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是通过教育改革的渠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借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成果,“殖产兴业”,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果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序幕,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等等启示,这对于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借鉴意义。关键词日本;明治教育;启示一、明治时期的教育背景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部欧美列强环绕,时刻想吞噬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所谓“亲善”、通商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1、大久保利通2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明治政府一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方面,教育上仍然沿袭封建制度。封建的教育制度腐朽不堪、弊端丛生,是正在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需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措施明治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政府特别重视实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明治维新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政体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引入西方文明文化、倡导全面“普及义务免费教育”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文明开化”。明治二年,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家之一福泽谕吉,发表震撼日本朝野的教育宣言《劝学篇》,深究“欧罗巴州”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根本原因,一针见血地总结到:“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尽文艺技术之美;城乡无别、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之枝开花结果矣!正是在这样的建国宗旨下,自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便主动从根1木户孝允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时代与明治时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2大久保利通1830.9.29—1878.5.14),明治三元勋之一,政治家。本性的文化、教育领域向西方学习,颁布《日本国民教育法》,实施近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制度。日本自明治初年开始大幅提升教育经费,在全国城乡普遍广设学校、课堂,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办学,强制普及全国学童免费义务教育;强化成人教育;开办职业培训;派出大量留学生;引进外国科技、教育人才;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赶上欧洲一两百年的近代发展历程,全面提升了其基本国民素质。开放的文化使得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日本著名思想家加藤弘之等人早中国的严复先生十年,开始在日本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哲学。《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阐明了实施近代教育的原因在于“国之所以富国安康,无不缘于世间文明人才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赖一般人民之文明。”《学制》规定要强迫儿童入学,务期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为了真正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兴办了大量的师范学校。1880年规定将八年制的学校划分为三、三、二年三段,第一段的三年为义务教育;1886年颁布的《学校令》又将初等教育分为两段:前四年为寻常小学,属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教育,属非义务教育。1907年又将义务教育延长为六年。为解决普及初等教育需要师资的问题,明治政府“把立即设立师范学校放在仅次于建立小学的重要地位,”3大力发展师范教育。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明治政府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了六年制的中等学校。在教育改革的初期阶段,中学大多是在藩校或私塾的基础上改办的,学制长短不一,管理比较混乱。1881年文部省对中学进行调整。将中学的六年划分为四、二两段,并规定必须具有六年的初等基础,才有进人中学的资格。1886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把中学的学制延长为七年,分为五、二两段。五年制的初级中学称为寻常中学,由地方设置和管理,是普通教育学校;二年制的高级中学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全国只设五所,由文部大臣直接管辖。明治维新时期,为迅速培养高一级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明治政府打破先小学、再中学、后大学的常规,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同时,优先重点地建立了一些专门的高等教育机构。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东京大学。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侧重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人才。“实业教育”也开始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1883年,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以此为起点,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来。到90年代初,已兴办起各种类型的实业学校,如实业补习学校、实业学校和实业专门学校等等。这些学校根据社会对科技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性,注意实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样化,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初级和高级技术人才。三、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效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把旧的封建教育改造成资本主义教育,不仅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日本成为近代的亚洲强国,而且整体提高了个日本民族文化水平,对日本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3臧佩虹世界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4第30页首先,促进和推动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日本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一方面,小学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学制》颁布的第二年,小学校的数日即达12558所;1875年达到24303所;1885年达到28283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很快。1877年,日本只有一所国立大学即东京大学,而到1932年,“日本的国立大学便达到6所,非国立大学20所,其它高等机构达到235所。”4使日本的高等教育进人世界的先进行列。其次,日本迅速普及了初等教育,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批有文化、能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使得生产劳动年龄人口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增加到工矿企业中的掌握一定技术的年青工人,能较快地适应新技术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所有这些都适应了“殖产兴业”等三大政策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一战”前夕,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年所走的路程。再次,对日本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作用。由于教育改革时明泊政府对全国的适龄儿童实行强制性的近代初等教育。使得小学人学率迅速上升。小学教育的普及,使得日本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提高,这对日本以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四、明治教育的现实启示1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1872年颁布的“学制”分为五,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个部分组成,共一百零九章。1873年又在第二篇中添加了关于海外留学生规则和专门学校的规定。由于照搬欧美的教育制度,庞大的《学制》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而且由于脱离经济实力,缺乏财政支持,教育经费主要由国民负担,遭到部分国民的反对。因此新学制仅仅维持了7年。七年后被1879年9月颁布的《教育令》所取代。1881年12月28日,政府公布了修改的《教育令》,史称“改正教育令”。“改正教育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修身课被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反映了由西化主义向国粹主义转变的社会形势。“改正教育令”使日本的学校又向近代化方向迈进了一步。1886年,森有礼先后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和《诸学校通则》,通称为《学校令》。通过《学习令》的颁布,森有礼确立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双轨制的学校体系。1890年10月30日颁布的《教育敕语》,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和日本化的基本完成。《学制》是日本参照欧美教育制度制定的日本的教育措施纲领,经历了前后的修正变化,直至最后被《教育令》取代,体现了日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教育制度时,不断地本土化,结合自己本国的国情和特色,给我我国教育改革启示。窥探日本采取照搬照抄的方式,移植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和近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实践,我们一定要善于总结了学习欧美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学习西方教育的总体方针,不要陷入对外国教育制度机械性模仿的误区,而要自主和自立,建立本国自己的教育制度。l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要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2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1886年初颁布的《学校令》是《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的统称。《学校令》建立起了一个以小学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直系是高等小学到寻常中学再到高等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旁系则是高等小学到寻常师范学校再进入高等师范学校。这使日本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学校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最终确立,根据《学校令》建立起来的日本现代学校制度,虽然后来不断补充和完善,但它作为日本学制主干一直被保持下来,二战前一直是日本教育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与教育法规体系的薄弱的教育政策的频繁变更不无关系,这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发展成果的累积性都造成了一定得波动。因此,在正确认识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教训、尽快的建立起一整套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教育法体系,是我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通过教育法体系,可以确立教育的基本框架,为教育的发展和运作提供基本法律依据。同时通过会顶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可以统一全国的教育制度,平衡各地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明确教育投资价值,不断扩大教育投资。《学制》实施之中,各府县纷纷奖励学事,增大教育投入,一些县平均财政的40%以上用于初等教育;把最好的建筑提供给小学校。51869年——1877年文部省的岁出额仅次于陆海军和工部省开支。这对于建国初期财政上“一金无储”的明治政府来说实属不易。6此外,日本采取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方式。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是现有工业革命然后才有近代教育。而日本是先发展近代教育然后才有现代化大工业。1871年4月,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建立大学。1877年在开成学校的基础上,经扩建和扩充,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所综合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成立。此后,京都、东北、九州、北海道等几个帝国大学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高校教育网络系统。日本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和实业教育,还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教育的普及程度同美国并驾齐驱,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对我国的启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大量人才的培养。我国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时,首先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础的、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实现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并且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
本文标题: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5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