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档案学理论基础第一篇第一章档案源流第二章档案定义第三章档案的形成第四章档案的属性及其本质第五章档案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第一章档案源流第一节文字的出现和档案的产生◆早期人类较常用的记忆符号文字出现以前,人们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语言。语言的局限性:语言在发出声音的瞬间随即消失,不能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异地传递,也不能跨越时间的限制,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记忆。◆早期人类常用的几种记忆符号:结绳记忆、贝珠记忆、刻契记忆。作用:(1)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异地传递:(2)跨越时间的限制,实现知识和信息的记忆。缺点:(1)不能精确记忆:(2)不能精确保存与传递信息。文字诞生的历史条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物质产品较之以前大大丰富,社会活动也相对复杂,出现了社会分工,产生了国家,人类的历史也由蛮荒的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的奴隶制社会,简单的记事手段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文字的发明随之应运而生了。文字从其形成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字的产生和文明的诞生是同步的,文明不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是人类演化到高级阶段才产生的。恩格斯把人类文明史称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般来说,文明时代即是国家产生的时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产生应该是同步的几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举例·中国:甲骨文·古埃及、印度: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档案的产生◆什么是档案?档案是保存备查的记述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过程的文字记录。◆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统治阶级为便于发布政令、指挥国事、治理国家、记载事务,利用文字这一工具,将能够反映其统治合法性的各种依据记载下来,制定各种法律条文,这就是有条理的文件。这些文件是统治者进行管理的工具,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凭证,得到了有意识的妥善保管,成为档案。关于档案的起源问题,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阶级社会产物论。·原始社会末期论。·历史过程论。丁海斌:档案起源与形成的三个阶段·物件记事档案和结绳记事档案·符号记事档案和图画档案·文字档案第二节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中国古代的档案与档案工作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即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社会成员即将分化出阶级,国家出现的产物。有了文字就会使用,就会用来作为从事管理的工具。这些记录经有目的地保存,就形成成档案。文字的产生一国家的出现-----档案的产生,其间不可能有一个很长的空白。夏商周时期的档案与档案工作·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时期,关于夏代之前的档案和档案工作,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考古方面的实物证据,但可根据后世的一些文献史料来对其加以推断。·夏朝是我国原始社会瓦解,进入奴隶社会后的第一个朝代。夏代国家的出现,就必然存在国家的管理行为,建立起官吏和法律制度,形成有条理的文书,利用文书来管理国家。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左传》、《国语》等古籍中也多处引证“夏书”、“夏令”、“夏训”。我国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商代甲骨档案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给我们留下了迄今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这就是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档案。这些档案材料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商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提供了依据。商代的档案工作者:掌管祭祀和占卜的神职人员商朝是一个极其迷信的朝代,社会生活的几乎和个方面都离不开占卜和祭祀,这些掌管祭祀和占卜的神职人员在当时称为巫、史、贞人等等等,他们在商朝政治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通过占卜和祭祀,以祖宗和神的名义指导国家政事,驾驭王的活动。他们在当时是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群体,对文学、音乐、医药、天文、历史等都有研究。他们不光负责祭礼祀和占卜,还要将祭祀和占卜的产物分类集中,保管在极为重要的地点一宗庙内,这也可见甲骨档案在当时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商王朝的宗庙1936年,在殷墟YH127号窖穴一地出土了1.7万多片甲骨档案,此窖穴是商王武丁存放档案的专用库存房,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档案库房。·周代的史官记注制度周代史官制度在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得以普遍建立,其职责除保管重要典籍外,还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上至王室,下至诸侯,其善恶事迹均被记录在案。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周代开创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独步于世界各国的一种制度,使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得以绵绵不绝。·周代收藏档案的机构:天府、太史寮等。·周代档案载体:以竹、木为主。·周代,随着奴隶制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档案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简牍档案和金文档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档案工作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活动春秋社会大变革对档案工作的影响·社会动荡导致档案文献的大量损毁的流散:·社会公众有了接触档案文献的可能:·新的文体出现,文书档案种类增加。秦朝的档案工作◆秦朝统一文字对文书档案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统一文字为全国文书档案制度的统一提供的前提,还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提供了条件。◆秦朝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建产了尊君抑臣的文书档案制度。制、诏、奏、议等文种均产生于秦朝,臣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文书的用印制度等均产生于秦代,这些制度对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的律法档案和户籍档案:以法治国和法家思想使之格外注意律法与户籍档案的管理。·秦代石刻档案大量出现。·秦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实施焚书坑儒,六国的档案文献绝大部分遭到毁灭,使我国古代档案文献遭到一次大的破坏。汉代的档案工作·汉代,封建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败亡的教训,重视对历代档案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为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汉代的学术文化有了辉煌的发展。·司马迁、司马相如、董仲舒等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史记》、《汉书》、《文心雕龙》等一大批文学和史学巨著。·汉代的档案库房一一石室金匮·石渠阁、麒麟阁、东观·兰台、石室、宣明·石渠阁的建筑特点:·汉代产生的文种:策书、章、表状、疏、令。·汉代的档案载体:简牍、缣帛等。·造纸术的发明对后来的文书档案工作的巨大影响,对档案载体产生好的影响。·汉代档案的考古发现:居延汉简、尹湾汉墓、帛书、地图。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工作谱牍档案的繁荣历史背景:长期的社会大动荡对档案典籍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魏晋六朝四百年,门阀制度极为严格,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要条件,国家对人才的选取唯视门第高下为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人们的一切社会交往和婚姻嫁娶莫不以门第为依据,不同的社会阶层不相往来。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谱牒档案受到特别重视。所以,谱牍档案工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作用和意义:谱牍档案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是我们研究历史、方志、民族演化以及家族制度的重要史料。纸张逐渐成为文书档案的正式载体造纸技术得到更好的改进,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公元404年,以纸代简令。隋唐时期的档案工作1、文书品种增加,档案数量大增隋唐时期形成并实行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国家机关体系,使政务活动日益繁杂,文书品种增多,档案数量大增,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中设立了庞大数量的掌理文书档案工作的书佐、令吏等。2、唐代档案种类唐代的文书种类和行文制度己非常成熟和完善。唐朝档案的种类除政务文书外,主要有记注档案、甲历档案、赋役档案、舆图档案、律法档案等。3、唐朝的档案机构一一甲库,它是为保管甲历档案而专门设立的档案机构。4、隋唐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完备和细化·四禁制度·用纸制度·贴黄制度·一文一事制度·公文签押、判署制度·文书归档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定期销毁制度宋辽金元时期的档案工作1、宋朝宋朝的架阁库制度:为克服以往档案置于“石室金匮”不便于排列放置的缺点,适应档案数量日益增长的保管需要,方便检索利用,宋代出现了专门放置档案的架子一“架阁”。这些架阁所置放的场所就是架阁库。架阁库是近现代机关档案室的雏形,专门收藏档案。架阁库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这一机构在各级各类衙门普遍设立。架阁库制度的历史意义:宋朝开创的架阁库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档案工作的发展,此后历朝沿袭,这在中国档案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创造,它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途径,为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史书编纂的发达。·宋朝中央档案库:金耀门文书库。主要收三司、六部等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这些部门的档案在本衙门保存一段时间后,就移交金耀门文书库保管。2、元朝(1)元朝文书和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2)文书管理制度有了新的创新:建立的文卷登记制度和勾销制度,规定收进的文书都要逐件登记、编号;办理完毕后,要送架阁库保存,以备查考。为防止公文处理稽迟,便于监督检查,建立了行移公事程限和催办制度,以克服冗员众多,办事效率低下,公文辗转不决的弊病。还对政府文卷定期检查审核,看有无稽迟、失错、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弊,这就是照刷磨勘文卷制度。·照刷磨勘文卷制度:由御史台、行台、肃政廉访司负责施行,最初每季一次,后改为“上下半年通行照例”。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书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对档案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项改善吏治、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明、清两朝所承袭。·文书立卷的创新:文书立卷和文书承办衔接紧密,立卷工作由文书承办部门完成。立卷完成后,经检查才能交架阁库贮存。·按文字架阁的制度: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封建王朝,民族众多,各个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加之元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政府办公使用畏兀儿文、八思巴蒙古文和汉文三种文字,档案的管理也区别文字进行,实行按文字架阁的制度。◆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档案工作1、明代明代档案库房的建设:洪武二十四年朝诏“天下置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在全国各级政权机构普遍设立了架阁库。对中央档案库房的建设则更为重视,依据不同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的档案库房,以收藏不同的档案文献。·大本堂。洪武元年兴建,用以保存前朝的典籍图书和本朝的档案,同时用作皇太子读书学习的场所。·后湖黄册库。洪武初年又在南京兴建了黄册库,以集中保存黄册和鱼鳞图册。因其建在玄武湖后湖的小岛上,故名后湖黄册库。后湖黄册从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档案的安全保护。它位于湖中岛屿上,既便于防火,又便于防卫。库房为东西相向,前后有窗,便于通风和日晒。由于黄册为定期修造,档案库房也随之不断增建,使得后湖黄册库不断扩展,成为我国古代建筑规模最大.收贮籍帐档案最多.管理制度严格的专门档案库。据《后湖志》记载:至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20年),后湖各岛共建有库房667间,收藏黄册153万多册。·皇史成。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建造,用以保存皇帝的实录、圣训和玉牍。皇史成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皇史成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2、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档案工作清入关以前,其档案工作即有了初步的发展,满文老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入关前的档案工作的情况。清朝无论修史的次数还是规模,都远超前代。而其所修之史,皆以档案为素材。各朝的起居注、诏敕令旨、臣僚奏议等档案史料都分门别类地按照时间汇辑成书,形成了十三部时间跨度300余年的各朝实录。还多次修纂汇集各种典章制度的《清会典》、各种重大事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方略》及皇帝的谕旨《朱批谕旨》等大量的档案资料汇编。·清朝又是地方志发展的全盛时期,至今全国现存的8500多种上方志,清代的即有近6000种。此皆因清统治者的提倡与重视。·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章学诚(1738-1801),浙江会稽人,长期从事讲学和编修志书,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他深刻认识到档案史料的重要性,十分重视对档案史料的收集利用和管理工作,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学思想。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学术观点。“六经皆史”的“史”指先王的政
本文标题:档案学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6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