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档案文化的风采一一我的兰台生涯谭昌吉档案文化是传递爱心的温暖。档案文化应该成为人的生活状态,蘊涵于不经意间的细微处,给人的温暖。档案文化是一种谦逊,潭深波涛静,识高语音低。档案人往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档案文化是一种包容,“水至清则无鱼”,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尊重个性为他人着想,得理也让人。档案文化是一种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文明,在文化的高度更在于“己所欲也勿施于人”。从不干挠他人的自主选择。档案文化是一种体贴,简单的一声叮咛,一个证词,一声祝福,可以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或许暗香浮动,韵味深长,永生难忘。这是我档案人生四十年来的感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多年来在兰台生涯里,总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共同分享着档案文化的风采。在文县一个偏僻山区的档案界里,默默工作中,档案文化基因的传承,我们从实际与县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相结合,整合档案文化资源。溶入在一县的大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之中,己达成人们的共识!在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下,坚持特文化发展道路,志士仁人的焦距已走进了档案文化领地。文县档案局、馆的档案赤子们走下神坛,掲开尘封,不负众望,以鲜活面目,展现着档案文化的风采。白马文化与民族档案文化风采的交响曲民族文化是县区域文化中的明珠。中国西部的文县、平武、九寨等县居住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活化石——白马人。历史悠久,特色着著,尤其在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和遺传基因、文化特色,颇具独特,有神釆,有魅力的地域文化。中央民委认可为“白马人”。专家学者界定为“中国白马人”,构成了白马文化。我们笫一次疾呼出了《中国白马人在文县》的书稿,时值2003年7月1日。白马人的研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档案人利用档案资源参与这一大的课题研究,1989年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刋发了《白马人论稿》,1990年获甘肃省局颁发的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又在《中国档案报》发稿《档案重塑白马人》、《白马文化散记》、《白马人面具舞》等。近来在《中国民族宗教网》上刋发《中国白马人研究档案》、《文县历史沿革(新版)》、《白马人土司制度》。在宣传宏扬白马文化中,2006年为刘启舒先生主编的《文县白马人》一书供稿,原档案局长李小安主稿《白马人组歌》等等。中国白马人的舞蹈《池哥昼》在兰州中国艺术节上演出获奖,並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名录。文县成功举办过二次中国白马人艺术节,县档案局长周琳娅参加了这些活动,拍摄了很多珍贵照片珍藏馆中。馆内专门开辟了“白马文化”档案征集收集活动,现存有照片一千余张,文集十多种,档案百余份。进而组编白马人文萃,为白马人“申遗”工作创建文化资源。语言是亲切的。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白马人有着独特的语言,极其丰富。学者孙宏开等界定为:超出藏语支语、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独立的语言,学者从白马语中析出三千多词、单元音13个、鼻化音8个;与藏语二千多词比较:同源词556个,占27.1%;异源词1495个,占72.9%。(摘引1978年《白马藏族族属问题研究集》)中国语言学者孙宏开明确析出“白马语”是独立一种语言。文县档案局馆将利用声像档案优势,永久保留下来,以留传千秋。白马文化,已构成了一个熣灿绚丽的态势,荧屏、舞台、画报、大型书刋,也飞声海内外。利用档案文化永久芬芳白马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文化的传承和脉动亟需档案界的整合。当今一个白马文化与档案文化的交响曲,正在这里进行着。当我年逾花甲,对这种文化情怀还不断追求,最近编辑出印了《中国白马人研究——谭昌吉文选》。还多次深入白马人民俗博物馆,传授档案管理知识,用档案管理方法去指导该馆的陈列、征集、研究、保管实物档,文献档案。此信息得到了中国档案网、甘肃档案界支持。网上还刋发了《深山里的宝库一文》。民间文化与档案文化风采的协奏曲民间文化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化沉淀,如与深厚、理性、科学档案文化,和谐相处共进,那又是一道绚丽的风采。日以继往,人们需要档案的润泽,档案更需要人们的支持,我在此现实的生存中探索着结合点。发现其中共性、个性、特点、焦点,演奏出一曲曲协奏曲。民歌、民俗、山歌、谚语、楹联、家谱,一丛丛灿烂的花簇,走进了档案文化的殿堂。在县档案局的支持中,文县不少仁人志收集整理,精心编辑,自费印刷,广为传承。如叶珍全《文县民歌》丶张才林《山歌五百首》丶张玉林《歇后语》丶王玉贵《文县民歌八百首》丶陈发祥《文县民歌谱曲本》;谭昌吉《礼俗秘文》;还有符纯良《阴平农历》等等填补了历史空白。把偏远山区的声音传向四方。在省城的将军文人齐培礼也按奈不住家乡情缘写出大作《阴平古今歌谣选》、《阴平古今楹联选注》《阴平艺苑》等等。增添了阴平文化色采,把古老,深邃,尘封的阴平文化打响了。中国史志、家谱,是世界文化瑰宝。家谱文化,是这部协奏曲中重量级音符。传承千百年的家谱、族谱,以往也只是在少数人家庭所拥有。当今她与档案文化结缘,又出现一道靓丽风景。国盛修志,族旺修乘,家兴修谱。编写家谱的人多了,我退休后办了个“家谱文化服务部”。以诚信、务实、尊法、崇礼、传承的服务宗旨,活跃其中,享受着民族文化的欢欣,沉浸档案文化的温馨,乐在其中。《尤氏家谱》是当今编排最好的谱牒。编辑合理,述事真诚,追朔深远,史实确切,印刷精美,颇受人们睛睐。在编辑中我从档案馆里介绍了尤氏先祖三代世祖,均参与了清康熙、乾隆、光绪时的《文县志》编修,和部分诗篇、墨宝,尤氏家人十分感激,把这一切载入新的家谱之中。增添了先祖们光彩足迹,充实了后人的向往。这样事例屡见不鲜。有的家谱联系着海内外,有的牵动着族人们的心,有的为下一代嘱托,光大着诸门文化。正如一族谱序文言“神往先祖之为人与其历史,使之勤俭任事,为我氏族之族性。孝于家,恕于人,忠于国,毋敢少委靡,毋取失于傽徨,绵绵延延,永昌厥后”语重心长,令人神往!这一系列活动与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所指,无端的默契!档案文化的风采,为我照亮了人生,点击了我命运之星火。淡淡远去兰台,茫茫人生档案,留下一种情愫。不思量,自难忘!离职、退休、老来,档案对我来说无怨无悔,在档案界长河里一点小小的语丝,寄托“档案在你身边,她温暖着千百万个人心”!2013年7月稿2015年9月改作者:谭昌吉,72岁,单位:甘肃省文县档案局,原局、馆长,副研究馆员邮编:746400,电话:15378076415,电子邮箱:1790508695
本文标题:档案文化的风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7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