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潘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
课程论文题目:潘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姓名:张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班级:研一学号:20121090772012年12月28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潘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张建摘要:土地股份合作制是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地经营体制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本文首先介绍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原因,重点介绍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潘庄土地股份合作制;成功经验土地股份制是农民在现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出的新型土地制度,是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产生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就是将股份合作制引入农地经营体制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权结构和运行机制(刘学侠,2007),土地股份合作制克服我国农地产权固有的缺陷,是土地产权的创新。杜满昌,刘保峰则从土地股份制的运作方式给出定义,认为农村土地股份制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把土地和承包权以股份的形式交于农村集体统一管理和经营,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杜满昌,刘保峰,2006)。本文以沛县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案例,详细的分析潘庄土地股份制产生的原因,合作社的成功经验以及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沛县张庄镇潘庄位于沛县城南20公里处、徐沛公路东侧,紧贴徐州环城高速,交通便利,是一个传统农业村,下辖潘庄、王庄、丁楼3个自然村,有农户480户,人口1968人,党员39名,耕地面积2132亩。2002年,潘庄村进城务工经商的青壮年劳动力达到三四百人,约占村民总数的20%、劳动力总数的40%。2005年,村支书周启亮通过承包其他村民的土地一百多亩,并与徐州帝苑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有机蔬菜,经过半年多的经营,亩均收益4000余元。村民和村干部尝到了土地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于是在乡镇政府的推动下,沛县张庄镇潘庄于2006年9月成立徐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合作社采用自愿加入的形式,不愿种地的村民可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年终保底分红;愿意种地的,入股后,可以种自家的土地,也可以包种合作社的其他土地。当时就有124户成员入社,入股土地380亩。合作社还通过了《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成员大会代表和董事会、监事会。按照《章程》和《土地入股协议》规定,合作社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保底分红”,土地股1亩为1股,资金股5000元为1股,保底金设定600元,年底分红,总入股资金为20万元。传统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下地块分散,不利于现代机械化技术的使用,也制约了农业科技的传播。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进行规模化经营和科学种植,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种植各种瓜菜,并引进台湾富平菌业公司技术,建立菌种厂和菌包生产线。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有其社会原因与经济条件。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许多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低,许多村民不愿种田,大部分的土地闲置或转包,土地粗放现象严重,经营效益低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不健全,农户流转土地的成本较高,有些外出打工的农户就让土地闲置抛荒。一些农户害怕进城务工后土地被收回,就一边打工一边种田,种植效益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地块分散化长期困扰着我国农业生产。2.农村土地地块分散,难以形成种植规模,不利于现代种植技术的引入。土地股份合作社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成本,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种植,土地流转到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手中,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作物,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化种植,大大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3.县镇政府支持及村民的拥护。外出打工的村民可以获得股利分红,留村的农民既有土地股利分红,也可以进入合作社工作。农民们看到合作社的好处,纷纷要求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沛县县镇两级政府解决合作社成立的政策问题,并适时因势利导,在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支持。4.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也是新农村的需要。合作社提出利润的30%用于合作社公益事业和特困社员的救助,这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社会保障缺失的难题;提取30%的公积金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如购置农机具、打井架电、农田水利建设等,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土地股份合作社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长期策略。二、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经验2006年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时,只有124户成员入社,入股土地380亩。2007年底,合作社成员除获得600元/股的保底金外,还每股分红173元。2008年3月,合作社又吸纳本村农户入股土地940亩,达到1320亩。此后,周边行政村的农户也纷纷要求加入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规模进一步壮大,2009年底达到5500亩,入股成员1350户,保底加分红每股820元。合作社将农户入社的土地根据土壤、水利、交通等资源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蔬菜生产、良种培育两大产业发展格局,亩均收入达到5970元,比未入股前增加了4270元,增长了2.5倍。合作社注册了“帝苑”商标,与徐州帝苑食品有限公司联合起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功原因是多样的,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三会”制度,形成民主决策、执行力强、监督有效地合作社组织结构。合作社成立时通过了《张庄镇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成员大会代表和董事会、监事会。规程规定“每5户推选1人为社员代表。社员代表大会是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代表要代表社员的利益,参与相应的表决、监督、审议权,间接地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设董事长1名。董事会负责执行相关决议和经营日常事务;监事会也是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共设监事会成员6名,监事会设监事长1名,监事会负责合作社人财物的监督,确保社员廉洁公正,财务公开透明,收益分配合理。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图如下。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选举、表决、审议权监督权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土地经营权社员图1: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图2.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种植、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沛县农林相关部门给予合作社技术指导,在良种选育、田间管理、测土施肥等方面都离不开专家服务团的大力支持;此外,合作社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敏锐的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并建立本地优势品牌,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生产,扩大合作社经营面。合作社培育了“西芹、刀豆、荷兰豆”三大主导产业,注册了“帝苑”商标,与徐州帝苑食品有限公司联合起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合作组织派生出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3.尊重农民意愿,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合作社刚成立时,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社里专人负责经营管理、技术生产,市场销售等,农户到合作社打工,获得工资性的收入。时间长了,一些农户掌握了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满足于打工,想要自己承包社里的土地单干,于是合作社增加了“社统建统调、户分包”的方式。合作社统一建成蔬菜大棚并配套好基础设施后,由成员承包或社外群众租赁经营,合作社对每个承包、租赁大棚的农户每年收取1000元左右的承包金、租金,其余收益都归承包、租赁者所有。至2009年底,合作社直接经营的土地为2640亩,约占入社总面积的48%,采用“社统建统调、户分包”办法经营的土地共2310亩,占合作社土地面积的42%,合作社还可以将土地租给外村人或企业经营,但不能改变农地性质。通过市场化的流转,土地资源实现最大化配置,合作社、农户、承包户都能实现利润最大化。4.健全多种收益分配方式,既保证农户有保底收益,又体现激励效益。“固定收益+保底分红”是合作社分配收益的基本方法,保证农户的保底收益,是要体现农地的社会保障作用,防范风险;保底分红要看合作社的经营效益。赢利减去保底金是纯赢利,纯赢利的分配为:风险保障金占30%,发展基金占30%,年底分红占30%,董事、监事成员的劳动报酬占10%。合作社的这种分配方法,将为“保底”打下坚强的后盾,也为将来合作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持,同时又能调动广大入股农户的积极性。5.建立长效的运营机制,保证合作社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合作社的长期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储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是管理经营上的挑战。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容易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信息不畅、执行力不强等缺点,要克服这些缺点,就要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建立现代科技管理经营方式。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合作社创业人才库”,强化人才培养;开展信息服务,配备电脑、传真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专设2名信息员。县镇村三级党组织投入170多万元,建成了覆盖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远程教育转播平台和终端接受站点,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分析、筛选,定期向社员农户发送。三、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徐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村支书周启亮带领大家规模化种田带来利益促使合作社产生并发展壮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面临着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原来种植传统经济作物变为遵循市场导向,选择种植各种高价格的瓜果蔬菜。种植这些瓜果蔬菜的成本更高了,不仅要提供大棚,还要提供各种施肥、灌溉技术,对于一个长期种植传统农业的地方来说,经验、技术是最大的问题。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与企业联合,引进台湾富平菌业公司技术,与徐州帝苑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有机蔬菜,产业规模做大了,后续的技术保障也很重要。1.稳中求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合作社迅速发展,入股社员和土地快速增加,三年时间入股社员和土地均增加十倍之多。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技术水平、经营措施是否健全,都给合作社带来挑战。最重要的是风险防范机制,如何化解风险、分散风险是合作社面临的难题。尽管合作社成员风险共担,但由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承担风险的代价是惨痛的,将直接威胁到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合作社虽然规定纯赢利的30%提取风险保障金,然而由于农民对风险认识不足,并未真正落实这一政策,风险保障金经常被分红。再加上我国农产品保险市场并不完善,险种和参保率都不高,农业生产失败后风险较大。在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曾经发生过此类风险。合作社成立的次年夏季由于水灾,导致种植的200亩西兰花全部受淹,颗粒无收,本利全无。这下,村民们心里慌了,都在担心600元/亩的“保底金”能否拿到手。村支书周启亮带领其余6名董事为稳住村民的心,提前3个月(本应在年末),到银行取出12万现金,拿到村委会放在一张长条桌子上,宣布:“谁要拿钱谁就拿,但年底的分红可就没了”。但是,当村民领了不到2万时,一些农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去领那10万多元,因为,他们从以支书周启亮为首的董事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周启亮能干成事,有能力顶住!周启亮树立起个人的声誉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行,现实中并不总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也不是每次亏损都可以靠自掏腰包补上。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才是根本之策。2.合作社要充分发挥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实现专人经营,提高社员素质合作社处于萌芽时期时,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和决策者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可以迅速的壮大。但长远来看,民主的决策有利于集中民智,维护全体社员的利益,更是合作社长期持续发展下去的保证。虽然潘庄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合作社章程,并选举产生了成员大会代表和董事会、监事会。实际上大多数社员的表决权、选举权等未能得到充分行使,在日常运行中合作社也未聘请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而是由合作社董事会主要成员和村领导干部管理日常事务。董事会成员大多是本村村民,文化层次低,不能有效担当起其应尽的职责,合作社主要权利被少数几个大股东或村干部所掌握,易于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合作社要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实现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聘任有能力之人参与合作社内部经营管理。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逐步提高社员素质水平,胜任合作社的工作。3.合作社的进入退出机
本文标题:潘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71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