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通过对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的清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森林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用途的了解,结合中国现阶段森林资源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分析得到:相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其他生产方面的应用;响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而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还有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测与管理的方法与目的,以及林分调整的相关方法,最后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以获得最大生态效益的目的。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价值,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对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其森林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特别是近代林业,促进了森林效益的多元化,更加充分体现了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发展林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2;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2,蓄积19.61亿m2;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O1万亿元。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5位;森林蓄积居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刚果(民这后,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主要指标状况见表1,历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主要指标变化见图1从以上的图表来看,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有所上升,但经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我国的人均面积远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尽管覆盖率逐次增加,但一些林木的生态效益在逐渐下降。营林造林难度加大。尽管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在发展林业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一些具体的数据也告诉了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如:人均森林面积、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林木资源每公顷蓄积量等)。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它具有涵养水源、滋润土壤、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环境等重要作用。八千年前,原始森林覆盖了地球几近一半的陆地;而现在,剩余的原始森林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而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的森林每年平均减少730万公顷——相当于比爱尔兰更大的面积。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农业扩张、采矿、人工林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森林火灾等。但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工业采伐。将生长了上千年的古木用来生产纸张,手纸,乃至毫不起眼,用完就丢的一次性筷子。在我国一定程度上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就是将林地改造成为其他用地,譬如,耕地、工业用地等,尽管我国已经有明令禁止,但这种情况仍然时有发生。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林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是林业发展的真正要素,林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于森林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所以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了当今的一个重点问题。谈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2)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其他生产方面的应用;3)响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首先,是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措施。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虽然高,但优质的林地占少数,因此要依靠各种手段培育优质林地,提高生产力,注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维护与提高,依靠科技采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小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还要协调相关的林区功能,根据地区的不同合理划分林分功能,并注意均衡相关的利益群体,力求在保护之中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林业重点工程来实现这一要求。第一,调整相关政策:正确定义公益林和商品林概念。现在的公益林以生态保护为主,力求使林分达到最大生态效益,限制采伐、放牧等人为活动。这有悖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理念,不能使森林资源达到达到林业的最大化效益利益产出。所以公益林应是以森林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的林分。第二,合理规划,科学经营。强化对森林经营各环节的有效监管,切实维护森林生产力,确保森林各个效益均能有效持续发挥。重点监管破坏林业生态和开发利用的行为,维护效益。第三,是进行公益商品林的建设,考虑林业所在地人民的物质需求。最后就是将林业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结合起来。其次是,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在其他生产如林业生产方面的应用。一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办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优级林分。如实行林草问作、林药问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推动力,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二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林建设以发展经济果园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商品林地为主。三是模式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有的是发展林卜药材加工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最后就是,响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做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先要重新确立林业发展思路:要有全面反映生态要求,以生态为先,保护资源的思想,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利益为优先。然后进行原则创新: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物质需求条件;考虑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在执法方面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还要在监测方面进行加强。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可以使用GIS来为各基层林业单位组建资源管理与监测系统,从而定期获得相关森林资源的准确实时数据,与固定期限间的统计数据,以此来总结一段时间内的林业发展状况,从而使国家和地区可以进行行总体的控制与调控,总结数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中,我们还应该大胆的进行林分结构的调整。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请查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对我国现有的林分进行结构和种类上的改变。首先是应大量培育经济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多效益林分,对于符合林业发展要求或林分质量差的林分进行结构调整。其次是是大量培育乔灌型林分,以增加林分的层次结构,要以立体林业思维来培育林分,走“乔、灌、草”相结合的营林模式。在商品林经营过程中提倡将大面积纯林逐步改造为混交林,商品林的经营,要在满足其林产品生产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兼顾其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低产林改造过程中要逐步引入速生丰产目的树种,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质量。最后是培育用材与防护相结合的生态林,在树种选择上要选择萌生能力强的树种,它既能起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起到为社区提供烧材资源的要求,这样才真正能达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从某方面来讲,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并对林业建设形成沉重的压力。林业发展面临着艰巨、繁重的生态建设任务。加强森林环境的科学技术研究。森林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解决,除了依靠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立法和各种政策手段外,主要还应依靠科学技术对林分,森林结构进行调整,因此,有关森林环境方法的研究与推广问题必将成为今后森林环境管理与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我们也要将森林资源的保护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通过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切实获得相关利益。参考文献[1]尹拥君,曾伟生,试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J].华东森林经理2001.15.[2]任燕,浅析森林资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M].[3]韩海荣,森林资源与环境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级森林资源状况[5]杜鹃,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2007.1.10[6]刘凤虎,张炳波,谈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黑龙江省林业局[7]李维长,世界森林资源保护及中国林业发展对策分析[8]谢军安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9]王桂红,论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10]陈建蓉,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资源发展的关系探讨
本文标题: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0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