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电子商务 > 焊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一、焊接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一)研究背景《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生产和建设的重要支柱。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构成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焊接技术的不断进步,焊接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更新,职业岗位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此重新定位,在对我国上海、大连、广东等地的船厂以及渤海造船厂造船技术的发展和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调查反馈基础上重新认识确认调整现有造船焊接专业人才需求的方向,以适应21世纪造船、航空等机械工业发展对焊接人才规格的要求。本课题研究从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现状的实际出发,通过更加广泛探索和认识近年来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明确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产实际对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解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诸多不适应问题。用全新视角,以培养职业岗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为主线,制定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岗位技能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程开发,为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推动技术进步,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服务。(二)研究过程1999年12月份组成课题组,并对课题组成员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并确定课题的研究进度。1.调研和搜集资料工作2000年1月~3月我们先后收集到二十余份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岗位技能要求、知识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资料。同时深入到造船、航空等企业生产第一线,调查企业对本专业中等职业技术岗位要求,一方面收集了解和掌握国有大型企业中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焊接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对多年来焊接专业毕业生在焊接生产过程中的岗位职能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广泛收集国内外职业教育和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有关资料,跟踪调查焊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去向、他们的业务工作范围和工作岗位情况,调查专业所辖范围的工作领域和技术领域。2.整理、分析、研究资料2000年4月根据前面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出中职焊接专业工作的岗位群,并对这些岗位群的业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认真研究。3.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及实施方案2000年5月~6月具体见“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课程设置”一文。4.制定岗位职业能力的检测方法与评估标准2000年7月具体见“焊接专业岗位能力模块”和“职业能力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5.制定专业设置标准2000年8月具体见“焊接专业设置标准”一文。6.修改上述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0年9月~10月邀请生产企业和兄弟学校的专家对上述研究方案进行研讨,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现在的研究成果。7.完成研究报告、结题2000年11月(三)主要研究成果1.找出传统中职焊接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准确,应定位在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和劳动者。传统中等职业学校焊接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系,培养的是学科型的技术人才而不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操作型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2)培养的人才规格单一,人才素质类型倾向理论知识型,没有解决好人才面向生产基层、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存在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需较长时期的适应过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严重问题。(3)课程设置的学科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4)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实用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环节不足,重理论,轻实践,因而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如:基础课学时过多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5)教学过程缺少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检测评估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远不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6)专业教学计划因行业、地区、学校不同,各式各样,应有全国统一规范。2.专业教改的重点、思路及措施这次教改的重点主要结合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新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为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服务。因此,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科学认识和确定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变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的教育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规范为中心的教育。(2)更新教学指导思想,按职业教育规律,其教学必须树立技术技能培养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克服脱离实际偏重理论教学的倾向,实现技术技能实训与理论教学并重并以技术技能实训为主的教学运行机制。(3)确立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要求的教学目标,变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通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为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4)在焊接专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中开发以技术技能训练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即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开设一系列职业技术技能,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变其从属性为主导性。大力精减合并理论课程并对其“必需”部分予以强化,变其主导性为从属、服务性。打破“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建立职业技术技能实训课与理论课并行,并以技术技能实训课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新格局,充分反映职教特色。(5)研制体现职教特色的教学计划。即消除惟理论是水平的影响,片面强调理论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以理论深度为主要评估参数等弊端,按照能力本位的思路,依技术技能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学规律,全面安排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训各个教学环节,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特定的教学任务。积极吸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培养人才的思路与实践,在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手段上加大改革力度。3.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即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过程。除了紧紧围绕上述教学模式本身的几项内容展开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其他必要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丰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在不同层面上起着制约、支持和服务的作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经验和总结我国近年来改革试点实践,我们认为在进行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综合考虑下列10个因素:(1)培养目标。确定中等职业焊接专业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以构成具体的教学目标。(2)课程设置。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学生的基础而确定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及相应的专业理论课程。(3)教学计划。按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确定开设的理论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的时间、空间及师资的组合。(4)教学内容。依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总体安排,确定各门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5)教学过程。从现有教学资源条件出发,对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管理。(6)教学质量。确定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及控制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信息反馈。(7)教学条件。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实验、实习设施、设备及合作企业岗位实训条件,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8)教师队伍。利用和提高现有教师队伍,建设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搞好理论和实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9)相关政策。保证新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所需要的与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政策、制度及有关规定的改革措施。(10)评鉴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对新教学模式进行形成性评鉴和经过一段改革试验之后对新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性评鉴,每一项评鉴后都伴随着新的研究和改革的开始。这十个教学模式设计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模型图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模式设计中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即“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教学目标,它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工作的核心,居椭圆的中央;两个标志性因素,即“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它们分别标志着教学模式的基本特色和效果,居于教学目标的上、下方;三个板块,即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因素组成的主体板块,由“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因素组成的运行板块和由“教学条件”、“教师队伍”、“相关政策”三因素组成的支持板块,三个板块分别居椭圆的短轴及其两侧的位置;最后一个因素,即“评鉴研究”则是整个改革与设计过程中对每一个因素的处理都要充分考虑的因素,对教学模式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居椭圆的外圈。按照这个模型图,策划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图解中间因素开始。虽然在这个过程图解中所呈现的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程序,但每一个过程的程序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我们提出这个过程模型图用椭圆形的主要原因。它没有下个起点,在要考虑的十个总问题中,任何人觉得先从哪个问题开始考虑都可以,只要在实际运作时按逻辑顺序和实际情况做下去。这个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模型图的另一个特点是各因素之间没有连线和箭头。若用连线和箭头就代表了前后顺序和方向。不用连线和箭头的用意表示了在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弹性,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对这十个问题都作改革,或许依实际情况另排顺序。用椭圆形的另一个原因是要表现出这十个因素彼此的依赖和相关,前一个因素的改革会影响到下一个步骤的进行;后一个因素改革的程度又会反过来影响前一个因素的改革措施的修订。4.开发及课程体系结构改革(1)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课程开发是核心,也是中等职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现有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式是从普通中专沿袭下来的,其主要缺陷在于偏重专业基础理论,忽视职业技术技能训练,职业道德教育不足,毕业之后较长时间不能顶岗而需要在实践中再学习。因而,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影响尚未清除,不敢割裂原学科体系和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尚未形成独立课程等问题,结合实际,把课程开发及课程体系结构改革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点。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是开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相应职业岗位规范的技术技能,使其谋求就业机会,提高适应能力。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能力素质教育的目的,应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综合能力素质课程,包括人文教育和普通中等基础教育课程;一类是职业能力素质课程,包括职业岗位规范的技术技能和为技术技能训练奠定基础的必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素质教育是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2)课程开发过程模式考察国内外开发设计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方法和过程,它们有许多共同点:其一,形成某种方法的实际背景条件;其二,每一种方法都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其三,基本上都是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建立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协调模块间的关系,经反复教学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可行有效的课程体系。结合我国现实中职教育具体条件和环境,吸收和融汇各国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把课程开发过程归纳成四步:第一步,职业分析。第二步,目标分解。第三步,课程组织。第四步,课程评鉴。这四步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课程开发设计工作每一步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参与人员及必备的条件,可表述如下: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参与人员方法及条件1.职业分析(1)学生毕业后第一任岗位调查。(2)岗位(群)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调查。(3)岗位(群)技术技能规范调查。(4)岗位(群)技术员智能结构分析。确定了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了人才培养适应的职业岗位(群)。明确了职业活动的基本内容。掌握了职业岗位(群)各专项能力和动手水准。确定了人才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学校领导。企业技术人员。设计组人员。企业领导。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参与。调查法。文献查询法。研讨会、校企合作。2.目标分解(1)形成相应智能结构的教学分析。(2)
本文标题:焊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1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