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课程名称物流学班级与班级代码09物流2班专业物流管理指导教师:林勋亮姓名(学号):陈健辉(09250191204)刘伟俊(09250190330)姚文川(09250190260)提交日期:2011年12月30日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题目: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综述目录一、引言………………………………………………………………………1二、闭环供应链的结构体系……………………………………………………1三、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四、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评述…………………………………………8五、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展望…………………………………………六、总结…………………………………………………………………………七、参考文献……………………………………………………………………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综述陈健辉,刘伟俊,姚文川(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摘要:闭环供应链设计是实施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就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在分析国内外有关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在姚卫新提出的八个闭环供应链独有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进行研究综述。关键词: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SupplyChains,简称CLSC)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其产生最初源于环境的持续恶化、资源短缺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等多重压力。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传统的供应链往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为目的的,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认识,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结构,在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求得增长,消费后系统的废弃物又使生态环境恶化。而CLSC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新增回收、检测/筛选、再处理、再配送或报废处理等一系列作业环节和相关网络,旨在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因此闭环供应链除了传统供应链的内容,还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传统的供应链设计原则也适用于闭环供应链。闭环物流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成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二、闭环供应链的结构体系郑晓静(2007)1根据闭环供应链的内涵及特点能够建立了一种闭环供应链的总体结构,它包括逆向供应链技术基础、参与成员、研究内容和目标。如图:三、闭环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当下,国外对闭环供应链的主要研究成果为:LeeH.L.(1997)2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的一种新策略,是一种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Fleischmann(2001)3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闭环供应链设计与前向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提出需要将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进行整合;Haroldetal.(2001)4从经济、环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Walkfr(2005)5预言供应链包括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在速度、可变性、有声化、可视化和价值五个方面日趋复杂,即所谓5V原则。Pohlen和Farris(1992)6根据再生和再制造功能的不同,构建了不同的逆向物流回收系统,但没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问题。Harold(2001)7从经济、环保、物流渠道等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Fleischmann(2001)3进一步从绩效考核角度分析了闭环供应链设计与前向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提出需要将逆向物流和前向物流进行整合。Brito和Dekker(2002)8从战略角度,针对设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运作决策三个层次提出了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框架,分析了不同决策层所对应的活动。在国内,朱博等在传统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开拓新市场、应对不确定性、物流网络与回收方法匹配、提高回收质量和再循环能力等角度研究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原则;赵晓敏认为闭环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哲理,该理念同样强调通过链上各个实体的协同运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孙林岩等将逆向物流与传统的前向物流、闭环供应链、绿色物流、废物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比较。姚卫新(2003)9在分析了一般供应链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闭环供应链设计的独特原则,即:(1)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约束供应商;(2)利用会计系统核算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3)善于利用各种管理方法,ISO9000-14000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环境会计方法等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4)建立新的市场,环保要求会引发建立某些特定物料的新市场,也可能引发生产过程中现有物料流程的重组;(5)应付不确定因素;(6)对物流网络设计与回收方法进行匹配;(7)提高再循环的设计;(8)提高回流的质量和比例。在对闭环供应链整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据国人姚卫新(2003)9提出的闭环供应链设计的独有原则体系是相对比较成熟,涵盖了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细节,从整体效益大局观出发,我们用这个设计原则为框架,在国内外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管理,管理科学,工程设计,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拓展,根据这8个基本原则体系的综述,方便我们归纳当下的研究成果缺陷,优势和未来的深化完善方向。(一)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约束供应商选择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标准的供应商需要增加额外的选择标准,如必须为供应商解决两难的悖论:生产可重复使用的零配件的供应商可能因此失去大部分业务。这种损失应该得到补偿,可以将维修等业务外包给原始制造商,一方面原始制造商具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设备,可以提供较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以便于产品回收。国内学者朱庆华,窦一杰(2007)10.就针对这一设计原则,作出了相关研究,在分析政府和企业在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基础上,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研究了政企双方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显示:核心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本和收益、政府对企业是否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奖惩力度,都直接影响博弈结果;政府和核心企业两个群体,在三种情况下存在进化稳定策略。政府和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利益,政府制定不断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奖惩力度;核心企业应首先主动实施环境管理,积累相关环保经验,并进一步影响其上下游的企业,这是政府和企业保护环境、双方实现长期共赢的必由之路。曲英等(2007)11更是针对我国国情,在目前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意识相对国外发达国家企业而言还非常薄弱,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求生存或艰难维持发展阶段这种环境意识相对较低、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对环境管理给予应有的足够重视。而且,大多数环境管理需要企业前期的投资较大,而投资回收的期限却较长,因此很难在短时期见到经济效益;另外,实施环境管理所带来的效益部分是隐性的,很难引起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促使中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首要动力应为企业供应商及上级部门的环境要求;其次,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实施的成本高低也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要考虑的因素;第三,国外环境法规及国外公司的环境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压力所在;最后,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绿色消费观念对中国制造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二)利用会计系统核算产品或服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首先,开发设计出的可回收产品,应该具有下列特点:经久耐用、可重复使用、使用后可无害化回收、在废弃处置时对环境友好;其次产品功能应具有可扩展性,这样在使用时能提高生态效益和可再用性;再次,设计产品应遵循模块化、标准化原则,这样可以使维修更加容易、部件和物料可重复使用(甚至可以跨供应链使用)。但是,关于再制造产品替代作用的研究会计领域尚未涉及,此类研究要运用交叉学科的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Debo等(2005)12的研究,它们检测了激励的一致性,回收再制造需要的是耐用性产品,而当制造商再制造零部件的数量非常少时,供应商就没有动力来改进产品耐用性设计,因此制造商要在投资于耐用性的成本与降低新产品成本之间寻找利润的平衡点。(三)善于利用各种管理方法IS09000-14000、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环境会计方法等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举例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不但对环境有好处,而且由于减少成本而对公司也有利,同时又避免了潜在的环境法律责任。其实,Fleichmann(2000)13早就有研究,把产品生命周期与供应链的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产品回收操作已经把传统供应链变成一个闭环的系统,即环境友好型的闭环供应链。该系统实现了物质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的循环过程,更有利于研究系统对资源的消耗和最终废弃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应链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会经济单位,而前向供应链和逆向物流的整合,则使得传统供应链向闭环供应链发展。而善于利用这些管理方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取代不可再生资源和具有污染的技术,企业应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以便减少能源消耗。正如BenitaM.Beamon(2005)14建立了EnvironmentallyConsciousSupplyChainManagement(ECSCM)--即环保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工厂选址策略,供应链设计,应用道德决策,伦理决策的障碍4个方面分析了ECSCM的运作和实施方法。从生产运作的工程设计师角度,给广大的生产商和供应链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线路和大局观。无独有偶,HerbertKotzab(2009)15从企业利益以及CSR(企业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提出了SSCR(绿色供应链管理)的3P理论,即(planet,people,profit)给BenitaM.Beamon(2005)14的ECSCM(环保供应链管理)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而国内学者孔秀梅,高厚礼(2007)16结合ISO14000标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进行研究,并提出企业应构建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到逆向物流等的全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四)建立新的市场环保要求会引发建立某些特定物料的新市场,也可能引发生产过程中现有物料流程的重组。借助于新技术,以前作为废物处理的物料会变成有用的副产品。处置设施应尽可能地接近终端消费者,这样可以便捷地运送来自消费者的废旧产品,此外,企业应尽可能提供废弃物处理服务。叶佑林,吴文秀(2010)24提出过第三方回收市场,并且研究出,零售商第三方同时负责废旧品回收情况下,以博弈论为研究方法,对闭环供应链系统在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下的定价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两种情况下各成员的最优利润策略,发现分散决策情况下存在双重边际化.造成系统效率的损失。(五)应付不确定因素在回收的产品中,只有部分是有价值的,但正确预测哪些部分有价值比较困难,因此用来区分回流产品中有用部分和无用部分的分类/测试工作需要分散进行。由于逆向渠道固有的推/拉特性,即使在完美信息状态下,在回收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不匹配问题和回收渠道的选择问题。从事物料和能源经营的企业应该进行一定的准备,使自己能对管理和流程中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不断变化的产品和服务也在不断推动设计的变化,为了达到生态最优化,必须多研究一些备用的设计方案。特别提出的,这个模块,正确评估回收产品的价值很关键,因为其决定了再制造的利润率,目前会计领域文献尚无此方面的研究。Toktay(2007)17的研究发现,在回收再制造产品价值评估方面,有两种极端观点:一种悲观观点,认为产品回收是损失和成本,由于产品返回到再制造部门的过程,要支付高额的转移价格,这使再制造很难产生利润,因此再制造部门是成本中心;另一种乐观观点,认为产品回收是沉没成本,转移价格是获得回收产品来源的成本,回收再制造是潜在的利润来源。此两观点基于不同的关注点,前者关注于
本文标题:关于闭环供应链设计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