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造型材料与工艺基本知识1答:产品造型设计是工业产品技术功能设计与美学设计的结合与统一,集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和艺术为一体。造型设计是一种人造物的活动,是人们在一定文化艺术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将各种材料转变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或具有商品性的工业产品的创造活动。2答:产品是由一定的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而构成的,一件完美的产品必须是功能、形态和材料三要素的和谐统一,是在综合考虑材料结构、生产工艺等物质技术条件和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现代社会可能提供的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3答:工艺是指材料的成型工艺、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工艺,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材料并实现产品造型的技术手段。4答:安全性能是指材料的选择应当按照有关的标准正确选用,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预见的危险。5答:产品的外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可见表面的影响,并采取材料所能允许制造成的结构形式。6答:可达性是工业产品设计选材的重要因素。在最初考虑使用某种材料时,设计师应首先了解手边有没有这种材料。如果没有,那就看能否在规定期限内得到。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获得所需的材料,就必须考虑用另一种材料代替。7答:选择材料的经济性始终是工业造型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满足使用要求、艺术造型、工艺和可达性的同时,尽可能选用价廉的材料,最好选用国产材料,使总成本降至最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8答:可降解材料是指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9答:触觉材质感是人们通过手和皮肤触及材料而感知的材料表面特性,是人们感知和体验材料的主要感受。10答:视觉材质感是靠视觉来感知的材料表面特征,是材料被视觉感受后经大脑综合处理产生的一种对材料表面特征的感觉和印象。11答:材料的自然材质感是材料本身固有的质感,是材料的成分、物理化学特性和表面肌理等物面组织所显示的特征。12答:材料的人为质感是人有目的地对于材料表面进行技术性和艺术性加工处理,使其具有材料自身非固有的表面特征。13答:调和法则是使整体各部位的物面质感统一和谐,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使人感到融和,各种自然材质与各种人为表面工艺有相亲性,也有相排性,如塑料制品很少和木制品相配,木制家具配上陶瓷拉手也很别扭。最好在同一材质的整体设计中对各部位作相近的表面加工处理,以达到质感的统一。14答:对比法则就是整体各部位的物面质感有对比的变化,形成材质的对比、工艺的对比。特点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材质的对比虽不会改变产品造型的形体,但由于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而使人产生丰富的心理感受。质感的对比,使人感到鲜明、生动、醒目、振奋、活跃。同一形体中,使用不同的材料可构成材质的对比,比如: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金属与非金属,粗糙与光滑,高光与无光,坚硬与柔软,华丽与朴素,沉着与轻盈,规则与杂乱等。使用同一种材料也可对其表面进行各种处理,形成不同的质感效果,从而形成弱对比。15答:强调在产品的质感设计中要有重点。所谓重点是反映事物的外在因素在排列组合时要突出中心,主从分明。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应恰当地处理一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主从关系。主体在造型中起决定作用,客体起烘托作用。主从应互相衬托,融为一体,这是取得造型完整性、统一性的重要手段。16答:各种材质有明显的个性,在质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材质的功能和价值,质感应与适用性相符。根据这一法则,应特别注意质感与触觉的关系。17答:美感是人们通过感官接触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18答:材料的人为色彩是根据产品装饰需要,对材料进行着色处理,以调节材料本色,强化和烘托材料的色彩美感。19答:相似色材料的组合是指明暗度差异不大、色相基本上属同类只有微差、无较大冷暖反差的材料的组合。20答:肌理是在视觉或触觉上可感受到的一种表面材质效果。21答:同一肌理的材料组合是在产品设计中同一肌理材料的运用主要是依靠产品自身造型面的变化所产生的凹凸变化和方向变化,使得产品外观协调、体现一种整体美感。22答: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是指相似的肌理统一中有变化,使得产品外观更具有层次丰富的美感。23答:对比肌理的材料组合是指采用两种以上材料肌理组合配置时,通过鲜明肌理与隐蔽肌理、凹凸肌理与平面肌理、粗肌理与细肌理、横肌理与竖肌理等的对比运用,产生相互烘托、交相辉映的肌理美感。24答:定向反光是指光线在反射时带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定向反光材料一般表面光滑、不透明,受光后明暗对比强烈,高光反光明显。如抛光大理石面、金属抛光面、塑料光洁面、釉面砖等。这类材料因反射周围景物,自身的材料特性一般较难全面反映,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25答:漫反光是指光线在反射时反射光呈三百六十度方向扩散。漫反光材料通常不透明,表面粗糙,且表面颗粒组织无规律,受光后明暗转折层次丰富,高光反光微弱,为无光或亚光。如毛石面、木质面、混凝土面、橡胶和一般塑料面等,这类材料则以反映自身材料特性为主,给人以质朴、随和、含蓄、安静、平稳的感觉。26答:材料的感觉特性是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人对材料刺激的主观感受。27答:镀层被覆是指在制品表面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镀层,它是一种较典型的表面被覆处理工艺。镀层被覆不仅可以提高制品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并能调整制品表面的色彩感、平滑感、光泽感和肌理感,因此能保护和美化制品。由于有优异的镀层,常常可由此提高制品的品位或档次。28答:涂层被覆是指在制品表面形成以有机物为主体的涂层,它是一种简单而又经济可行的表面处理方法。29答:表面层改质是指改变原有材料的表面性质。可以通过物质扩散在原有材料表面渗入新的物质成分,改变原有材料表面的结构,如钢材的渗碳渗氮处理、铝的阳极氧化、玻璃的淬火等,也可以通过化学的或电化学的反应而形成氧化膜或无机盐覆盖膜改变材料表面的性能,来提高原有材料的耐蚀性、耐磨性及着色性等。30答:表面精加工是指将材料加工成平滑、光亮、美观和具有凹凸肌理的表面状态。通常采用切削、研磨、蚀刻、喷砂、抛光等方法。31答:材料的固有特性是由材料本身的组成、结构所决定的,是指材料在使用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能,它受外界条件(即使用条件)的制约。32答:强度指材料在外力(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作用的能力。33答:材料抵抗外力而产生明显塑性变形的能力称为屈服强度。34答:弹性是指材料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外力除去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能。35答:脆性是指材料受外力作用达到一定限度后,产生破坏而无明显变形的性能。36答:韧性是指材料在冲击荷重或振动荷载下能承受很大的变形而不致破坏的件能。37答:刚度是指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常以弹性模量(应力与应变量之比值)来表示,刚度是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38答:硬度是指材料表面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39答:导热性指材料将热量从一侧表面传递到另一侧表面的能力,通常用导热系数来表示。40答:耐热性指材料长期在热环境下抵抗热破坏的能力,通常用耐热温度来表示。41答:热胀性指材料由于温度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的性能,通常用热胀系数表示。42答:耐燃性指材料对火焰和高温的抵抗性能。43答:耐火性指材料长期抵抗高热而不熔化的性能。44答:导电性指材料传导电流的能力。45答:磁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而呈现磁性强弱的性能。46答:铁磁性材料是指在外加磁场中,能强烈被磁化到很大程度,如铁、钻、镍等。47答:顺磁场材料是指在外加磁场中,只是被微弱磁化,如锰、铬、钼等。48答:抗磁性材料是指能够抗拒或减弱外加磁场磁化作用的材料,如铜、金、银、铅、锌等。49答:光性能是指材料对光的反射、透射、折射的性质。50答:材料的化学性能指材料在常温或高温时抵抗各种介质的化学或电化学侵蚀的能力,是衡量材料性能优劣的主要质量指标。51答:耐腐蚀性指材料抵抗周围介质腐蚀破坏的能力。耐腐蚀性是衡量金属材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52答:抗氧化性指材料在常温或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53答:耐候性指材料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保持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不变的件质。54答:材料的经济性指的是材料的经济性指标,包括材料的价格、加工成本等。第二章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1答:以很大速度作用于机件上的载荷称为冲击载荷2答:金属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叫做冲击韧性。3答:疲劳强度是指材料反复经受循环应力也不发生断裂的最大应力值。4答:可焊性又叫焊接性,是把两块金属局部加热并使其接缝部分迅速呈熔化或半熔化状态,从而使之牢固地连接起来,而不发生裂纹的性能。焊接性能好的金属,在焊缝部位不易产生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同时焊接接头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5答:可锻性是指金属材料承受热压力加工时的成形能力,即在压力加工时,金属材料改变形状的易难程度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6答:铸造性是液体金属铸造成型时所具有的一种性能。7答:自由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砥铁之间,施以冲击压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8答: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压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在锻模模膛内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模锻件的加工方法。9答:手工锻造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加工工艺,是以手工锻打的方式,在金属板上锻锤出各种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10答:轧制是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之一。它是利用两个旋转轧辊的压力使金属坯料通过一个特定空间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同时改变其组织性能。11答:热轧是将材料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轧制。12答:冷轧是在室温下对材料进行轧制。13答:拔制是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拉力使大截面的金属坯料强行穿过一定形状的模孔,以获得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小截面毛坯或制品的工艺过程。14答:焊接加工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作用下易熔化的特性,使金属与金属发生相互连接的一种工艺,是金属加工的一种辅助手段,焊接是用来形成永久连接的工艺方法。15答:粉末冶金是以金属粉末或金属化合物粉末为原料,经混合、成型和烧结,获得所需形状和性能的材料或制品的工艺方法。16答: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是指金属材料可通过一定的加热与冷却方法,改变金属内部或表面的组织结构,改善和提高材料的性能,以获得预期的性能,也可通过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以及其他表面处理方法(如表面激光处理、气相沉积等)明显改变金属表层的性能。17答: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金属表面层至所要求的温度,然后进行淬火,以提高金属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18答:化学热处理是将金属工件置于一定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元素渗入工件表面,改变其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使表面达到预期要求的性能。19答:金属表面着色工艺是采用化学、电解、物理、机械、热处理等方法,使金属表面形成各种色泽的膜层、镀层或涂层。20答:覆层钢板是指在具有良好深冲压性能的低碳钢板表面镀覆锡、锌、铝、铬等金属保护层或涂覆有机涂层、塑料等非金属保护层的制品。21答:粉末合金是指不经熔炼和铸造,而用金属粉末或金属与非金属粉末作原料,用压制和烧结的工艺方法,直接在模具中制成的合金,也称陶瓷冶金。第三章塑料及其加工工艺1答:现在塑料在工业上的定义是:一类以合成树脂为基本成分,加入一定量不同添加剂的混合物,它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下能制成规定形状和尺寸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塑料制品。2答:一般热固性树脂成型时,由线型结构转变为体型结构的过程中,所加入的某种物质,叫固化剂。3答:为防止某些塑料在光、热或其他条件下过早老化,延长制品的使用寿命所加入的少量物质称为稳定剂。4答:塑料的二次加工是指在原有已成型塑料的基础上,使用机械加工、热成型、连接、表面处理等工艺将一次成型的塑料制件进行二次成型,制成所需的制品,故又可称为塑料的二次成型。5答:借机械力使得塑料部件之间或与其他材料的部件形成连接的方法都称为机械连接6答:化学黏合是指在溶剂或黏合剂的作用下使塑料与塑料或其他材料彼此连接的方法7答:塑料的焊接又称热熔焊接,它是利用热作用,使塑料连接
本文标题:概念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2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