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模块七中学德育(附答案)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3.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A说服法B陶冶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7.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A德育内容B德育活动C德育方法D德育过程8.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可夫9.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C劳动D班主任工作10.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A德育目的B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D德育目标1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12.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1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知B情C意D行14.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5.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6.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榜样法B说服法C陶冶法D锻炼法17.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1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最符合下列哪个德育原则()A导向性原则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9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20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是()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21不属于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是()A爱国主义教育B劳动教育C宗教教育D民主和法制教育2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的规律。A智育过程B德育过程C心理咨询D教育学生23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属于()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4.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27.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B适当体罚也可以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28.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A自我调控B自我监督C自律D自我疏导29.教师运用英雄人物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方法属于()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30.通过谈话、讨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A情感陶冶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说服教育法31.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德育原则是()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在集体中教育原则3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3.(),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34.德育中运用说服法要注意的要求不包括()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以诚待人D坚持严格要求35.德育中运用榜样法要选好榜样,榜样不包括()A伟人的典范B教育者的示范C学生中的好榜样D班级干部36.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社会实践教育37.颜回说:“夫子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38.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39.学生围绕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测试或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辩、论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分辨问题能力的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40.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41.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C班主任工作D体育竞赛42.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主要属于()的内容。A自觉纪律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劳动教育D道德教育43.“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这主要属于()的内容之一。A爱国主义教育B集体主义教育C理想教育D民主与法制教育44.“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A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B知比行重要C行比知重要D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45.学生的品德结构中,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行是基础,知是关键B知是基础,行是关键C意是基础,情是关键D意是基础,行是关键46.学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是长期的过程,这提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要坚持()原则。A共产主义方向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C因材施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47.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原则。A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C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D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48.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B读书与参加生产劳动的统一C上课与做作业的统一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9.下列原则中属于德育原则的是()A导向性原则B因势利导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0.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品德发展影响因素的是()。A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B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C个体智力水平和年龄D性别和职业5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明个体品德发展已经处于()阶段。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5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53.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4.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55.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体现在德育中与()的精神相一致。A.说服教育法B.事实说服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5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不包括()。A教育即生长B生活即教育C社会即学校D教学做合一二、辨析题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成效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时间的多少。3、陶冶法中创设情境的任务必须由教师来做。4、在我国中学中,智育是最核心的内容。5、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行是基础,知是关键。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不正常现象。7、学生某一道德认识的提高,标志着他的思想品德的提高。8、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9、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0、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1、德育工作必须遵照“知、情、意、行”的顺序,不能变更。1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13、“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锻炼法。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5、道德两难问题只能用于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三、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有哪些?2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5.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6.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7.简述我国德育的主要途径。8.简述德育的主要方法。三、材料分析题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做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模块七中学德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DDDBD6-10CCAAD11-15CAADC16-20BCDAC21-25CBABD26-30ACCBD31-35DDDDD36-40BBADC41-45DABAB46-50DCDAD51-56DABCDA二、辨析题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错。德育从内容上来,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道德教育,它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也不是政治教育的代名词。2、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时,成效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时间的多少。错。对学生的说服教育关键在于明确目的、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3、陶冶法中创设情境的任务必须由教师来做。错。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创设情境的任务可以有教师单独来做,也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在我国中学中,智育是最核心的内容。错。智育和德育、体育、劳动教育一样,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5、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行是基础,知是关键。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知,即道德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所以道德认识是基础。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行,是结果,是关键。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不正常现象。错。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必然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这属于品德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作为教育者要正视这种反复现象,也要注意防止或避免这种反复。7、学生某一道德认识的提高,标志着他的思想品德的提高。错。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道德认识是基础,但思想品德是否真正得以提高,关键看其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行为。8、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对。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
本文标题:模块七中学德育(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4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