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模拟导游讲解情境19节庆民俗导游
情景1.9节庆民俗导游【学习目标】1.了解节庆民俗概念、分类、基本特点及其在旅游中的应用。2.熟悉节庆民俗导游讲解的要求。3.掌握节庆民俗导游讲解的方法与技巧,模拟导游讲解民族风情类景区(点)。4.掌握相关的节庆民俗知识,能将相关知识融汇于节庆民俗导游讲解中。第一节节庆民俗导游概述一、节庆民俗概述二、节庆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三、节庆民俗旅游对导游员的要求(一)节庆民俗的概念节庆民俗,包括节庆和民俗。民俗,也称风俗民情,而“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因此,关键在于把握“民俗”。民俗,顾名思义,是风尚习俗的意思,就是民间风俗,是产生并流行于广大民众社会生活各方面中、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从旅游的角度我们可以说节庆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从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姻、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一、节庆民俗概述1.节庆民俗2.经济民俗经济民俗指人民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民俗、物质生产民俗、交易和运输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二)节庆民俗分类3.社会民俗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所牵涉到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民族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亲族民俗、个人人生礼仪民俗、婚姻民俗等。4.信仰民俗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民俗,主要包括信仰的原始形态(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的主要类型及手段(包括占卜、禁忌、巫术、祭祀)、岁时节日与现代信仰民俗等。5.游艺民俗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歌舞民俗、民间竞技民俗、民间杂艺民俗等。(三)节庆民俗的基本特点1.节庆民俗的集体性和社会性2.节庆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3.节庆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4.节庆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特别提示:导游员要掌握有关概念,把握讲解尺度,有针对性地选择讲解内容。要以每种节庆民俗独有的特点作为导游讲解的重点。二、节庆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1.生计方式在旅游中的应用:——新奇性苗族、鄂伦春族的山地狩猎方式2.物质生活在旅游中的应用:——直观性,要求导游员善于挖掘深层次的内涵傣、壮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建筑;露脐短衣和短裙短裤的少女,给人一种异类文化氛围。(一)物质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3.社会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1)人生仪礼在旅游中的应用——民族特色鲜明婚恋嫁娶礼(摩梭族走婚)、成人礼(2)交际习俗在旅游中的应用(3)节庆习俗的旅游中的应用瑶族的盘王诞4.精神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1)信仰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特别提示: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宗教信仰民俗知识,否则难以胜任宗教信仰民俗导游工作。(2)文艺民俗在旅游中的应用集中体现民族审美观,直观展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东北二人转、藏族《格萨尔王传》、侗族《秦娘美》(反抗旧俗“娘还舅”)三、节庆民俗旅游对导游员的要求(一)努力成为民俗学的“专家”“求广不求深”(建议:重点掌握民族或地方简史;地理环境特征与衣食住行的喜好;婚丧嫁娶习俗;节日庆典的仪式、内容及传说;信仰崇拜的缘由;待人接物的禁忌;游娱竞技的规则和风物特产的状况等)(二)适当了解民族语或方言“求会不求多”——可使讲解全面、生动(三)熟悉重要政策,尊重当地民族以处理好宗教问题为前提(四)掌握并灵活运用导游讲解方法和技巧1.声像辅助法“不求全但求有”2.歌舞表演法“不求精但求会”3.故事讲解法第二节节庆民俗导游背景知识与导游示范一、汉族民俗节选——传统节日导游讲解要点提示(掌握名称、时间、来历、主要活动内容)1.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等族都过此节。主要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扫尘、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饺子、元宵,舞狮子、扭秧歌,玩花等。2.清明节又称聪明节、踏青节。3.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之地。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魏晋时已很盛行,到了唐宋已成为端午节的名食。钟馗原是岁暮时批挂的门神,清代成为端午节之神。4.中秋节又名团圆节、促秋节及八月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有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赏月活动始于周代,北宋始定为中秋节,南宋成为普遍的活动,明清以来盛行不衰。二、蒙古族民俗节选(一)人口与分布蒙古族人口480万余人(1990)。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内,少数散居和小聚居于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二)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三)宗教信奉藏传佛教。(四)生产、生活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几十年来,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而且了发展了农业。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著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饮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又名蒙古酒)等饮料,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和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讳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服饰大体可分首饰、长袍、腰带、鞭子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丧葬大体有野葬(也叫天葬)、火葬和土葬(无坟)三种。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小年(腊月二十三日)和大年(春节)。三、维吾尔族民俗节选人口与分布维吾尔族人口721万余人(1990年),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主要居民。语言文字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后创制了拉丁化新文字,现在新、旧文字并用。宗教维吾尔族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生产、生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住房传统的维吾尔族房屋一般用泥土建筑,开天窗,屋顶平坦,室内砌实心土炕,高约一尺,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内置食物和用具,喜爱在墙上挂壁毯。冬季以火墙取暧,靠墙的一边为待客的上座。大门忌朝西开。饮食维吾尔族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很少吃蔬菜,夏季多拌食瓜果。有的地区喜喝奶茶,佐以玉米或面粉制成的馕服饰维吾尔族人多穿棉布不论男女老少都喜爱戴四楞小花帽;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婚后一般改梳两条,辫梢散开,头上别上一新月形梳子作装饰,也有把双辫盘成发髻的。丧葬维吾尔族盛行土葬。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跟伊斯兰教的信仰有关四、回族民俗节选人口与分布回族总人口为860万余人(1990年)。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分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北京的牛街和宁夏的纳空户就是著名的回族聚居地。语言文字回族,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受阿拉伯、波斯等文化的影响,又吸收汉族文化是回族文化的两大特点,但在共同心理状态、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回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经济生活主要从事农业,也经营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药、制革等方面较为著名,尤以善于经营珠宝玉石、运输和服务等业著称。宗教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形式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但布局和装修独具民族风格。服饰由于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回族衣着已逐渐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也保留着自己的特点。总之,男女外出必须戴帽子或头巾,严禁露顶。饮食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物类的禽肉及带鳞的海鲜类。丧葬回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禁忌习俗回族的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五、壮族民俗节选人口与分布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中最多的民族,全国人口达1548万余人(1990年),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和贵州省从江等地。语言文字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文字,已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宗教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唐宋以后,佛教、道教传入壮乡对壮族农村影响较深。歌舞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南部的花山原始崖壁画是壮族古代文字艺术精华,壮族人民铸造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素有“铜鼓之乡”的誉称。壮歌久负盛名,定期举办对歌比赛“歌圩”盛会,壮锦是壮族享有盛誉的工艺纺织品,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和结实耐用著称。壮族刺绣、竹篾编等皆名扬远近。六、土家族民俗节选人口与分布土家族人口570万(1990年),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从现有的史迹可以推断,大约五代以后土家族便开始形成为单一民族。清雍正之后,土家族跟汉族之间全面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加速。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是绝大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字。经济生活善于渔猎,其经济发展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歌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宗教信仰土家族迷信鬼神,崇拜土王(整个土家族的祖先),尊奉土老师(巫师),相信兆头。道教、佛教和基督教盛行后传入,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饮食土家族多食包谷、稻米、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住房土家族的房屋依山而建,皮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栋,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服饰土家族的服饰似乎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穿着和保存的衣饰,则与汉族、侗族和苗族的服饰不同,土家族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地土布(史称溪布)。婚俗清雍正以后,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逐渐和汉族接近,但仍保留一些原始婚俗的残余,如“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婚礼中“哭嫁”的习俗等。丧葬土家族过去实行火葬,后受汉族影响实行土葬。节日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赶年、六月六等。赶年,就是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也有二十七、二十六的,所以称为赶年或调年会。过赶年的习俗,相传跟土家族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有关系。禁忌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炕中的三角架,忌用脚踩灶或在灶上以及将衣裤、鞋袜和其他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女坐一在起。但可以与姑娘坐在一条长凳子上;忌在家里吹口哨、打鸣和随意敲锣打鼓。七、藏族民俗节选人口与分布藏族人口459万余人(1990年),分布在中国辽阔的青藏高原上,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部分地区。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族文字是参照梵文某些字母创制的,至今通用。经济生活藏族以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宗教信仰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苯教。文学艺术藏族的医药、天文、历法、戏曲、文学、歌舞、“唐卡”和“热贡艺术”等,都有较高水平。《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居住形式藏族农区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大都建筑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一般是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形如碉房,楼房的屋顶上有经房,上层住人,下层多作仓库或牲畜圈,建有院落;屋里铺木板或坐垫,牧区则住帐逢,是用牦牛毛织成的,冬暖夏凉,移动方便。饮食藏族喜饮酥油奶茶和甜茶,嗜饮青稞酒,并有弹酒的礼俗,爱吃牛奶制成的酸奶、奶渣等。藏族大部分地区还有不吃飞禽和鱼的习惯,藏族农区的主食是糌粑,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面粉,用酥油或茶水拌食,牧区的主食炒牛羊肉,进餐时使用男女都喜爱随身携带的木碗和短柄尖刀。礼俗藏族的礼俗中,欢迎亲友互献哈达,是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哈达种类繁多,质地、规格、颜色等也不一样,通常以白色
本文标题:模拟导游讲解情境19节庆民俗导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4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