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人民教育的奠基过程及成果,动乱中的教育受挫的原因及表现,教育的复兴方针及举措);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2.拉开序幕: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②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敞开大门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制定方针与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3.成就①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措施):学前教育、大中小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②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持③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世界扫盲游行大会落后地区的教育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小学建国初北京师范大学开学典礼劳动模范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文化大革命中的“两个估计”1971年4月15日到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全面否定17年教育工作。提出了两个估计: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二、动乱中的教育1.原因:“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2.具体表现:①学校全面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②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③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考试的“工农兵学员”;[例子:张铁生被称为“白卷英雄”]3.影响:①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专门人才缺乏;②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③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00.511.522.51962年1982年1990年2000年文盲人数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文革期间,文盲人数没有减少,说明在此期间教育处于停滞状态。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中共十四大上的讲话三、教育的复兴与教育改革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重归正轨: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整顿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倡导尊师重教。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有33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2.蓬勃发展①指导方针: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2002年9月8日)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答案提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措施:①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②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③高等教育:增设边缘学科、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施“211工程”(1993)④社会办学:多渠道筹集经费(民办学校),启动“希望工程”⑤西部教育:西部20所高校建设,20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背景:随着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蓬勃发展①指导方针: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科教兴国;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新闻:明年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成就: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第四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五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第六条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第七条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级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学制,由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从1978年到2008年,有1.28亿人参加高考,5386万人录取,1999年扩招,男女比例2007年女生总数47.3%,录取率占49.9%,城乡生源,2003年农村城镇平,2006年新生中农村生源超过城镇,占52.5%,2008年复读生占报名人数的15%.年份全国教育经费总计金额(亿元)比上年增(%)1991731.5110.941992867.0618.5319931059.9422.2519941488.7840.4619951877.9526.1419962262.3420.4719972531.7311.9119982949.0616.4819993349.0413.5620003849.0814.9320014637.6620.4920025480.0318.1620036208.2713.29民办教育点燃西部教育的星星之火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有何关系?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的进步能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教育是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国家才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迅速发展。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大量建设人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重新获得生机。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发展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制度保障);②党和政府高度的重视教育事业③经济发展(物质保证)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⑤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2.经验: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②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③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④从基本国情出发。⑤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3.教训:坚持防止“左”倾错误的干扰。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4.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5.教育的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二、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对“科教兴国”(1)提出背景:①“文革”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2)主要内容: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意义:①全面落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②提
本文标题: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8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