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关于越南,坐观君(ID:china_2049)已经分享了相关文章。奥巴马去广岛这事儿,毕竟是美国在任总统二战后首次访问广岛,而广岛又是人类有史以来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第一个城市,投下这颗原子弹的又是美国人。这多因素加一起,不受关注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吵吵着要美国人道歉,美国人说绝不可能。事实上,奥巴马在广岛也就是献了一个花圈,站立默哀,未鞠躬,然后讲了不痛不痒的场面话。道歉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很多历史事件的性质就要改变了。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今天要谈的是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相信大家都知道,广被接受的主流观点是美国人扔下的两颗原子弹打垮了日本的意志。大致的观点是这样的:到1945年中,欧洲战争已经结束,很明显日本已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经过多年横跨太平洋岛屿的艰苦战争,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几乎都被摧毁了。物资生产步履蹒跚,完全被美国工业打败,日本人民正在经历饥荒。全面侵略战争对日本自己也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死亡,但是,日本领导人仍然拒绝投降。66年前的8月初,美国推出了一种可怕的新武器,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短短几天内,日本投降,终于结束了战争。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对这一事件的新解释。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历史学家长谷川整理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是苏联介入太平洋战争迫使日本投降,而不是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长谷川改变了我的想法。”因《原子弹出世记》一书获得普利策奖的理查德·罗兹说,“日本投降的原因并不是那两颗原子弹。”杜鲁门总统发展核武器的决定一直是争议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攻击平民永远都不是正义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修正主义学派”历史学家认为,日本在被原子弹袭击前马上就要投降,投放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杜鲁门批准这么做是为了用这种新力量恐吓苏联。长谷川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从屋顶看到了投掷到东京的燃烧弹,他还记得地平线上奇怪的橙色光晕。长大一些后,他对日本政府把战争带给本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后来,作为一名学者,他接受了投放原子弹对结束战争很有必要的立场。他还说,美国不需要向日本道歉,直到日本真正接受自己所犯的战争罪行。(以上摘编自《波士顿环球报》文章)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的迅速投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还有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日本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败那是必然的啊。可以说,日本在1945年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在1931年9月18日所决定的。可能有读者就问了,纠缠这个有意义吗?有,也可能没有,因人而异。先不管这些了。接下来,坐观君(ID:china_2049)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这种观点与主流看法不同,所以必然会引起争论。希望大家本着理性的态度进行讨论,上纲上线是没有必要的。顺便说一句:今天推送的第二条图文消息《强大的日本究竟败给了谁?》,坐观君以前曾推送过。这次重发一次,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对比阅读。当初那篇文章引起的反响也是不小的。观点和这篇是很不同的。作者:王夕越来源:澎湃新闻链接:“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是西方科学界对于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的一句简要概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与日本投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刘怡先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8月1日发表的《“一亿玉碎”:日本法西斯的自杀式“本土决战一文之结束语中亦提到那两颗原子弹的残酷性和威慑性大大缩短了战争,避免了无谓的“玉碎”。那么,是不是美国着意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给困兽犹斗中的日本致命一击,且两颗原子弹的投放最终导致日本投降这种说法可以盖棺定论了呢?如果仔细探究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迈克尔·哥顿(MichaelGordin)在其著作《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FiveDaysinAugust:HowWorldWarIIBecameaNuclearWar,2007)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在其专著《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RacingtheEnemy:Stalin,Truman,andtheSurrenderofJapan,2006)中分别从科学史和冷战史的角度对向日本使用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日本的迅速投降并不是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科学界、军界以及政治决策者们所能准确预料的结果;从日本的角度讲,原子弹的打击也不是促使其做出迅速投降决策的主要因素。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原子弹与常规炸弹是“量”而非“质”的区别通过对美国军方、政府以及科研档案的分析研究,哥顿认为在原子弹研发、投放决策过程中以及投放两颗原子弹后的几天当中,美国军方、政府和原子的研发团队对原子弹的实际效用并没有清晰、一致、准确的认识。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引爆钚弹,也就是后来投放在长崎的那类原子弹,专家们对试爆的钚弹效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它的即时破坏性,比如当时的观测记录强调在爆炸区域内60英尺高的铁塔在瞬间灰飞烟灭,而对核爆后的放射性破坏却估计不足。而铀弹,即后来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却根本没有来得及经过试验,对于此类核弹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就原子弹单颗爆炸的瞬间破坏力而言,原子弹与常规炸弹相比,它们的效用是“量”而非“质”的区别。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从原子弹研发成功到在广岛和长崎的投放直至日本投降的数日内,使用原子弹的长期社会、政治和道德后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考虑周全的,当时美国的军方、政府和科学家们因此无法确定对日使用原子弹后是否可以有效迫使日本投降。这里我们可以将1945年3月9日的东京大轰炸与8月6日和9日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作一比较:1945年3月9日夜至10日凌晨,美军出动B-29轰炸机群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约88,000~97,000人死亡,41,000~125,000人受伤,以及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其死伤者中大多数是平民。这次东京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造成伤亡最多的单次非核军事行动。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造成约70,000人瞬时死亡,截止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年底约14万人死于烧伤和辐射,到1950年年底约有20万人死亡;长崎原子弹的后果略小,总共造成约39,000~80,000人死亡。可见,从实战角度讲,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袭击可被视作东京大轰炸式常规袭击的一种延续,原子弹袭击后短期的伤亡并没有大大超出常规袭击。那么如果造成巨大伤亡的春季东京轰炸激起的是日军决策者们全民“玉碎”抗美的决心,恐怕伤亡人数相当和略少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袭击难以仅在8月9日到14日五天之内就让日本做出投降的决定。换句话说,美国杜鲁门总统和他的幕僚们从逻辑上难以推断原子弹可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而8月15日日本的突然投降甚至使美国高层感到措手不及和出乎意料,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预料美日对抗至少还会延续数月之久。在长崎遭到钚弹“胖子”毁灭性攻击后的数日仍有1000多架次美军轰炸机继续对日本本土目标进行密集的常规燃烧弹轰炸。同时,为了应对日军中顽固分子会不顾日本高层的停战决定而负隅顽抗,原子弹的制造任务在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也并没有停歇,美国军方甚至认为有必要尽快造出第三颗,甚至更多的原子弹对日本进行进一步核打击。事实上曼哈顿计划一直到1945年12月日本投降尘埃落定后才下马。投放到长崎的原子弹“胖子”因此,哥顿指出,使用原子弹的决策过程与将其它新式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决策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1945年7月中旬,根据截获的日本密电,美国已经知晓日本想通过苏联调停进行谈判有条件投降的意愿。此时原子弹成功试爆,美国高层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是否要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而迫使日本投降,而是在日本尚未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何时以及如何对日使用原子弹。美国军方早在1945年春原子弹成功试爆前就已经选择好了轰炸目标,广岛和长崎没有受到常规轰炸(相比之下,东京早在1945年3月9日就受到美军的大规模常规轰炸),是早就预留给原子弹的实战试验场。杜鲁门总统签署的使用原子弹的命令是早已由美国战争部(1949年后改组为美国国防部)制定好的军事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原子弹研制出来后将会被使用于日本,而具体的使用数量随生产能力和数量而定。如果说日本投降前的那五天里原子弹的效用并无特别之处,那么投放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个后来为人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因果论断主要来自于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的刻意宣传和美国媒体的渲染。原子弹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特殊性是在日本投降、其后续的放射破坏力以及使用核武器会引发的社会、政治以及道德问题逐渐明了后,才在国际社会上取得共识的。美国政府强调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是一石二鸟:一来,单颗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意味着一旦使用必然会导致对大量平民的无差别杀伤,会将美国置于道义上的不利地位,但如果强调原子弹的使用是大大缩短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因素,避免了交战双方更大的伤亡,那么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则变得可以理解;再者,如果人们相信是美国使用了原子弹而直接导致的日本投降,那么苏联对日作战则对二战最终落下帷幕就没有那么重要,这样就可以为美国战后独自占领日本,并在亚太地区削弱苏联影响,壮大本国势力铺平道路。苏联对日宣战直接导致日本迅速做出投降决定原子弹袭击若不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日本为什么会在长崎受到原子弹袭击后短短的五天之内就做出投降决定呢?美国苏联史和冷战史学者长谷川毅在研究苏联、美国、日本的相关档案后得出结论--苏联的参战使日本走投无路,做出投降决定。早在德国投降之前的1945年初,日本战败投降已没有悬念,问题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投降。在二战期间,苏联一直与日本保持外交关系,且《苏日中立条约》尚处于有效期内,日本希望避免苏联参战,并通过苏联调停与盟国谈判尽可能以有利于己的条件结束战争。1945年6月,已退休的日本前首相广田弘毅与苏联驻日本大使雅科夫·马利克就此进行了谈判,表面上暂时避免了苏联参战,事实上苏联利用了广田-马利克谈判使日本继续寄希望于苏联调停,从而为苏联参战赢得准备时间,拖延日本投降。对于结束与日本的战争而言,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的波茨坦会议是重要的转折点。波茨坦会议之后斯大林与杜鲁门展开了激烈的决逐,双方都试图以最有利于本国的条件结束战争。波茨坦会议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已使美国不再像雅尔塔会议时那样希望苏联加入对日作战来结束战争了。波茨坦会议上的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右起)杜鲁门明白苏联参战将意味着苏联以很小的成本坐收巨利,所以他希望日本可以在苏联参战前投降。而在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的目标是获得西方盟国对苏联在战争中取得利益的认可,以及以对苏联最有利的条件实施战后盟军对德国的占领,如何最大化苏联战后在亚洲的利益当然也是斯大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要实现后一目的苏联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苏联如何向日本开战,斯大林不希望像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单方面主动撕毁《苏-日中立条约》,而希望美国能邀请苏联参战。另一方面是何时开战,如果苏联要与日本开战,就必须确保对日作战的绝对优势,这样才可以确保战后利益。且此时斯大林也清楚美国的原子弹研发已几近完成并很快将用于实战。另外,斯大林也知道,因为苏联军队已经开始向远东边境集结,日本方面可能很快会识破苏联的真实用意,斯大林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是在苏联参战前日本就已经向美国投降。斯大林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与杜鲁门会谈时,表示希望美国邀请苏联参战并告诉杜鲁门苏联军队会于8月中下旬准备好对日开战,但杜鲁门的反应却比较冷淡。为了表示对美国的诚意,斯大林向杜鲁门透露了日本希望苏联调停一事,并表示苏联没有帮助日本的意向。他提议苏联向日本传达错误信息让日本误认为苏联会保持中立协助日本与美国谈判。杜鲁门接受了斯大林的这一提议,但二人的考虑却很不相同:斯大林希望
本文标题: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9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