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
鲍德温1906年就强调:儿童的性格变化是对他起重要作用的人的反馈,儿童是处在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之中的。父母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以矛盾的信条,往往成为孩子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抑郁症滋生的土壤,对孩子过分的操心以及无条件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亦是孩子性格上歇斯底里特征得以发展的根源,这种性格特征还伴以易动感情,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私自利等表现。13张英蕾,青少年自主性、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在妈妈眼里,孩子是大人的附属品,而没有意识到他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缺乏对孩子人格和发展的尊重和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天然的大理石,认为有六位雕塑家把他们变成千姿百态的雕像。这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集体、儿童自己、书籍、偶然因素。家庭被列在第一位,说明家庭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突出作用。[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许多家长在孩子4、5岁时,都急切地想教孩子认字、识数、学琴、学画,希望现在的学习能为孩子将来打下基础。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忽略了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天性。因此,常常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父母的教养行为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行为,也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如手势、姿势,语调的变化及情绪的自然流露——Nancydarling。。鲍姆林德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二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7]。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支持鲍姆林特的结论,如韦克斯勒指出,在权威型家庭中使用“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起到相反作用,这与使用这种方法时是否适度有关[8]。前一种研究取向注重具体的教养行为,却忽视了同一教养行为与不同家庭环境结合的不同作用;后一种研究取向试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作特征概括,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两者的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具体行为维度并不孤立地对儿童社会化起作用,只有将它们与父母整体的教养行为模式或类型结合,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态度:(1)鼓励优于指责(2)尊重孩子的人格(3)教养方式要一致。她的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既不娇惯,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也不任凭孩子支配。父母亲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要求给以满足的同时,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和禁止。这就是所谓“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的教育良策。罗婧婷就是在这种教养方式中逐渐形成了快乐、谦虚和自信的个性。再比如:段奇正喜欢探究周围事物,爱动手、动脑制作玩具,能与同伴友好协作。在幼儿园他快乐地像只待飞的小鹰,无时不在吮吸着养分。他的父母在教养孩子中的经验有四多:(1)多陪伴引导,(2)多扶持兴趣和爱好,(3)多耐心倾听。(4)多鼓励赞扬。段奇正就是在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下逐渐形成了独立、坦率和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做为教师,我们很是欣慰。因为这些来自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积蕴和内涵的家长与我们结合起来构成了教育的合力,为推动家园共育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认为管教孩子是一家一户的私事。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他们采取极端的方式方法,或者横加限制,或者放任不管。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被家长视为多余。常此下去,使得许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下,身心无法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以下谈到的几种类型恰好说明了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幼儿的个性形成。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家长的教养观念决定了教养的态度,并需通过态度去体现。但一般认为态度比观念易于改变。就态度来说是比较具体的,而教养观念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以上这些分类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如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从孩子与环境关系的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情感的角度、从父母态度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产生直接的、有益的作用。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霍桥学校小学部许蓉蓉论文提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1]。儿童个性主要指儿童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的特点[2],特别是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3]。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个性能否形成。本文从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上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以比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优劣,并对如何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一些研究方法,并确定研究结果是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分类;儿童个性;发展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正如新课标所言,教育合力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作为教育合力之基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个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发展个性就显得更为重要。虽然个性的发展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儿童期作为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是极为重要的,儿童的个性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所谓“从小看八十”、“三岁之魂,百岁之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有关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很有必要。一、家庭教养对儿童个性发展的的重要作用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各国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对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民族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天然的大理石,认为有六位雕塑家把他们变成千姿百态的雕像。这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集体、儿童自己、书籍、偶然因素。家庭被列在第一位,说明家庭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突出作用[4]。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习性爱好,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打下最初的烙印。所以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生活在和睦美满的家庭中,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友爱合作,生活在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中,儿童有礼貌、举止文雅。父母勤劳朴实、待人诚恳,儿女在对人对己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上也会如人们常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有些孩子的个性正是父母或亲人的写照。在家庭中父母对各种行为的赞扬或批评使儿童渐渐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父母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对于一个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能力的儿童来说起着个性上的奠基作用。二、几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形成儿童不同的个性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和温暖。后来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适合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适合制定规则。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P.M.Symonds,1939)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最具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1967,1991)的研究。他采用家庭与实验室观察研究,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主要维度:要求和责任;并由此组合形成了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漠不关心型等四种教养方式。我国教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采用这种分法,各教养方式表现如下。(一)民主型民主型父母给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平等地对待、尊重和信任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鼓励孩子上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遇事总是先给孩子讲道理,从不打骂。即使有时候父母错了,也会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实践证明,在温暖、民主、宽松的家庭中成长,能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容易产生发挥自身潜能的动力,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主动性也较强。个案描述:西西,五岁,表姐家的小孩,聪明活泼可爱有同情心,小家伙学什么会什么,写字、画画、跳舞都很优秀,做起事情来有模有样。西西从小由父母自己亲自教养,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格外重视,平时对待孩子给予十分平等的地位,学什么兴趣班必须是孩子说“我要学”才进行培养,并且特别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必要时给予帮助,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和要求,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如家里买车选什么颜色啊,给爷爷买什么生日礼物啊等等。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易于形成健全的个性,身心发展都会比较健全,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二)专制型专制型的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有过高的期望,缺少宽容,有太多的限制,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个案描述:磊磊,十岁,小学三年级,邻居家的小孩,父母的经济水平较好,都是个体户,因为是自己勤劳致富,本身比较优秀,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平时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兴趣班一大堆,对孩子总是很苛刻,磊磊与同龄的小孩比起来显得十分内向,让人感觉总是怯生生的,与人交谈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成绩很差。(三)溺爱型溺爱型父母一般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子女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
本文标题: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