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内容提要]: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如何掌握成语这一部分特殊词语,是汉语学习者面临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审视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现状,并对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唤起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关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引言:汉语言是汉文化的表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识自然和社会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作为汉语词汇重要组成成员之一的汉语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富有浓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对于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成语教学肩负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双重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成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在母语的词汇教学中,成语是重中之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任务存在于各个阶段、各种课型的教学中,而且愈是到了高级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成语愈多。成语教学的地位是由成语本身所处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成语不属于基本词汇,不是人们语言交际特别是口语交际所必须的,其产生本身既是为了满足修辞上的需要又使语言表达更加凝炼、生动、形象。它作为词的等价物,在语言中总是有意义相当的同义词语可以替代。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数量众多的成语是汉语学习中无法回避的任务之一,能否准确无误地使用成语,也是衡量他们汉语是否流利的标志之一。可以说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以现代汉语教学为主要目标,而学习者们大多在中国古代汉语知识方面有欠缺,同时也存在各自母语文化的干扰,因而成语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习者们对成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不朽魅力,使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心驰神往,前来追寻;汉语成就了他们的夙愿,为他们架设了一座通向中华文化的桥梁。于是,成语教学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二当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现状分析(一)留学生运用成语的实际情况尽管留学生对成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从他们运用成语的实际情况看来,尚存在不少偏误,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民族文化的干扰。民族性是各个国家的成语所共有的特征之一,而汉语成语植根于广袤而深厚的华夏文化沃土,不仅成为汉民族人民语言使用的结晶,而且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一扇奇妙而深邃的窗口。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海外学习者对汉语成语学习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横亘在学习者面前的一大障碍。二是文化知识的欠缺。大量的汉语成语是在文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成语由于其极强的历史继承性与定形性特征,从而使它固守一方,保存了原形原义,当然后代人们所不熟悉或不常用的古代词语、结构以及特殊用法也就随之流传下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域主要是现代汉语,学生耳闻目睹的也是现代语言。自然而然地,这便构成了一对矛盾,给成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相当难度。对学习者而言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是留学生成语学习时最大的问题之一。留学生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误解为整个成语意义,以偏概全。在意义理解上他们多用已知的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比较生的僻字的义项。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大多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另外,没有把握成语的附加意义也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误。除了意义上的运用偏误以外,在成句方面对成语的语法功能和句法功能的运用也存在偏误。(二)现阶段成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定位不准,使得成语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这是导致成语偏误产生的深层原因。1、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位观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词本位”为指导思想,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诸多环节上都有所体现。受此影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也未能走出“词本位”的樊篱。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种误导,把成语学习孤立起来,没有体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整体意义之后便马上进入到例句展示中去。2、教师功力的局限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为中文系出身,虽然其中不乏外语拔尖的人才,但部分教师外语水平不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对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缺乏了解,无法预知学生在成语学习方面的障碍所在,因此在教学中陷于被动局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无法“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只能笼统地照搬教材中的外文注释,导致学生对成语一知半解,最终落入“知其形而不知其义更不知其用”的怪圈当中。(二)现阶段成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定位不准,使得成语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这是导致成语偏误产生的深层原因。1、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位观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词本位”为指导思想,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等诸多环节上都有所体现。受此影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也未能走出“词本位”的樊篱。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种误导,把成语学习孤立起来,没有体现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整体意义之后便马上进入到例句展示中去。2、教师功力的局限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师大多为中文系出身,虽然其中不乏外语拔尖的人才,但部分教师外语水平不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他们对汉语与学生母语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缺乏了解,无法预知学生在成语学习方面的障碍所在,因此在教学中陷于被动局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无法“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只能笼统地照搬教材中的外文注释,导致学生对成语一知半解,最终落入“知其形而不知其义更不知其用”的怪圈当中。三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质量呢?针对留学生在成语学习和运用中所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及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主要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和师资队伍的精心培养上做出努力。(一)教学方法的革新1、说文解字法成语具有意义完整性的特点,其含义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断章取义。汉语成语以单音节为主,大多由几个独立的语素组成,如“水——涨——船——高”、“口——是——心——非”、“能——歌——善——舞”。也就是说,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这就为说解成语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成语的实际含义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但又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而出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一脉相承。这种词汇意义的派生方法在学生的母语中同样存在,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因此,成语的字面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成语之谜的钥匙。在对成语“说文解字”的过程中,最好结合它的“构词法”。按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理解。教师把构词分析引入到成语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把合成词学习中积累的一些学习策略迁移到成语学习中来。这对于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解释成语时,教材、教师和学生都要尽可能地采用汉语,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成语教学手段。可以经常性地让学生用汉语释义,不能解释的就造一个句子,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促使他们养成用汉语思维的习惯。2、触类旁通法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为了不增加教学负担,所以得讲究效率,注重方法,可以有重点地作好部分语素和形式的启发、设计,引导学生触类旁通。(1)抓高频语素构成汉语成语的各个语素,在教学中并非处于同一平面,有的语素复现率低,只需为疏通障碍点到为止,有的语素复现率高,“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启发、引导的设计工作,教学时举一反三,由一语素义的重点讲解而串联出一组与之有关的词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1[1]。如“闻”字,本义是指“听见”,现在一般指“用鼻子嗅”,可先讲清这种差别,成语“充耳不闻”、“闻所未闻”、“耳闻不如目见”、“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2)抓高频格式成语是在长期的历史中演变而成的凝固性结构,它的定型并非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因此,许多成语在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如“前车之鉴”,可先告诉学生“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再让学生举出具有“XX之X”格式的成语,如“知命之年”、“不速之客”、“莫逆之交”、“惊弓之鸟”、“弦外之音”、“乌合之众”等,他们可推知这些成语也是定中式的名词性成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3、创设语境法传统的语言学把词汇分成两大部分:可以借助语法规则进行自由组合的单词和不能用语法规则解释的固定短语。然而,“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和成年人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语言,首先习得的是语言中的固定和半固定的语言结构。在记忆了大量的‘板块’结构后,学习者过类推,总结出语言结构的框架,人们首先习得的是那些具有语言功能和意义的‘板块’结构,然后通过分析和总结,从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预制材料中获得语法”2[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对这些“板块”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掌握成语的用法,可以采用成语搭配以及援引例句的方法,结合语境理解和运用语言。注意成语搭配可以帮助学习者记忆词汇,对确定词的语义范围有好处,还有助于学生从语境中推断词义。搭配使预测成为可能,让我们知道可以期待什么样的词会在一起出现。例证不仅可以补充说明词的意义,使其具体化,而且说明它的用法,包括它的语法特点、搭配范围、修辞色彩。4、汉外对比法各国的语言中都包含一定数量的成语,但是其语义和文化内涵却往往“貌合神离”或相去甚远,往往使人产生误解。(1)汉外成语语义对比汉语中的很多成语与其他语言中的成语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有的字形、语义以及用法几乎完全相同,如汉语和日语中的“一衣带水”、“一视同仁”、“喜怒哀乐”等;有的构成较为相似,或是词序有变动,或是变换了个别词语,但不影响理解,如“闭月羞花——羞花闭月、左顾右盼—右顾左盼、异口同声—异口同音”。对于具有这种类型的成语,学生的母语会对汉语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而与此相反,也有一些同形却不同义的成语,如汉语中的“朝三暮四”指的是变化多端,反复无常。日语的“朝三暮四”则指花言巧语地愚弄。对于这种成语,学生会习惯于沿用母语中的语义,从而导致错误的理解。因此,在处理这类成语的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杜绝母语的负迁移作用。(2)汉外成语文化对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的语言无不深刻地烙下了本民族文化的印记,从而形成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而成语因其古朴的特性更为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如,透过汉英成语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道德规范的自觉能力,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内倾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而西方人则多是外倾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更注重直接展示内心感受及感官获得的体会。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而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当然进行文化对比,应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免误入歧途。这些原则包括:“只比异同,不论褒贬”;“对比的重点是差异和冲突”;“对比的应是每种语言民族的主导文化”;“对比的是交际规则,而不是社会现象”;“对比必须是共时对比,着眼于解决现实生活与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3[3]等。(二)师资队伍的精心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掌握系统的语言学知识,包括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知识。教语言的老师应该对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及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必须熟悉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和方言知识。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本身对成语的学习,有一个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有利于成语教学质量的提高。2、熟悉第二语言教学法知识并能具体运用。教学法和教学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汉语成语教学中要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和规则。如果对这
本文标题:浅析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