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析巴金《家》主人公高觉新的矛盾性格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5月论文题目:浅析巴金《家》主人公高觉新的矛盾性格作者:姚磊学号:1400302040指导教师:卢婧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浅析巴金《家》主人公高觉新的矛盾性格指导老师:卢婧学员:姚磊摘要:本文简要论述在五四运动那个年代,《家》主人公高觉新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双重人格的成因,尤其是其双重人格中的软弱面,正是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性格中的软弱对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甚至于毁掉了两个女人的一生。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觉新的性格特质阐述并根据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觉新的行为来分析其不抵抗主义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社会意义。关键词:高觉新,五四运动,不抵抗主义,封建道德文学是折射客观现实的一面镜子,文学家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都十分注意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尤其是针对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刻画。《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觉新有着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对秩序不满但又没有力量改变的新潮思想特征;同时又有封建家族里的长房长孙温和、百依百顺、不做反抗的封建思想特质,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丰满且独具一格的艺术典型①。一、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巴金塑造了一个介于高公馆中唯唯诺诺的长孙和五四运动学潮下叛逆青年之间的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他既接受着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熏陶,对其因在家族中长房长孙而必须付的“责任”一词有着极为强烈的承担意识;但是同时在与觉民、觉慧两兄弟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自由,渴望挣脱出封建牢笼枷锁的新青年。在高觉新的心中:封建伦理制度对其就是金科玉律,是他的行为准则,维护封建伦理,是他应承担的责任。尽管很多时候他也感觉到这些封建伦理的荒谬,但绝对不会去违背它。当被克明选定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之后,他就把维护家族里的封建伦理当成了他神圣的责任和义务。他不惜一切为家庭的安定和幸福而鞠躬尽瘁,甚至牺牲个人的幸福去换取所谓“孝贤”的美名。对家族内长辈的话他唯命是从,行“不抵抗主义”,例如在《家》的第六章,写到父亲说给他定了李家的亲事时,“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着头痛哭”;而对于其他人,他不惜成本卖力讨好,从不敢有言语上的冒犯和行动上的得罪,奉行着他的“作揖主义②”。对于高老太爷和高克明的命令,他不折不扣地达成。对于陈姨太、高克安高克定两兄弟,甚至于对王氏、沈氏的很多言辞和行为,他虽然颇有看法,虽然他也愤怒,虽然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但是反抗的结果却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最后他也疲倦了。他觉得这样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也可以说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方法:他在家族争斗中唯唯诺诺,对于来自长辈的不同声音采取顺从的方式,他只想维护这个家庭的所谓一团和气,甚至他会将觉慧从外地寄回家的信件也交给高克明过目。只因为“三爸是家长,他的话我们不能不听”。他靠“不抵抗主义”来息事宁人,靠“作揖主义”来博取同情。在任何环境里,他都能忍气吞声并且毫无怨言。他从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别管天下怎么乱”,也“绝不能忘了礼节”③。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宗法制,不仅自己是身体力行,而且也以此来要求身边的人,甚至于助纣为虐,以损害他人的权益、通过牺牲别人的幸福来维持这个所谓“家”里的“孝悌”观。看见枯黄的树叶随着江水飘流时,他固执地认为:“我的心已经老了。我的心境已经到了秋天了”,“我的生命也象是到了秋天,现在是飘落的时候了”。其实,那时的觉新才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只不过那种得过且过的心理使得他未老先衰,使得他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④,没有了一点点生活的信心。但同时他也受到了新的进步思想的影响,他不甘心如此生活,热切地渴望得到自由和解脱,当觉新和他的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而在经历梅和瑞珏的惨死后,他常常自我遣责,悔恨痛心。在他内心深处还有爱与恨、是与非的界限,他同情弱小,奉劝长辈注重人情,也明白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所以,他非常善良,厚待下人,使得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下人们对他满怀敬重和同情。觉新也为弟妹们的叛逆行动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方便。觉民与琴的结合,觉慧的出走,淑华的上学,淑英的离家出走,他都做出过努力。而当克安、克定因为小辈子们的一件小事与觉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觉民斥责他们自己“按丫头,包小旦”的行为不配做长辈、不配去管别人,克安、克定在气急败坏并向觉新讨要一个说法时,觉新终于迸出了哭声“我赔了你们的存折,赔了你们的股票,我给你的丫头买棺材,我出钱在井里捞你女儿的尸首。你害得我家破人亡,你害死了我的妻子,赶走了我的兄弟,难道还不够?我不怕你们。我迟早也是死,我横竖只有这条命,我就拿来跟你们拼掉也好!你们开家族会议,我不怕!你们就是要打官司上法庭,我也不怕!”这是一个作揖久了、顺从久了的人在被逼到无路可走时的绝望。可是一时的发泄终究只是发泄,一时的呐喊终究不能代表他已经醒悟了过来。他依然还是那个终日惴惴,如履薄冰,在生活带给他的压迫和煎熬中苦苦挣扎的高觉新。他把这一切一切的都归结于命运,并一再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却从来不会去反抗那错误的制度和社会。所以,尽管觉新最后对两兄弟说“以后决不再做受气包了”,说自己“上进之心仍未死去”,但在内心深处他并没有下定决心,那几句呐喊注定只是其聊以自慰的阿Q精神的表现而已。而觉新的双重思想性格,使得他必然是也只能是高公馆的最后一位可悲可怜可叹的守宅人。二、高觉新悲剧性格形成的外在原因恩格斯指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当然,他所说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了社会环境。两千多年以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用来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所宣扬的正统思想。那种“知天命,而后能安”的观点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自足”使得人们必须压抑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养成这种思想的人极容易形成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偏安一隅的性格。基于阶级性和思想局限性,大部分人始终认为封建统治不可动摇,这就是高觉新悲剧性格养成的思想基础。而正是在这样流淌着封建思想血液的家中,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但同时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不能丢弃的宝贝。他变得没有快乐,没有悲哀,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像提线木偶一样,做着家里的人要他做的每一件事情。觉新性格的形成还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他出生于百日维新(1898年6月至9月)前夕,恰逢东、西方双方文化相互碰撞、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与科学民主进步思想激烈交战,在这样一个新不新旧不旧的过渡时代,人人都变得茫然而无所适从、都成了这个过渡时代的牺牲品。西方的民主思想,自由的观念不断的涌入中国大门,而旧时代的中国传统思想,宗教礼仪观念仍然顽固的占据着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或许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或许可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成为新青年,成为新型的知识分子。而从作品里看,觉新生活的家庭环境则更是加速了其悲剧性格的形成:从作品看,高觉新生活的环境是高公馆,并且处在高家长房长孙这一特殊地位上。他作为高家的长房中的嫡子,独自一人挑起了家族的重担,肩负起振兴这个家族的历史使命,并维护和家族内的封建秩序。“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⑤”是严酷的宗教法制,把他推上了秩序维持者的位置,从此他成为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撑者和代言人,他生活的全部意义,不过是代替高老太爷维护着一个所谓“和平共处”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高家的家族结构是这样的:家族内一共有五房,觉新在长房,与三房关系较好,而四房经常与长房作对,四房与五房不睦,但是五房受四房的挑拨也经常跟着起哄,觉新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家中,经常做一些自己不愿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这是一种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而这种家庭的矛盾也促使了其双重性格的进一步形成。因为是长房长孙,所以他必须继承好这份家业,停学到社会上去工作。因为他要维持好这个家,所以他必须介入那些家族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并处理好家族内各方的关系。他不停的为自己寻找一些理由,来抵抗他心中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旧式家庭摧毁了他的前程和心爱的女人,而他却无能为力。一方面封建思想长期的熏陶和毒害,使他违抗不了家族内长辈,违心的执行着他们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身边那些新青年和新思想的影响,为自己的懦弱行为而感到愧疚,特别是当他发现由于自己的软弱、妥协给亲人带来却不是安宁而是更大的痛苦时,他简直要崩溃了,他愤怒过,他斗争过,但“长房长孙”这个身份,使他在封建旧势力面前一败涂地。他始终看不到前方的路,抵受着残酷的精神压力,他一直是这个家里最苦的人,而正是思想上的压抑,使他的性格矛盾又复杂。科学的解释“压抑”这个词: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行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情感释放出来,而是任由其困扰着意识感受的心理过程。一时的压抑能够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长期的压抑会使人的心态变得消极,行为变得古怪起来。所以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上面一段话正是如实反映了觉新在自我压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病态心理以及行为。当觉慧慷慨激昂的喊道“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时,觉新却悲哀地说:“我不是青年,我不曾有过青春。我不曾有过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甚至觉新对斥责他的觉慧说过:“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正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一生就这样完结了。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这种胆小懦弱的性格在瑞珏难产而死这件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历了梅表妹的惨死之后,觉新的内心有了强烈的自责,他也更珍惜和瑞珏的感情。可是当他的长辈们要他遵循封建迷信的做法把瑞珏送到城外生产以避免“血光之灾”时,他明知道这样对瑞珏很危险,却毫无反抗地屈服。连佣人袁成也皱着眉说“偏偏有钱人家规矩这样多。大少爷为什么不争一下?”可觉新除了屈服以外却没做任何辩驳。为了恪守封建孝道,觉新不得不接受了包办婚姻,牺牲了他短短生命中的三个优秀女性梅、瑞珏和蕙,然后自己吞下自己种的苦果。于悲痛处,他逐渐认清了高公馆内部的仇视和争斗,认清了在“仁义道德”面具下掩盖着的丑恶,认清了“这是一个禽兽的世界”,感到自己的人生好凄凉。却始终无法像他的弟弟们那样,去奋起反抗,他独自承受着家长们因为弟弟妹妹们的叛逆而发出的斥责,独自忍受着进步和守旧的矛盾煎熬。作品正是通过觉新人格的分裂来控诉这种大家庭制度。⑥三、高觉新悲剧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统治阶段的古老国家,家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封建家族制度有着其专制倾向,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家族利益。大家族中的族长作为家族的代表,经常是与年轻一代的诉求是对立的。这种传统的宗法制让觉新认为自己责任重大,从来他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封建伦理道理来不断的对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正是因为这种嫡长子继承制,让觉新站在了高家未来的继承人的位置上,也决定了他将维系着家族将来的命运。在这种位置上,他不能像觉民觉慧那样无所顾忌,也不能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犯的时候依然反抗。另一方面觉新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也是因为受到了封建伦理道德制度的影响。在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核心是“孝悌”。所谓孝,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而悌就是兄弟友爱,家族和睦。孝是要求子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安排,自古曰“百善孝为先”。即便父母是错的,也要无条件的服从。用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可以决定觉新中学毕业以后立刻就要成亲;觉新的工作也是他的父亲给他安排的,虽然不是他希望的,但是他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觉慧给老太爷囚禁在家里不许参加学生运动时觉新对他说的话也能看出来“孝”对觉新的影响。“我劝你还是先在家里头住几天不要出去,免得又惹爷爷生气。
本文标题:浅析巴金《家》主人公高觉新的矛盾性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3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