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
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内容摘要:1908年,年仅3岁的溥仪登上了几千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宝座——皇帝,同时也开启了其悲剧的一生。溥仪一生3次登上皇帝宝座,却最终都黯然下台。这到底是溥仪自身的原因,还是时代的巨轮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本文以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分析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关键词:末代皇帝、悲剧、思想解放、民主自由1906年,北京城醇亲王府迎来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他便是爱新觉罗·溥仪,一位注定被时代记住的悲剧人物。生在王府中,溥仪天生便高人一等,因此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3年时光。但好景不长,1908年,慈禧太后一道命令彻底改变了溥仪的一生——溥仪登基为帝。皇帝,这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无上权威的称号;这个曾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称号;这个掌握这中国是四万万人生死大权的称号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依旧懵懂不知的三岁孩童身上。有人说是幸运,毕竟许多人为了这两个字牺牲了一切依旧徒劳无功,而溥仪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可,我觉得更多的是不幸,因为其生在了一个风雨欲来的混乱时代,注定要成为时代的牺牲品。果不其然,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年仅6岁的溥仪第一次黯然下台,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或许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中国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一样,溥仪也作为‘末代皇帝’被人们记住。只是我们回顾全过程,不禁会问大清王朝的覆灭是溥仪的错吗?显然不是,自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时,便注定有此一劫。只不过溥仪很不好运,恰好撞到了枪口上,成为爱新觉罗家的‘千古罪人’!可为什么注定由此一劫?我们不妨回顾下当时的时代。到1912年为止,封建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了近两千年了,已然出现了反应迟缓、应对错误的问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大清王朝已经没有能力抵御了。官员内的派系斗争、腐败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最终大清王朝只好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苟且存活’,正如一句话所说‘羊毛始终出在羊身上’,而为这一切妥协埋单的终究是老百姓。同时,清政府原本为摆脱困境而宣布的新政改革破产,让民众大失所望!此时的大清王朝就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欠缺的只是一点点火苗。与此同时,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流行,成为那最后欠缺的一丝火苗。就这样,整个火药桶就此爆炸,这远不是年仅6岁的溥仪可以控制的,他只是时代造就的一个悲剧人物而已。不幸中的万幸是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并且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一切都好似好像一个happyending,但命运总是喜欢在你不经意时和你开玩笑。1917年06月14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7月1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但可惜的是7月3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刚坐上龙椅11天的溥仪又一次下台,复辟行动宣告失败。溥仪的悲剧人生仍将继续,可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只是时代的一个偶然呢?如果再给溥仪一次机会,溥仪的复辟会不会成功。翻查史料后,不难得出结论,不会!即便再给溥仪一次机会,复辟行动依旧失败。因为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打开后,一系列的运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封建帝制早已没人买账!也因此注定了溥仪结局!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时间来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鹿钟麟奉代理大总统黄郛之命,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与李石曾、张璧率众进入紫禁城,威胁以景山排炮轰击紫禁城,强逼溥仪签字,取消皇帝尊号并且限二天内赶走溥仪。溥仪连清王室最后的一点儿财产也失去了,此时的他心中有的是那深深的怨恨,怨命运不公、怨自己软弱无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溥仪没有反抗过吗?不!他反抗过!毕竟一个皮球你用力拍打也会反弹,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还依旧在紫禁城时,溥仪便试图反抗命运。1920年的一天,因为他的“洋帝师”庄士敦告诉他,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溥仪“立刻毫不犹豫地把它剪了,跟谁也没商量”。由此可见溥仪并非是倔强守旧,安于现状的人。他也有野心、也有尊严,也希望能挽回自己爱新觉罗家的江山,只是那时候他没有机会,除了剪辫子这种小事外他做不了别的事情!时代把所有的机会全部给了那些富有革命思想的热血青年,溥仪作为旧时代的代表完全找不到一丝机会!溥仪想要改革却被太监们一把火烧了账房,再也查不清祖祖辈辈积攒的宝物的去向。改革只能作罢。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接受自己悲催的命运!后来不知道是命运的怜悯还是其他,一份天大的机遇送到了溥仪面前,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九一八事件后,溥仪在日军将领土肥圆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逃到了满洲。同时在日本的帮助下建立满洲国,再次登基为帝!可为什么日本要帮助溥仪呢?是溥仪人品爆发还是其他原因?我认为原因约有三点:一、为了减少镇压东北民众起义的军用开支。虽然日本成功占领了东北三省,但俗话说得好‘阎王好惹,小鬼难缠’。面对东北民众的不断起义,即便是装备精良的日军也略显吃不消。而如果辅助溥仪登基,利用溥仪来控制东北民众则显得划算很多!可见日本政府在这方面的账还是算得很清楚的!这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二、日本‘大陆政策’的需要,日本的目标不仅限于中国,而是意图称霸世界,夺取中国是其第一步战略,占领东三省是第一步实施的策略,而“以华制华”是日本的既定方针,即以占领地区傀儡政权制约当地人民反抗,可以使日本的军力最大程度的盘活。这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三、当时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意图将东北变成国际社会共同支配的地区,这损害了中国的合法主权,也损害了日本的侵略利益,因此日本妄图通过扶持傀儡政权,对外宣称是支持“清朝复辟”来绕过国际联盟的制约,这实际上是当时日本不具备和英法公开翻脸的实力,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综合以上三点,不难看出日本根本不是真心帮助溥仪的,溥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一个棋子罢了!对于这点,溥仪不知道吗?不!他知道!但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之前他的妥协是因为他缺乏机会,没有办法站起来反抗!可现在不同!第一、不管日本方面是出于什么考虑帮他的,但至少来说他和日本是处于同一战线的!第二、东北三省资源丰富,工业较为发达,绝对有潜力为溥仪的翻身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爱新觉罗家的先祖们就是起源于满洲,即东北三省。满洲的民众对溥仪还是非常拥护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他明知日本是想利用他,他还是决定登基称帝!年号‘康德’。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溥仪原本是豪情万丈、信心满满地,可结果又是什么呢?记得在《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出访日本之后,他认为满洲和日本应建立兄弟一样的关系,结果日本人率先离开,伪满的官员们也相继离开,只剩他一个人做着这个荒唐的梦,像个可笑的人。终于他渐渐不再反抗,顺从着日本人,苟活于高墙内,签署着一份份条约。直到后来日本战败,溥仪等众多伪满官员被苏联俘获。再之后,新中国成立,在苏联生活了5年的溥仪等人作为战犯被遣返回国。一直到1967年病逝。溥仪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三次登上皇位,却又三次下台。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到后来被野心吞噬的满洲国皇帝,他就好像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孤单。他与那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好似他根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上!可笑的是在影片中,溥仪可以让他的妾去寻找自由,而他自己却被爱新觉罗这四个字死死地束缚住了。如果上帝在其出生前给溥仪一个机会,让他再次选择,是选择生在帝皇家还是寻常百姓家,我想……答案或许是做一个普普通通,为着柴米油盐苦恼的百姓吧!
本文标题:时代的悲剧—宣统帝溥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