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五保老人的社会救助
第1页共18页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五保老人的社会救助*——以徐州市XX村为个案XX学院XX专业XX[摘要]:农村五保老人是农村困难群体中最无助、最缺乏生存能力、最弱势的群体。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徐州市XX村为个案进行研究,发现在衣、食、住尤其是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五保老人心理需求的问题。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视角,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进行介入,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关键词]: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救助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工作介入一、概念界定、理论视角及研究现状农村五保工作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保障老、弱、孤、残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五保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随着新农村建设口号的提出,研究农村五保老人的救助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将对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概念界定学术界对五保户概念的界定比较统一,基本上是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内容来界定的。五保户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指依照婚姻法规定负有扶养、抚养和赡养义务的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才有资格成为五保对象,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本文所研究的社会救助主要指的是五保供养。国家对五保户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所谓五保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孤儿为保教)。*在调查的过程中,XX村村委会和敬老院被访对象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特致谢意。第2页共18页(二)理论视角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基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宿、睡眠等),安全与保障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以及他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较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物性的需求)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1]根据五保老人面临的现状分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他们最为迫切想要得到满足的。一方面,由于他们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助来维持基本生活,但也只能勉强维持,不能从根本上满足需求,使得他们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无亲无故,没有完整的家庭,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常的情感交流,致使他们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没有情感的寄托。(三)研究现状国内对五保老人的救助状况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1、从五保制度运行的经济环境出发洪大用等经过调查认为,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上看,问题依然很多,主要表现为“五保对象应保尽保难,五保供养标准落实难,全面落实五保内容难,实施敬老院集中供养难,地区供养负担不均”;他认为“农村集体的消解和五保供养制度调整滞后是问题的症结”。[2]2、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杨团等受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委托对江西省九江市和南昌市进行的调查指出“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是五保供养人口的主体,税费改革后他们成为基本生活权益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主要问题在于分散供养标准低,经费难以足额到位”;他认为五保工作面临困境的原因是“五保融资层级太低,五保供养责任主要以村级组织承担,主体过小”。[3]3、从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政策分析的角度出发贡森等通过对山东省部分乡镇的调查指出“已保者只占全体五保对象的四成左右,实际供养内容比制度规定要少,集中供养人数急剧减少,五保信息和档案管理混乱,执行与法律条规存在很大落差”;他认为“尽管一些执行因素不利于法规的贯彻,包括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执法检查力度不到位和基层第3页共18页民政干部工作不努力。”[4]4、从制度化的角度出发张秀兰认为五保工作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五保供养制度的性质发生变化以后,政策落实难,出现了大量的‘应保未保’现象和供养标准降低现象”;她认为五保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是“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滞后,以及缺乏一个相应的对制度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的体系”。[5]5、其他观点公维才认为五保老人供养面临“供养对象减少,五保内容缩水,供养标准普遍下降等困境,日常生活难以料理,处于严重边缘化的境地。”[6]顾昕认为五保供养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费不足,经费在迅速变化的乡村财政体系中没有得到制度性的保证”。[7]通过对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角度往往局限于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层面,大都局限于政府制定的五保政策,一切以政府制定的衣、食、住、医、葬作为衡量一个地区五保工作好坏的标准,忽视了五保老人的其它需求,如(心理、情感等)。二、研究方法及被访者基本情况(一)定性研究本文选择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包括研究性的运用和收集各种经验材料——个案研究,个人的经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内省(introspectice),生活故事,访谈,观察,历史性的、直观的物品等——所有能够展现日常个人生活、生活的问题及其对个人的意义的东西。”[8]定性研究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注重“理解”及对“日常生活”与意义的探索。即重视对被访者日常生活的研究,更关注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及见解,从而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在定性研究中,资料是第一位的,研究方案的理论架构不是事先决定的,而是建立在正在产生的资料基础上的,是归纳性的。另外,定性研究具有弹性设计特征,即研究者奉行灵活的研究设计。本文根据以上特征,具体采用的是访谈引导法,即在与被访者的谈话过程中,笔者只提供一个话题的主题和范围,在交谈中可以自由地探索、调整和询问问题,捕捉被访者的个别性知觉和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访谈,能够充分全面地展现农村五保老人关于生活状况和社会救第4页共18页助状况的一些细节和个人感受等,更有利于深入探讨社会救助对五保老人的影响以及他们改善生活的有效途径。(二)资料收集过程本文进行了10个个案的访谈工作,都是在2008年4月~5月进行的。笔者曾于2006年在本村进行过问卷调查,与村内部分五保户有一定的接触。此次访谈,笔者选取5男5女10位作为访谈的对象,然后进行访谈。被访谈的对象中有一人是笔者所调查的XX村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有两人是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其余七人均是五保对象,其中有四人居住在敬老院,另外三人住在自己的家中。同时,他们对笔者的访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并且积极地给予配合,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这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征求被访者的同意进行了文字记录。获取原始资料后加以整理,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资料提取。(三)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访谈对象一览表编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份备注案例1男38大专村委会主任略案例2女46中专敬老院院长案例3女50初中敬老院服务人员案例4男67初中居家养老的五保户左腿残疾,三级伤残。住在石砌的屋子里,屋顶盖着芦苇杆。案例5男75小学居家养老的五保户有关节炎,居住在低矮的房子里,光线不好,阴暗潮湿。案例6女76文盲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听力不太好,生活比较单调,渴望有人关心。案例7男61初中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视力不太好,平时比较健谈。案例8女68小学居家养老的五保户房子破败不堪,屋内杂乱,摆放着拾来的瓶罐等,散发着一股霉味。第5页共18页案例9女84文盲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行动不便,常常独自呆在房中。案例10男79文盲入住敬老院的五保户有高血压,平时和敬老院的其他老人聊聊天。三、研究发现:被访对象的需要与实际面临的问题分析(一)五保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五保老人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保老人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案例5:“俺就一个人住,死了也没有人知道。过年的时候看到别人家里热热闹闹的,自己一个人,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里就不好受。”案例6:“平时俺帮着做饭,打打下手。年纪大了话也多了,怕一个人呆着,喜欢和别人说话。俺耳朵不大好,但还是喜欢凑热闹。”案例9:“俺很少和他们说话,一个人心里闷得慌。”“重阳节的时候有学生买了东西过来看俺,俺就想要是自己有儿女该多好啊,也不用自己一个人在这里遭罪。”“俺和别人不怎么熟,经常一个人感觉挺冷清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一层次,可以看出案例5、案例6、案例9中的五保老人都存在着渴望与人交流的愿望,希望获得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由于没有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孤独的,这种现实中的孤独感、忧郁感与他们理想中渴望的热闹、祥和的氛围是不相符的。并且,从案例9可以看出,案主在敬老院虽然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但是由于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不畅,使得案主对敬老院缺乏归属感,没有归属感也是困扰很多五保老人的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2、五保老人渴望得到他人、社会的尊重案例4:“到新区那一块。有些人看见我在拾垃圾,就站在屋子前面看着我,还有人把我当贼一样赶走,不让我在他们家周围捡……我知道他们有些人看不起我,但我也是个老实人,不会去做那些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这样防着我我心里面实在不好受……”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的“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以及他人尊重)”可以看出,五保老人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由于生活艰难,案例4第6页共18页中的五保老人不得不拾捡垃圾以增加经济来源,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某些人的歧视和不尊重,使得五保老人在心理上受到了伤害。3、五保老人渴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案例5:“在门口坐坐。前几年俺还能忙的动的时候,在前边种点菜,现在年纪大了忙不动了,菜也不种了,人老了就没有用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马斯洛在需要理论层次中阐述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案例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保老人的这一需要。“人老了就没有用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表现出案主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很多事情无力解决,心理上产生了挫败感和失落感,这又导致了她对生活的担心和焦虑,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了。(二)五保供养经费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经济因素是五保工作的关键,资金来源不广泛、资金量不充足、资金分配不均匀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五保工作的发展。由于资金的不足,五保工作很难深入开展。案例1:“那当然是拨的钱太少了,要是国家财政多发点钱就好了,有了钱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案例2:“我们的工资待遇太低了,像我作为院长一个月才700块钱,其他几个服务人员待遇更低。”案例4:“能吃啥呢,吃点馍馍、挂面,也没有菜吃。一年1200块钱,一天合3块多,还不到别人一盒烟钱。”“一年1200实在太少了。咱也不要求多高,得和村民吃个平均。我光是残疾国家就得照顾我,而且又是五保。你得去和民政提提,多给点生活费……”通过对以上与五保工作密切相关的三个不同群体的访谈可以看出,资金不足是他们一致认为困扰五保工作的难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在五保救助制度上的不健全。因此,增加这一项目的财政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五保救助制度是当前五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三)五保供养责任观念越来越淡薄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的新任务,而五保工作的好坏是衡量和谐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之一。在这一过程中,五保供养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这项救助事业的兴衰成败。使得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第7页共18页树立起正确积极的责任意识。案例1:“这个很少,基本上没有。村民基本上都自己顾自己的事,我们也没有好的办法。”案例4:“没有,要谈到钱和衣物,没有人管你,都各顾各的。要是有个什么活让别人干,别人看你年纪大了干不了,还能帮你干。要是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也不好开口问别人借,怕自己还不上。要是平时大家捐点东西,日子还好过一点。”“我有事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和民政互相推,有的时候我还得上县农工部去找人。”案例5:“俺平时有问
本文标题: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五保老人的社会救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