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
1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摘要:当前我国正经历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已连续经历了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至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通货膨胀加剧。在面临较大通货膨胀压力下,国家相继进行了多次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效果尚不明显。本文概括了此次通货膨胀的特点,并在分析了形成通货膨胀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CPI同比速度持续走高,从2010年1月的3.1%到2011年6.5%,涨幅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鉴于此种情况,中央银行在2011年已经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但是作用尚不明显。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在9%左右的速度上高位运行,但经济持续高速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非常严重。以下是从08年开始至2011年我国的CPI、PPI变化图:可以看出,2008年1—8月份,我国CPI指数维持在6%~9%内,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因素影响,CPI从2008年6月到2010年初呈现下降态势并有所回落,但从2010年1月份到现在CPI又开始迅速回升。而且连续多年来,我国每月的PPI高于CPI,这也不寻常,PPI能够反映来自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而CPI则2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一个经济体的整体价格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环节,之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转移,最后波及消费品。从而PPI向CPI转移在所难免。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很大了。(一)普遍性。本轮通货膨胀不是农产品或资源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从基础农产品到终端食品,从大宗商品到一般商品,从工业原材料到农业生产资料,从服务性商品到房地产等,其价格均呈上涨态势,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用结构性通货膨胀或结构性价格上涨来概括或解释本轮通货膨胀。如果简单地把本轮通货膨胀解释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将价格总水平上涨归因于单一的农产品或资源价格上涨,便会误导治理通货膨胀。(二)结构性特征明显。近年来在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涨幅一直高于非食品价格。以2011年一季度为例,CPI同比上涨5.0%,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0%,烟酒及用品上涨2.0%,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6.5%。(三)属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多数国家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呈现世界性。在这种环境中,通货膨胀会由一国向另一国转移,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或输出型通货膨胀。本轮通货膨胀不是中国特有的,也不限于印度、越南、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也笼罩在通货膨胀阴影之中。以2000年为100,2009年中国、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53.9%、173.1%、101.4%、130.1%、129.9%、120.4%、116.7%、306.7%、131.8%、143.6%、136.9%。这种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经济全球化双刃剑的再现,集中反映出经济全球化中积累的诸多问题。3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一)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巨额的外贸顺差,同时伴随着大量国际热钱的流入,形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中国银行今年3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已经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发行同比例的人民币与它对冲,造成市场上的货币量过多,流动性过剩。以下是1999年以来逾十年的M2与GDP的比值,详细数据见表:由上表可知,自1999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值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过程。2003年达到1.61的水平,2004年略有下降,2005年和2006年略有上升也达到了1.60的水平;2007年通货膨胀严重,央行严控M2供应量,导致M2与GDP的比值下行;但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为防止经济萧条,我国加大了M2的供应,导致2009年M2与GDP的比值显著上升,到2010年达到1.82的历史新高。倍,为历史最高点。由此可知,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中货币超发现象严重,应是本轮通货膨胀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近年来,国际上原油、铜、黄金、稀土,价格都有大幅度的上涨,黄金、铜、铁矿石的价格分别比5年前涨了185%、325%、和150%。国际市场上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与同期相比也分别上升了36.4%、79.2%、66.6%。同时,2009年以来新劳动法的实施、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以及公务人员工资的大幅上涨,使得劳动成本上升。由于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最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三)投资规模过大。4在保增长、保就业的政策目标下,政府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导致投资规模过大,引起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避免经济的急速下行,2009年中央财政拿出4万亿元、各地方政府拿出18万亿元与之相配套,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求发展。加之长期以来各地迷恋GDP,以政府主导投资形式推高经济增速,使投资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投资19.4万亿元,增长30.4%;农村投资3.1万亿元,增长27.3%。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投资24.1万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3.7万亿元,增长19.7%。见下表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张,通过需求拉动价格上涨,形成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领域,投资规模扩张必然增加对能源及钢材、水泥等原材料需求,挤兑原有市场供应,拉动这些商品价格上涨,并由此带动下游和终端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价格全面上涨。(四)国际市场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更多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市场变化通过进出口贸易、金融市场和价格预期多种渠道对国内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成为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5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数万亿美元的流动性。2009年3月11日,英国央行率先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至2010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资产收购规模从750亿英镑扩大至1750亿英镑。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至2010年3月,购买了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国债,并于2010年11月3日推出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支持经济复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它导致了流动性过剩的恶果,直接表现就是全球资产泡沫被不断放大,国际市场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上涨17.1%。由此,国际市场价格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传导到我国,并基于示范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引发国内相关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不仅如此,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还会通过利差使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并强化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助推通货膨胀的形成。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一)严控货币供给,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尚待时日证明,但毫无疑问,央行继续严控货币供给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策略选择。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具体如下:2011年历次货币政策调控一览:1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8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2月18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3月25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4月5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4月17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月12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14日,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已创历史新高,但是目前尚不明显。过多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很可能会造成企业贷款困难,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央行应该采取别的更加灵活的措施来调节货币共给,如依靠公开市场业务收回流动性,采取审慎的加息手段等。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控制货币供给面临较大困难,因为基础货币投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汇占款,这些高能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会放大演变成为巨大的流动性。(二)适度抑制总需求,特别是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非常重要。由于投资具有在短期内是总需求,在中长期内是总供给的两重属性,因此,抑制投资切忌一刀切。对关系百姓就业的中小企业,对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瓶颈”产业,应增加投资、增发信贷以支持与促进其发展;而对于目前各地广泛存在的“政绩工程”,以及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特别是支持奢侈消费的过剩产业如高级宾馆、高尔夫球场、高级娱乐城、小轿车行业等方面的投资应严格控制。(三)积极利用汇率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及其预期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对内却发生了贬值,这种矛盾导致了偏重能源需求的工业产品受石油价格影响而一路攀升,贸易顺差和结汇制使得国内货币供给量加大,出现了物价不断上涨的现象,而且汇率升高的预期会使得非贸易占款造成的流动性加大,抵消国内收缩流动性的政策效果.因此,进一步释放汇率提高的预期,配合国内的货币政策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效应。对中国而言,汇率提高和保持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一个矛盾体.提高汇率确实对治理通货膨胀作用明显,通过人民币的升值降低我国大量进口的原油、铁矿石、大豆和其他大宗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对冲输入型通货膨胀。但同时,但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因而需要审慎利用。可能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平稳,因此,积极稳妥、相机而择的汇率调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四)疏通流通渠道以改善供给,尤其是改善农产品的供给。要在促进农业市场化,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缩小农产品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的同时,建立农7业发展基金,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并通过最高限价以保护消费者、通过最低限价以保护生产者。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7-2008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3]王美丽.通货膨胀压力与宏观经济策略选择[J].华北金融.2008.3.[4]韦森.通货膨胀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格局[J].文汇报.2011.3.21第012版[5]王健.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应对政策〔J〕.综合竞争力,2011,(1).[6]安宇宏.输入型通货膨胀〔J〕.宏观经济管理,2010,(11).[7]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EB/OL].[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本文标题:浅析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0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