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昆明自然与人文---------旅游与文化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人有性格魅力,城市有品质魅力。每座城市都会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形象,有独特的文化气质、灵魂。可以说,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光,就如同一座城市品质魅力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1.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003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城市规划与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明确了“一湖四片”、“一湖四环”的规划方向,作出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昆明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格局中来审视,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中去把握,不断深化发展思路,有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十二五”以来,世情和国情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昆明历史性地迎来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两大机遇,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提速期、文化事业的繁荣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2013年9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专题就昆明的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现场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以文化城市的视角,谋划昆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把昆明建成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2.昆明具有引人入胜的高原风光资源,是一座宜人宜居的山水文化春城。“满城山色半城湖,一年花开四季春。”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5米,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是一座以阳光和鲜花闻名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昆明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昆明立体气候突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有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森林覆盖率达45.1%,是著名的“春城”、“花城”。昆明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园艺博览园、云南民族村、九乡风景区、安宁温泉等80多个旅游景区景点和10多条国家级黄金旅游线路,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图为云南民族村(左),九乡风景区(中),安宁温泉(右)。昆明城位于滇池之滨,依山面水而建,旧志曰:“群山四拱,秀耸郊原,一水南潇,光浮市郊。”又曰:“金马环其左,碧鸡拥其右,列昆海以为池,枕螺峰而带廓。山明水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昆明的自然生态格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念,昆明古城的规划设计就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审山龙,查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之惨淡经营,功始告成”。中国传统文化把山脉称为龙,认为来龙远大,越是雄浑、越是壮丽,再伴有大江河、大湖泊、大平原或大坝子,这些地方就是人居环境上好的宝地。昆明的老城设计符合这个要求,城外有长虫山、金马山、碧鸡山等大山。特别是北边的长虫山,是昆明的主山,是从中国人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起脉,行徊曲折,伸缩起伏,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气势雄浑。昆明东面有好似骏马奔腾的金马山,西边有宛如凤凰飞舞的碧鸡山,北面有犹如长蛇爬行的长虫山,南边有如同白鹤翱翔的白鹤山,这正是孙髯翁大观楼长联所描绘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城内还有像五朵红花高擎的五华山、“曲崖石磴穿玲珑”的螺峰山、“双塔云中、一楼天际”的祖遍山。昆明的南面有“高原明珠”滇池,过去形容滇池为水满盈野、荻苇蔽天,绿杨铺岸、江空月明,“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的名句广为传颂。滇池与北、东、西三面群山形成绝妙对景,是天造地设的佳境。此外,城内有“一色荷花百亩塘”的翠湖,有“含风翠浪动沦漪”的莲花池,城边有护城河、盘龙江等大小河流,城内有纵横的大小河塘,可谓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建筑之间隔水或隔空望绿,相互通透。图为:金马碧鸡坊(上),滇池(下左)翠湖(下右)。3.昆明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座与时俱进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脉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软实力或潜在竞争力的核心,是一座城市深层价值的源泉。走进一座历史名城,即使是一些残垣断壁,也镌刻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昆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庄蹻率众入滇,将古代中国南方的楚文化带入滇池地区。公元765年,唐代大理国南诏地方政权在现昆明主城东部修筑拓东城,作为大理国陪都。1276年,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大兴水利,疏挖盘龙江和滇池海口螳螂川,大幅降低滇池水位,建设松华坝水库。明朝初年,受全国城市“高筑墙、广积粮”的影响,昆明在元中庆城的基础上重筑了高大的砖城,形成了以正义路为传统中轴线的城市布局。1905年清政府在昆明城外东南部开辟商埠,西方近代文明开始进入。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昆明商埠开放和城市建设全面加快。抗日战争时期,昆明作为抗战后方,物资集散、群贤毕至,在内迁经济、文化和国际援华交通枢纽建设的带动下,城市规模和功能迅速扩张,被誉为“小香港”。在昆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昆明珍藏了许多历史记忆,形成了以璀璨夺目的青铜文化为标志的古滇文化;出现过航海家郑和、《滇南本草》作者兰茂、人民音乐家聂耳等许多重要历史名人;发生过兴办陆军讲武堂、重九起义、护国首义、飞虎队、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等历史大事;留下了东西寺塔、太和宫的金殿、真庆观等古建筑群,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胜利纪念堂等历史遗迹。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项、省级56项、市级100项、县区级371项。可以说,昆明具有“历史悠久,古迹多;风景秀丽,名胜多;人文荟萃,名流多”的鲜明特点。图为陆军讲武堂(左),西南联大旧址(右)。4.昆明具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资源,是一座和谐共融的民族文化宝库。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一方文化。长期以来,昆明还是一个多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的地方,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昆明作为云南这个边疆多民族省份的省会城市,有石林、禄劝、寻甸3个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2196个民族杂居村,呈现出少数民族分布广、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全市共有52种民族成份,其中包括彝、回、白、苗、壮、傣、哈尼、傈僳、布依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截至2010年底,昆明市少数民族人口达81.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2%。昆明地缘特殊,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目的地和集散地,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民族在这里交汇,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信仰,同时又相互影响。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昆明各少数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多民族文化特征。音乐方面的花灯音乐、昆明小调、洞经音乐、阿乌曲调、白族三弦等;舞蹈方面的镰甲舞、狮虎舞、披毡舞、芦笙舞、踩场舞等;戏剧方面的滇剧、彝剧、山歌剧、花灯剧、昆明曲剧等;建筑方面的“一颗印”汉族传统民居、糯黑村彝族石板房、沙朗大村白族民居、团结大乐居彝族民居、大营大麦垄村张氏四合院等;节庆方面的金殿庙会、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瑶族歌堂节等;以及传统工艺方面的云南斑铜、乌铜走银、马街白陶、苗族麻纺、彝族刺绣等。历史证明,民族文化的兴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推动民族团结,走向繁荣发展。昆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底蕴雄厚,充满魅力。昆明市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握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挖掘民族文化多样、古朴、丰厚、奇异、相融的深邃内涵,使其成为世代传承的瑰宝和最具比较优势的文化要素。石林县“阿诗玛”文化就是典型代表。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自被整理出版后,在国外被翻译成英、日、俄等10多种外文版本,享誉世界文坛;电影《阿诗玛》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风靡全国,经久不衰;彝族大三弦舞,因热烈奔放、感染力极强,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彝族撒尼民歌改编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以其优美的旋律,浓郁的民族特色传遍天下。图为:傣族泼水节(左),苗族招龙节(右)。5.结束语文化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未来的。对昆明而言,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卷帙浩繁的历史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散落民间的历史故事,就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创作题材;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美、高原风光之美、民族风情之美和都市时尚之美,就是源源不断的旅游发展源泉;四季如春的气候、秀丽旖旎的景色、舒适宜居的环境和姿态万千的地貌,就是用之不竭的旅游文化资源。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谢新松说:我们将坚持抢抓云南桥头堡和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以文立市的理念,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抓纲筑魂、抓路建网、抓水绿山、抓脏治乱、抓产兴业、抓本为民,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文旅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着力打造世界知名的“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高原湖滨生态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城市”四个品牌,把昆明建设成为个性鲜明、底蕴深厚、品质卓越、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成为最有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安全感的宜居宜业新都市,成为现代化的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筑卓越141王柱星201412706135
本文标题:昆明自然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