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为国号,共经历十七世,十六位皇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王朝却怎么在1644年便轰然倒塌了呢?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以1644年3月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为标志的,那么就是说导致明朝灭亡的首要因素便是军事上的失利了。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明朝的军事状况了,关于明朝的各种军事资料表现出:有明一代,是十分重视军事建设的。这无论是从最早的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和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还是到明末崇祯时期组建关宁铁骑,都得到了充分体现。(①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注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史料之中,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一百八十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两百万,正统以后保持在一百二十万的水平。事实上明军不但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很先进的:②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每一营(五千人)其用霹雳炮三千六百杆,合用药九千斤,重八钱铅子九十万个;步枪、大连珠炮两百杆,合用药六百七十五斤;盏口将军一百六十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一千人为骑兵。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明朝没有一个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导致明军作战时缺乏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做支撑。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没有并不是指真的没有,其实当时能担当此项大任的不但大有人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等,这些都是能运筹全局的人才,但由于明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不但不充分利用,反而对他们一个个的进行了“清洗”:熊廷弼因“经抚不和”而积有小败,结果被满门抄斩;袁崇焕因后金对明朝施反间计,不但被抄了家,其本人也被崇祯皇帝以“凌迟”这一极刑处死;孙承宗仅因为一场无关痛痒的小败,也是被皇帝罢斥了;洪承畴,松山之役败后,出于对明朝的失望投降满清;这些人虽有大才,确没有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洪承畴以后,明朝真正的没有了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对大顺军和清军的作战是一败在败,最后导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国”这一悲剧的上演。除了直接因素外,明军作战失利的根本问题(从军事上分析),我认为在于明朝的军事制度,③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这种军事制度中兵源问题很是突出,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试想一下,这样一无能运筹全局的帅才、二无整齐的军心和高战斗力的军队,在满清铁骑和百万如狼似虎的大顺军面前,纵然人数再多、武器再先进,也不过是被别人蹂躏的羔羊而已,要想打胜仗都很困难,要想靠这种部队来保卫明朝,可真谓是“天方夜谈”。记得胡月伟老师在他的《万历五十年》的最后这样写到“明朝之亡,非于崇祯,实于万历。”他认为正是万历的昏庸和他的穷兵黩武,导致明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全线衰退,为明亡埋下了祸根。虽然很有道理,但我不太赞成他的这种观点,我认为明亡的祸根其实在早于万历朝200多年的洪武朝就埋下了,这个祸根便是明朝的体制,它就好象一个定时炸弹,时间一到,必将明朝炸的粉身碎骨。④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翻阅厚厚的历史书的过程中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是两个:一是帝王大权旁,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特别是第一个诱因最为突出,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他对明朝的政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丞相和大都督这文武两个最高职务,把丞相权一分为六,分给六部,把大都督权一分为五,成立五军都督府,并且从制度上让各个权力部门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对皇权够成丝毫威胁。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物,匹此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我认为由此一举,虽然将大臣夺权的可能性减小了,但是却使皇权绝对化,导致了法律形同虚设。而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比如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实源于永历朝。由于对朝臣存有严重的不信任感,太祖朝就建立了特务制度,对朝臣实行最严密的监视。如此的怀疑,实非盛世之象。而明朝皇帝又生性残忍好杀,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就进行疯狂的屠杀。一代又一代的屠杀,杀尽了臣节,杀灭了大臣对皇室的感情与信任,只剩下对皇权的畏惧。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平民皇帝,所以底层社会的成长经历,使他终身对官僚阶层保持底层认识—:⑤在传统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就是一丛吸血的庞大根须,每一滴膏血都最终源于社会最底层,中国的农民起义大多是被各级官吏们的敲诈勒索而造成的,老百姓说的最简单明白:“官逼民反”。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朱元璋、以及他以后的历代明皇对官员是非常苛刻的,这主要体现在对官员的待遇上,,明朝官员俸禄定的出奇之低,普通官员大多以“薄俸”为主,史家因有“明官俸之薄”之说,官僚们“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所以官员们依靠正常的俸禄是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低级官员更是连养家活口都有困难,“不足以资生”、“困于饥寒”的抱怨不绝于耳。正是因为皇帝对官员的不信任和对官员的嗜杀,导致明朝官员毫无大臣应有的节气,官员的道德水准极其低下。有明一代,能为朝廷和皇帝有责任感的官员少之又少,他们大多数都忙于各自的私事(高级官员们忙于结党营私,低级官员忙于贪污行贿)去了,政府办事效率很是低下,这些在明末极是突出:崇祯朝两为在位最长的首辅温体仁和周孝儒,国难当头之际,不但不为国分忧,反在忙于各自的党派之争;甲申年一月初,李自成占西安称帝,之后向北京大举进兵,崇祯命大臣们商议对策,群臣尽毫无办法,这一拖便到了三月北京陷落、明朝灭亡。可见明朝大臣们办事效率的低下;因为明朝官员的道德水准低下又无大臣应有的气节,所以在战场上不断有人投降满清和农民军,这些官员非但没成为大明的中兴忠臣,反是变成灭明的首当利刃(如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之辈)。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对官员的苛刻,虽使贪污受贿在洪武朝得到一时的抑制,然而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朱元璋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愈演愈烈。明朝中后期,腐败现象在各级官吏争先恐后的疯狂和无耻状态中,向政治肌体的一切环节蔓延扩展,并且最终积聚成汹涌的恶涛,吞没了整个大明王朝。前面曾说到过太祖严防宦官,而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这又导致了明朝另一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间。由于皇帝对百官的不信任,那帝国的权力必然倒向皇帝最亲近的人——宦官,宦官专权的前提是皇权空断,而明朝皇帝也大多不争气,经年累月的不问政事是寻常之事,这如果放到其他任何朝代,大概都算是很荒唐的事情;而在明代却变成了常理!这些宦竖占据司礼监这一风水宝地,可以待皇帝批答奏文,下行诏谕,实际是上把最高的决策权与行政权都拦为已有。而明代外戚与朝臣的势力又特别的弱,失去权力的应有平衡,大权自然被权阉所带理。再加上宦官掌握了东西两厂,握有司法与缉查大权,天下人自然敢怒而不敢言。权力有衍生的趋势,权阉手握最高权力,自然会向经济,军事,文化上索取更多的权力。但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刘谨被称为立皇帝,魏宗贤被称为九千岁,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明朝也在内部纷争中渐渐走向衰弱,走向崩溃!明朝政治上的黑暗同时也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⑥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似欲的膨胀。大环境如此,却还要强调什么理学正统,这必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地说,另一面也萌发了思想启蒙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创立了出来。大禹治水,尚用疏的办法,而明朝统治者却在人性上用堵的办法,造成了人性的虚伪与分裂。民风焉有不坏之理?明儒强调正人纲,去私欲;暗底里却一个比一个肮脏堕落。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始终不能掩饰内心的龌龊渺弱。皇帝淫,官宦淫,百姓也淫。一家一本春宫图,虽然夸张,实为写照。明代尚贞,却泛滥了淫风,不得不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宋代曾有人总结国弱的原因之一是士大夫无耻,而明代的士大夫,可与宋代相比否?北宋灭亡,士人奋发图强,留有百年基业;而南明各小朝廷从上到下却醉生梦死,非但恢复无望,连偏安也不可得,被清军各各剿灭,悲哉!马士英之流,就是最好的典型;如此“中兴之臣”,焉有中兴之国?国之将亡,还损兵肥私,国之灭,皆常理!经济因素同样也是导致明亡的一个原因,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因。⑦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自始至终都非常贫困的朝代。帝国7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帝国的田赋制度承袭唐朝杨炎所创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平均每年的约有2700万石(一说2950万石)。历史的最高峰时1412(永乐帝时期)的收入也不过只有34,612,692石。如果换算成银两,就是说明王朝平均每年的收入是2700万两白银,最高收入年也只有34,612,692万量白银。(按照1447年明朝制定的价格定位“每石税粮白银一两”)。这不仅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早期5000万两左右,后期达到8000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12600万缗到15000万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70,000多人,其中官员20,400人,吏51,000人;在1520年左右,帝国拥有世袭武官约100,000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200,000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除了大量的官吏,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官大约有70,000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7,884人(1487年)。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2700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2300石。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370万石左右。但这仅仅是帝国的正常时期的支出和盈余,但是帝国每个朝代都有大规模的额外支出,比如永乐帝时期曾经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大规模的征讨安南的反叛,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额外的开支不仅消耗了田赋的最后一丝盈余,而且将其他25%左右收入(包括盐税、海外关税等)也消耗殆尽,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压力,帝国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帝国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
本文标题:明朝灭亡的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1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