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男妖亦精彩纷呈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施雁英指导老师:张天星摘要: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形象的男妖,他们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他们有的是主角,是整个故事的中心;有的是配角,映衬故事的主角等等,通过蒲松龄对他们的种种描述,揭示了蒲松龄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对丑恶的鞭挞与鄙夷。关键词:聊斋志异男妖形象美好丑恶Abstract:TherearestillavarietyofimagesofmalemonstersintheStrangeTalesofaLonelyStudiowhichisfamousfor“talkingaboutfoxandghost”.Theyplaydifferentroles,performeachfunctionandactdifferentwonders.Someofthemaretheleadingroles,beingthecenterofthewholestory.Someofthemarethesupportingroles,settingoffthemaincharactersofthestory.ThroughPuSongling’svariousdiscriptionsofthemalemonsters,itrevealshiseagernessandpursuitofgoodnessandhiscastigationandcontemptfor.Keywords:StrangeTalesofaLonelyStudio;Malemonster;Images;Goodness;Ugliness目录引言…………………………………………………………………………………1一、形象鲜明:担任故事主角的男妖形象………………………………………2(一)伪男妖——为偿夙愿甘化妖……………………………………………2(二)纯男妖——情义才智兼备………………………………………………4二、绿叶缤纷:担任故事配角的男妖形象………………………………………7(一)起对比反衬作用的“男妖”………………………………………………7(二)起推动情节发展作用的“男妖”…………………………………………8结语…………………………………………………………………………………10参考文献……………………………………………………………………………11谢辞…………………………………………………………………………………121引言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聊斋志异》时说:“《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鬼狐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1]这就是《聊斋志异》与当时其他志怪小说的不同之处,亦是它的伟大之处。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驰想于广褒的天地之间,画尽了人间的风云,写尽了异世的传奇,如痴如醉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妖鬼怪。其中妖的比例占的最大,几乎占了全书的1/4。那什么叫妖呢?我国较早对其做出释名的典籍主要有以下两部——《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2];《说文解字》:“,地反物为也。”[3]段玉裁注:“祅省作祅,经常经传通作妖。”[4]在秦汉之后,人们往往将妖定义为动植物或无生命者的精灵,认为这些精灵是“万物之老者”[5],是精气的聚集,它们可以“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5]现在的人普遍认为妖界就是妖精的世界,一般将妖精定义为:“凡是人类以外的动物,植物或器物而能变化为人,或虽未变化为人而能言语与人类无异者,谓之妖精。”[6]从这些有关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妖是一种拥有一定人性的物性精灵。蒲松龄擅于抓住妖的这种特性,在《聊斋志异》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妖的形象。有从走兽幻化而成的,如狐、香獐、鼠、狼、虎等;有从飞禽昆虫幻化而成的,如乌鸦、鹦鹉、绿蜂等;有从水族动物幻化而成的,如猪婆龙、白骥、鳖、蛙等;有从植物幻化而成的,如菊、牡丹、荷花、耐冬等[7];有从非生命幻化而成的,如泥土,老宅等。据笔者统计涉及这些妖的篇数大概有114篇,在共有494篇(附录除外)的《聊斋志异》中大致占了1/4。在这些作品中,除了那些因既有着艳丽无双的美貌又有为人排忧解难的功能的饱满形象而被人们关注最多的女妖和有一些形象模糊不清、难以定性的妖之外,1那么在《聊斋志异》中有47篇故事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男妖。参见下表:1如在马瑞芳的《谈狐说鬼第一书》、《狐鬼人间》等一系列的著作中就有许多篇章都是有关女妖的研究,譬如《笑容可掬看婴宁》就是关于女妖的研究的经典。2《聊斋》男妖篇目统计表男妖(47)主角(22)伪男妖(4)阿宝、促织、向杲、竹青纯男妖(18)泥书生、于子游、三仙、苗生、五通、灵官、酒友、胡氏、胡四相公、刘亮采、马介甫、黄九郎、雨钱、周三、潍水狐、河间生、九山王、遵化署狐配角(25)起对比反衬作用(9)娇娜、贾儿、侠女、申氏、青凤、辛十四娘、花姑子、凤仙、长亭、起推动情节发展作用(16)青凤、双灯、凤仙、素秋、黄英、莲花公主、阿纤、狐嫁女、汪士秀、鸽异、二班、鸮鸟、八大王、石清虚、白于玉、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男妖有着不同的身份,他们或为主角或为配角,在故事中发挥着他们各自的功能。那么根据上表统计,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分析《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一、形象鲜明:担任故事主角的男妖形象在一个故事中往往有一个或两个主角,假设将这些主角都人格化,那么这些主角可以简单的分为男主角和女主角。在以鬼狐故事著称的《聊斋志异》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的男女主角,在这里我们将其中的男主角进行分类、分析。根据他们自然属性的不同,笔者将他们划分为两大类——伪男妖和纯男妖,下面将从这两类来分析作为主角的男妖。(一)、伪男妖——为偿夙愿甘化妖笔者将那些由人幻化而来,最终又变为人的男妖称为伪男妖。这亦可称为是人的一种变形。什么是变形呢?黑格尔说:“……变形记,使本来意义与形象的统一变为对立,或是由其中一项转变到另一项(意义或形象)。”[8]也就是说人抛弃了人的自然属性,化身为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例如德文小说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因受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下意识地想要逃避现实,终于在某一天的早上发现自己变3成了一只甲壳虫。在这里变形成了一种摆脱人生困境的手段。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多次的借用这种手段来改变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因为面对强大的社会势力,作为生活中的蒲松龄是无能为力的,但作为小说家的蒲松龄,他可以让故事中的人物拥有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阿宝》、《向杲》、《竹青》和《促织》四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都被蒲松龄赋予了这种超能力,他们都曾以“妖”的身份生活过。《阿宝》中的孙子楚“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9]他因阿宝的一句话而自断其多余的手指,因一睹阿宝的容貌而魂追阿宝。他生病、绝食,却在梦中呼着阿宝。异史氏评曰:“性痴则志凝。”[9]正因为孙子楚的痴情,让他化为鹦鹉时刻相伴意中人,并且最终获得良缘。《竹青》与《阿宝》有异曲同工之处。《竹青》中的鱼客“家贫,下第归,资斧断绝”,[9]可以说是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可以预见他的人生是以悲剧为结局的。但是,在蒲松龄的笔下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一次偶然,被点化为乌,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还获得了一名佳妻——竹青。作为乌的鱼客与竹青过着雅相爱乐的日子。假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并不是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追求的。他巧妙地借着作为乌的鱼客被射死的契机让鱼客重新回到人类的队伍。他让鱼客作为人与竹青再续前缘,并且最终有了两男一女,延续了香火。作为人的鱼客无法实现的一切,经过变形、幻化后,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个人的生存价值。蒲松龄不仅用变形这个手段帮助故事的男主人公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实现个人价值,而且赋予他们复仇的权利,拯救家人。向杲庶出的哥哥因与庄公子看上同一女子,并赢得美人心,却被偶遇的庄公子鞭打致死。面对腐败成风的社会,向杲控诉无门,只能效仿“荆轲刺秦”,等待将其杀死,但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神秘道士的帮助下,他化身为虎,终于报了杀兄之仇。这个道士如一个全知的神,蒲松龄既没有交代他的来历,也没有交代他是否与向杲有关系,他悄悄地出现,又悄悄地消失,却在故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蒲松龄就是借助他的手让向杲化身为虎,成全了向杲的报仇。《促织》中的九岁的成名之子因不小心弄死了一只蟋蟀而自投于井,并且魂附于蟋蟀,化为一只善斗的蟋蟀,不仅帮助家人逃过了一难,而且家境一改清贫,“田百倾,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9]这些都是伪男妖,他们在蒲松龄的笔下,由人化为其他生物最后又变回人形。蒲松龄就是借助这样的一种超能力帮助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达成了想要完成的目标,最后获得了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对困扰人的生存状态的社会根源作出解读:人只有被强大的神秘外力改变其类属和外部形态,才能够回到本色生命,才能够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存在。在现实的社会中,孙子楚、成名之子、向杲、鱼客都陷入了种种不同的困境,被各种现实条件所束缚,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他们各自幻化为不同的动物,借着动物的优势,以伪妖的身份在虚拟的世界找回真正的自我,让自我真正走向自由的彼岸。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着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着自由。”[10]但不管在现实的社会中,还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始终保持着他们的真性情,如孙子楚不管是在幻化前还是在幻化后的性格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痴”,痴迷,痴情,4痴心。总的来说,这四位伪男妖都是性情中人,他们都有着美好的情感,或痴情或爱兄或守孝,而且这种情感来得是如此的猛烈。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强烈的情感,让他们能够通过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实现了心中理想化的伦理道德。(二)、纯男妖——情义才智兼备相对于伪男妖的真性情,纯男妖的情义智也好不逊色。那么,什么是纯男妖呢?纯男妖是相对于伪男妖而言的,指的就是纯粹的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妖,是由精灵幻化而来的。很显然,在男妖的故事中,纯男妖的篇数远远多于伪男妖的篇数。据笔者统计,纯男妖的篇数大致有40篇,其中以纯男妖为主角的故事的篇数有18篇之多。在这些篇数中又以男狐的故事最多,占了13篇。剩下的5篇——《泥书生》、《五通》、《于子游》、《三仙》还有《苗生》,涉及到泥土、马、鱼、蛇、蟹、虾和虎等精怪。《泥书生》、《五通》、《于子游》、《三仙》这四篇故事篇幅短小,并且蒲松龄在这其中显示出来的感情色彩并不是那么明显,这就造成了故事中的男主角作为人时的社会性并不怎么明显,整个形象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以其中的《于子游》为例,“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9]蒲松龄以短短的12字介绍了于子游,让读者感到这个于子游是一个言谈甚佳的翩翩少男,其实蒲松龄只是赋予了他一个美少年的皮囊而已,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何,则是一笔带过,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提过。蒲松龄创造这样一个人物的目的就在于借其口解释了出现在故事的开头的疑问——“一日,海中忽有高山出”[9]——为什么会出现高山?这高山是什么呢?于子游就用他的言行回答了这一问题,原来这座高山就是大王,是一条大鱼,于子游亦是一条鱼。这样的故事往往只是一种记录,或是一种奇遇记,其中的男主人公或是无害或是祸害,都是蒲松龄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代言人,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个发音的传声筒。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四篇的男主人公,由虎化为人的苗生有着明显的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蒲松龄在描写苗生的时候抓住了他原型的属性特征,处处透露着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身形高大,酒量惊人,力大无穷,并且能效龙吟,作狮舞……这些让苗生显得粗俗、鄙陋,但在蒲松龄的眼里,苗生是一个伟丈夫,真正值得厌恶的是那些假儒学。在苗生的身上,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蒲松龄的情感寄托,他将应该对人的情感转移到一只虎的身上。其实,从整套《聊斋志异》来看蒲松龄将更多的情感赋予在各种各样的狐身上。因此在各种妖仙鬼怪中,狐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都说文学源于
本文标题:浅论《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