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前言笔者作为深圳的一名移民二代,从小在深圳长大、学习、生活,中学就读于一所以深圳命名的学校,就读的大学也无法脱离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一所市属大学----深圳大学。可以说,我们是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一代,见证着着这个城市每走过的一步:地王大厦竣工、万象城开业、地铁开通、市民广场落成等等。可以说这座城市的名字应该深深地烙印在笔者心中,然而,做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和国内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或许更为严重地忽略了本土特色风情的建设,忽略了城市情感教育,仿佛这座城市只为匆匆过客所设。这座城市的市民如同蚂蚁般繁忙的工作赚钱、消费,再赚钱、再消费,很少有市民回过头来静静的环顾自己所处的这座城市、去欣赏这城市的美。城市是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城市都由一个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所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均衡、良好的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社区形成的历史的原因,加之社区管理体制上的缺陷,致使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不高,如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便更为典型,构建城市的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的社会资本是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可行的对策。概述一、社区归属感的内涵社区从广义而言可分为多类,有地域意义上的社区、网络意义上的社区,甚至可指一种心理意义上的社区。1955年,美国社会学家希莱里(G.A.Hillery)对以往的94个社区定义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种定义中包含的唯一共同的因素是“人”,其中有69个定义认为社区还应当包括地域、社会交往、共同的纽带这三个因素。乔纳森(ChristienT.Jonassen)在《社区类型学》一文中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学者同意社区含有以下因素:(l)人口的集中;(2)地域;(3)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4)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5)归属感;(6)自我维持与发展。”这里我们要讨论的社区属于地域上的社区,并且是处于城市当中的社区。1城市社区是人类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种居住形式,它是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产物。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中具体的空间范围内,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民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区域。在我国一般可以将城市居住区和街道办事处看作是城市地方社区。2我们看到在乔纳森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同意社区归属感作为构成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所谓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感情。3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归属感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区最本质的特征,离开了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社区的地域性和群体性都变的毫无意义。4对此加之以中国传统因素,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实际上就是对该社区的一种人性所需的家的归属感觉。只有对一个社区产生一种类似家的感觉,才是我们谓之的归属感。二、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北京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单菁菁所做的一份调查。5单博士根据卡萨达(Kasarda)、贾诺威茨(Janowitz)和格尔森(Gerson)等人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入手:“居民是否感觉自己属于这个社区”;“愿意长久居住并且认同自己是其社区的居民”;“居民是否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并认为这些事情同自己息息相关”;“当居民要迁出社区时,是否会对该社区感到留恋和依依不舍”;“居民是否愿意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依据上述理论单博士设计了一组问卷,在北京市部分社区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样本493份。上述研究表明,在“单位制”日趋解体的今天,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被我国广大市民所普遍接受。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在社区关心程度上及社区喜爱及地域意识上,肯定的比例并不算太高。对社区依恋的比例迟非肯定态度的有83.2%。以武汉市为例,数据、结论引用自李洪涛的硕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所进行的调查。6调查所运用的原理与单博士的相似。调查表如下:实际上,单博士的调查是在北京部分老区,而且数据没有列明是在哪几个小区进行的,这份调查的普遍性不算太强。而李洪涛的数据比较能够反映出中国城市的普遍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绝大多数经过了新城再造过程,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迁居现象的高居不下,现我国城市的大多数社区都比较新,区龄不高,居民处于一个对本社区认可的阶段中。结合两位调查实践,从理论出发,总结出一下归属感缺失的原因:(一)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单位制。据维基百科:“单位是中国大陆的特有名词,全称是工作单位,是对人所工作的机构组织的泛指统称。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换工作变得容易得多。以前那些需要单位批准的事情也逐渐沦于形式,在2000年后基本上完全消失。从2003年起,结婚与离婚也不再需要单位的介绍信了。”6单位制是一种借助于一系列的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社会行政化手段从而使社会成员依附于单位、单位以纵向隶属的方式逐渐依附并最终依附于国家的社会结构。7这种一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二)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三)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四)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三、提升社区归属感的对策(一)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二)构建城市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8注释:【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山野执笔,《中国社区建设解读》,《中国社区建设发展之路》,红旗出版社,2001【3】吴铎、丘士杰、李业甫等社会编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4】张玲:《论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构建》,法制与社会,2009年9月下【5】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城市问题,2008年第3期【6】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411位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第14页【7】维基百科:(%E7%A4%BE%E4%BC%9A%E7%BB%84%E7%BB%87),最后访问于2010年6月20日.【8】张玲:《论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构建》,法制与社会,2009年9月下
本文标题:浅论城市社区的归属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