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摘要: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明代创立的一项重要教育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该项制度建立于明初洪武时期,实行中渐渐与课堂学习相脱离,至明代后期流于失败。实习历事制度把实习与授官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明代务实的人才观。这一制度是明朝统治者人才思想、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是明代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为明朝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对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自汉代设立太学以来,中央官学制度至明代建立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而趋向完善。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素与西汉的“太学生出仕制度”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三舍法”并称中国古代官学教育三大改革。《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认为:这三个制度在古代教育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同等地位。1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让国子监生到各历事部门进行实习,以获得出职任官资格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中国教育行政史》中说:这一制度是明代培养官吏的极为重要措施,也是明代国子监始创的一项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2詹家豪在《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论述》一文中认为,该制度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制度。3本文主要论述了该项制度的重要特征,这对于深化对该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明代人才思想的体现(一)明初的人才状况在一片凋敝景象之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百废待兴,重建任务极其繁重,人才问题是明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原就大量缺乏人才的状况,由于明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又屡兴大案,大杀功臣,使大量人才被牵连诛杀,导致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为了维持刚刚建立不久的明王朝,为了保证国家政体的正常运行,建立一只庞大的官僚统治系统成为明初的迫切要求。朝廷虽然有可用的治国管理人才,但又不合乎统治者的标准,难以满足明初各项建设的需要。主要有三类人才,各有弊端:一类是随明太祖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百万官军,虽然可以依靠,但这些人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多是军事阅历丰富却目不识丁的粗人,缺乏治国安邦的才能;第二类是元朝的旧官吏们。这些官吏中,也分为三种人,一种有远见者真心投靠朱元璋,已经得到重用;一种虽熟悉政务,却因有腐败习气而使朱元璋厌恶,不被重用;一种缺乏远见,并不真心归顺,不能重用。第三类是不被元朝重用或失意的散处林野的儒士,这类人不论从政治上还是才能上都符合朝廷用人的要求。虽然明太祖采用多种选拔方法“下诏求贤”,主要靠荐举方式选拔了许多贤士为其服务。但明初荐举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而且质量上也难以保证,并且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弊端渐渐显露了出来,明朝统治者急需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二)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的创立由于人才的匮乏,明朝急需培养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新一代人才,朱元璋独辟蹊径,首创了一种新的官学教学模式。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国子监中,通过设立实习历事制度加快1关广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6.2熊贤君.中国教育行政史[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237.3詹家豪.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论述[J].史学集刊,1998(1):38.第1页了人才培养选拔的步伐。朱元璋对国子监极为重视,对国子监生寄寓了极高的希望。他钦定了监规、学规,给予国子监生优厚的待遇,教官从当时有名的儒士中严格选拔,希望把国子监生培养成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培养需要时间,官职普遍空缺,急需用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便经常抽调国子监生去一些地方,处理政务或到中央的一些衙门内协助工作,这样监生历事便应运而生。这种让监生到衙门历事的教学方式,不仅使监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行政能力,而且还缩短了培养的时间,缓解了官吏的短缺问题。(三)朱元璋人才观的体现朱元璋虽然出身寒微,但经过数年战争的磨练,使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观。鉴于元亡的教训,他认为儒生专习书史,不谙吏事,一旦任之以官,“多为滑吏所侮,乃命于诸司习吏事”,4提出必须注重对儒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他希望通过国子监来培养所需官员,让国子监生“实习历事”,是为了让他们及早熟悉吏员的工作,避免以后做官为属吏所误,使其做出一番成绩。朱元璋的人才观是既注重学识,又注重实际能力,即才学兼备。朱元璋对于各类人才,要“察其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能,策以经史时务以观政事”,5建立严格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在实习历事过程中,他注重选拔一些成绩优异的国子监生在读书的同时,到各衙门去主持政事,实习历事。由于国子监生年轻阅浅,办事雷厉风行,也比较公正,在各部门中的“历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也增长了才干,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于是实习历事就做为一项制度被确定下来,作为国子监生出监任职的“试职”环节,成为选拔官员的一个途径。以这种途径选拔的官员,在朱元璋选用的人才中占绝大部分,出现“太祖间行科举,而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6的局面。可见朱元璋创立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其人才观的体现。二、明代教育思想的体现(一)对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视监生历事制度是一种实践教育制度。基于人才观的指导,建国初期,朱元璋便开始萌发了改革官学教育模式的想法,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洪武初年,他频繁地临时委派国子监学生到诸司“历事”,使这些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如洪武元年正月“遣(国子生)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定其赋税。”7洪武二年,“择国子生,试用之巡行列郡。举其职者,竣事复命,即抉行省左右参政,各道按察司佥事及知府等官。”8洪武九年八月,“又分遣国子生修岳、镇、海、渎祠”。9洪武十六年九月,命国子监生分行天下,清理军籍。通过这些事例,使朱元璋认识到了历事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形成制度,历事也只是些临时差遣。鉴于国子监原有管理制度造成监生在监生活的长期淹滞,缺乏实际能力,最终促使朱元璋建立了监生实习历事制度。国子监对率性堂(毕业班)的学生实行积分法,以计算成绩,即“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给一分,理优文劣者给半分,文理纰缪者不给分。年内积至八分者为及格,4明太祖实录.卷九四[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明太祖实录.卷五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明史.卷六九.选举一[Z].北京:中华书局,1974.7明太祖实录.卷二九[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明]黄佐.南雍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清]夏燮.明通鉴.卷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2页获准出身,不及格者则继续坐堂肄业。”10这样,一个优秀监生从入监到毕业,至少得花四年学习时间才能毕业,而实际上一般监生都需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毕业。这势必使大量的监生长时间淹滞在监中,缺乏锻炼机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鉴于这种弊端,朱元璋终于决定彻底改革。洪武二十九年四月,明太祖“令吏部以次录用国子监生,毋使淹滞。”六月,又“令监生年长者分拨诸司,历练政事”。11从而正式建立起监生历事制度。明政府对“监生历事”是十分重视的,要求各大内“教之政事,勿与猥杂差遣”。12(二)学生实践内容的丰富明代实行监生历事制度,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许多实习岗位,有不同的层次,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方面,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1.历练文书写作历事要首先从基本工作做起,通过写本即文员工作,来达到培养文书写作能力,熟悉政务的目的,因此是一项重要的行政工作。监生主要在中央一些机关,如户部、礼部、刑部、工部、督察院、大理寺等部门誉写题本奏章,逐渐培养处理政事的实际能力,为将来走上行政职位打下基础。2.历练办事能力历练办事是对监生的高一级要求,被拨历到南京、北京两地的各军政衙门进行历事,从事不同的政务,分布面非常宽泛,办事的工作也非常详细而且繁琐,主要分诸色办事和外地办事两种。(1)诸色办事主要包括以下名目:1)清黄:清理黄册;2)清军:清点军户及清查逃军;3)写诰:书写诰敕,制诰,制诏;4)天财库,承运库:登记钱粮等财政数目;5)续黄:续写黄册;6)司礼监,尚宝司:协助工作;7)六科:协助工作;8)工部清匠:清查脱漏,在籍匠户;9)随御史刷卷:清查档案;10)礼部写民情,条例,光录寺刷卷;11)修斋,参表;12)报讣:报灾丧,属行人司;13)赍俸:押送俸银;14)锦衣卫,兵部查马册;15)工部大木厂,后府磨算帐目;16)御马监,九城门。13(2)外地办事则使他们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如随同御史出巡,到州县清理良田,稽核税粮,或被分行国内,督修水利及清查黄册等。此外,国子监生还会衔命出使,稽查百司案牍或到地方上充当教官。《明史》记载:洪武八年(1373年)命丞相亲往国子监考核选取林伯云等366人分教天下,对明朝初期地方官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洪武二十四年令监生清查全国户籍,又选监生有练达政体者639人,命行御史事,稽核天下百司案牍。事10明史.卷六九.选举一[Z].北京:中华书局,1974.11[明]黄佐.南雍志.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749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明史.卷六九.选举一[Z].北京:中华书局,1974.13明史.卷六九.选举一[Z].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3页实上,国子监生们所进行的这些历事为明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历事监生在实习中的分布面是比较广的,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方面的事务,从而能比较全面的提高国子监生的行政办事能力。(三)为明朝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在明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中,让太学生在学习的后期,走出国子监,到社会上去实习历事,并发展成明代太学生出仕的必然途径。虽然明朝中期之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明朝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14因此参加科举考试前的监生也要求经过历事,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就比较接近国家需要的实用人才。监生历事不仅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政务的能力,而且通过监生历事,还可以使统治者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其将国子监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在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国子监生中曾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能干的官员,如内阁大学士宋讷、胡俨等,可见实习历事制度确实为明代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官员。重视监生历事环节,将学习理论与做官的实践紧密结合,重视监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官吏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三、明代的一项人事制度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既是一项教育制度,又因为历事可以获得出身,与做官直接联系,所以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人事制度的一些特点。(一)历事的资格要求国子监的学生实习历事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监生都可以历事的。能够外出实习历事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限制。洪武时期,监生拨历以“年长”和“学优”为条件。如洪武八年(1375)命御史台选“太学诸生年长学优者”15分教北方各郡。洪武二十九年(1396)“命吏部选国子监生三十以上者分隶诸司,历练政事。”16学优指课堂学习成绩优良,只有学习好的才可以出监历事,而学业优则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在监学习一定年份的,是不可能学习优良的。所以学优必年长。可见,“学优”与“年长”这一条件是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洪武以后,只计入监或坐堂时间久近,以次拨历。永乐年间,以“入监日月”先后为序。正统年间,以“坐堂月日”深浅为次序。成化以后,国子生“以存省、京储、依亲、就学、在家年月,亦作坐堂之数”,17连依亲、在家的时间也可以算入坐堂时间,计算长短以为先后次序。由于拨历只依据时间长短,后来竟有监生“丁忧、省祭,有在家延留七八年者,即得取拨”。18往后是弊端越来越多,不可收拾。(二)历事的程序所谓历事的程序,也就是监生在历事之前拨历的方法,管理极为严格和系统化。拨历的具体方法,称为“上序”,首先根据在监时间长短来决定次序,即将预备拨历的监生按照其坐堂月日统一登记排队,并要查证是否有旷课和其他违规行为。坐堂监生要在每
本文标题: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