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在宋代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词家中,她是位极有艺术个性和独特魅力的“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女作家。她的诗、词、文俱佳,而以词最为突出,享誉文坛。她一生的创作横跨北南两宋,词以北宋灭亡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涉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后期词将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入于所作,多慨叹孤独、凄凉、清冷之身世,感怀离乡、丧夫、失国之悲痛,风格转为低回宛转,凄苦深沉。其诗虽为数不多,却足见超凡脱俗、卓然一家之特色。本文侧重就“情景交融,别具神韵”、“语言清丽,别具一格”、“构思新奇,别是一家”三方面来阐述一.情景交融别具神韵与欣赏诗歌一样,品评词的高雅崇尚的是神韵。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韵者何?余味不尽者是。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李清照的创作一直遵循以诗言志,以词抒情的原则,她极善于将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恰切地倾注于笔端,泼洒于纸面。她的很多名篇佳句,长久以来一直感天地泣鬼神,一直传诵于一代代的口碑上,尤以写离愁别恨、思乡念国的深情与当时所处景物,环境自然地融合起来表情达意的这类作品更能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达到情景交融,别具神韵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寓情于景,委婉含蓄。《醉花阴》(薄雾浓云悉永昼)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这首词很能体现其词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情意委婉,含蓄蕴藉的特点。李清照结婚后不久,她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生活的孤寂,使她时常怀念游宦在外的丈夫。其时正值重阳佳节,李清照因思夫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这首词表面上写李清照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自己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薄雾浓云愁永昼”,从早到晚的天空都是布满“薄雾浓云”,天气是阴沉沉的;这种天气下,人的心情也是愁思绵绵、孤寂难捱。胸中之情——“愁”情,与眼前之景“薄雾浓云”自然融合。外景诱思,室内又如何?“瑞脑消金兽”,她在屋里独自接连点燃瑞脑(香料,传说烧出之香气能辟邪),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甚为聊赖。寂静中的缕缕轻烟之“景”与凝神相思之“情”十分暗合。接下来,无论是“佳节重阳”更能撩拨“思亲”情怀,“纱厨”下的夫妻同“玉枕”共眠之睹物思人,触物感怀,因“半夜”秋凉无夫温床而“冷”醒(外感),更有夫妻离别一番凄冷孤寂之滋味在心头(内感)。还是“黄昏”时分(晚景),“把酒”“东篱”下(屋外),原本希望借酒稀释“思愁”,借菊香冲淡“怀情”,偏偏事与愿违。黄昏、黄酒、黄菊(景物)平添了离愁别恨之旺情,不得不转回闺房觅静,怎奈晚来西风瑟瑟卷帘起,顿觉东篱下受着风残的菊花,花瓣纤长,修条长枝的瘦得可惜,而房内伫立帘子旁的“人比黄花瘦”。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地将依依愁情寓于秋云、秋风、秋菊等等景物之中,情因景而生,景为情而置,情景交融,相辅相成,浑然成篇。李清照的词,体现寓情于景,表意含储蓄蕴藉特点的还有不少篇章。如:《一剪梅》中“红藕香残”(夏末初秋)之景,与“玉簟秋”之感(人睡竹席感出凉意),吻合了因丈夫远游不在身边之孤寂闲愁之情;《声声慢》中的“冷冷清清”(景)与“凄凄惨惨戚戚”(凄惨忧戚之情),“雁过”与“伤心”,“黄花堆积”与“谁堪摘”,“细雨”点滴与“愁字”了不得等都是情景相生,委婉含蓄。2、点染得体,形神兼备。点染,本是国画上的术语,借用到词的创作上大致意思是:“点”,就是正面点出事物的本质,“染”就是侧面描写,体现本质的生动丰富的形象。或说,点和染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一般在特殊中得到表现,点也在染当中得到表现。现就以李清照后期词作名篇《声声慢》为例证。这首词真切地表达了李清照晚年凄凉孤寂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起始,她一起床就百无聊赖,非要东张西望、入心入肺地寻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毫无所获,反而被无名的孤寂清冷气氛加重了自己凄惨忧戚的感受,即“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三句正面点出凄惨清冷的心境来总领全篇。接着从秋晨难养身,晨酒难浇愁、南来秋雁勾心伤、无心摘菊憔悴损、守窗难等天黑、雨滴桐叶愁煞人等多方面多角度点染,铺衬人死家破国亡的死别愁情。“乍暖还寒”和“晓来风急”结合,侧面点明“秋凉”、“风急”印证环境“冷清”,共同烘托“凄惨悲戚”的心情。此为一染。“正伤心”三字点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所隐含的愁情。空中南来秋雁,是李清照的旧日相识,含意有二:一是鸿雁和她均生长于北方,鸿雁因天寒而南飞,她因国破而南渡,李清照在临安看到的来自沦陷区的北雁,心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悲叹;二是鸿雁因曾为她和离家出仕的丈夫间的信使:“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如今夫亡楼空,“征鸿过尽,万千心事谁寄”(《念奴娇》),收信者已不在人间,看到昔日为己传情之雁,怎不伤心落泪呢?旧识过雁勾悲情,此为二染。不堪仰望辽天过雁,便转而俯视满地黄菊。词人于菊独衰,好以菊自喻:“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当年黄花虽瘦,尚能摇曳西风中,而眼下无心摘那满地堆积的“黄花”,花当自萎而“憔悴损”,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正是她客居生活孤独郁闷心情之侧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和“独自”一词,突现词人形单只影,孤苦无靠,更深一层染渲了“凄惨悲戚”之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单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这一,笔更直而情更切,凄戚之情与点滴之声相互点染、应和。“怎一个愁字了得!”,以蹊径独辟之笔收结全词,为再好不过也。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总之是极言其多。此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不说明一个“愁”字外更有何心情,即嘎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一个“愁”字是全词精神的总概括,回应开篇“寻觅”之举,至此,主人公形象圆满,形神兼备。具有如此异曲同工之手法的还体现在其《醉花阴》、《凤凰台上乙吹箫》等词作。3、张弛有度,意境浑然。词的填写各种限制不少,形式对内容的自由表达框框较多。李清照的词不但想象丰富奇特,内容舒展得开,收束也恰到好处。而且其大多词所描摹的意境都出神入化,浑然一体。我国古典词较注重意境的创设。“意”即是情意,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是境界,典型的画面境界。词的意境,既蕴含词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客观景物。情景交融,便是词通常意境所要求达到的主要目的。李清照词的意境大都达到形象化、典型化,有真情实感,言尽而意无穷,浑然一体的境界。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是一首抒“写其一腔临别心神”的词(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外出,虽是小别,也使她心中难于平静。词的上片写将别愁情。但写得曲折含蓄,尽写在词人懒散心情上。这种心情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你看,词人无心继续焚香,所以狮形铜香炉的香燃尽了、冷了;起床后也无心叠折堆在床上的红锦被;日上帘钩,也不梳妆,无心抹拭妆奁上的尘埃。行文至此,可谓松驰散漫,很是放得开。词人为何这样精神不振,心事重重?那是“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所引起的。“生怕”,即“最怕”。明明丈夫要出门了,要和自己分别了,这是客观事实,但词人不直接点明。这欲言又止的情态更显得形象、曲折。一肚子愁情苦水欲诉又止,能收到一切“尽在不言”中,很是收得拢。而对即将离别情景,词人内心极为忧愁凄怆。这种心情体现在“新来瘦”上。新近瘦了,显然是“离怀别苦”所致。但词人不是直说(可谓是收得密),而是说不是因喝酒多了而生病,也不是因秋而悲凉那是什么使词人形容憔悴,身体消瘦、“欲说难休”呢?除夫妻离别之处,不是包含着更多复杂的社会内容吗(可谓是放得纵)?词的下片写离别已无可更易的事实。面对临别之际,词人即使唱千万遍《阳关三叠》,“也则难留”丈夫。所以词人痛苦而绝望地发出哀叹——“休休”,一种失望和沮丧之情随别离悠然而生。最后写词人在“空闺独守”的情况下寂寞难耐心境,于是“终日凝眸”,盼着武陵人(丈夫)的归来。只有楼前的流水是自己的知音,益见痴情之深。词的开头以一个“慵”字突出了离愁之苦,词的结尾以一个“新愁”与上片的“新瘦”相呼应,二者融为一体。情与景交融。主观与客观的融化,构成了浓郁浑然的艺术意境。二.语言清丽别具一格李清照词的语言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地,体现出语言清丽,别具一格的特色。1.语言通俗,言浅意深。彭孙橘《金粟词话》说李清照的词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就拿一个“愁”来说,她的相当部分词作都用到“愁”字,不同词作的“愁”有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何处用“愁”都点化得通俗易懂、恰如其分。自不说其晚年名篇《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如何传神,也不道《醉花阴》中“愁永昼”之“愁”如何耐人寻味,随意就《点绛唇》(寂寞深闺)、《武陵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篇章里提及的“愁”字无不用得寻常浅俗、蕴意深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搭配,令人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压抑感,可见李清照此“愁”何等细软绵密,否则方寸之肠何以挤载得下千缕之思愁?可见这驱不散、扯不断的愁情压在深闺孤寂弱质女流之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清景象,发语自然、生动、清新。置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向来受人称道,只可意会的“愁”被作者赋予形质,能装船能过称,从具体化、形象化上说,此“愁”比“离愁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愁”更通俗、形象、贴切,更受人青睐,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媲美;而凝眸处何以又添“一段新愁”?此盖痴痴凝眸之必然结果。自从得知丈夫出游信息,李清照就产生了“新愁”。这新愁既是离情思愁的升华,又与上片的“新来瘦”,前后照应,合情合理。同是一个“愁”字包含了纷繁而生动的实体,使这个再寻常不过的字产生了神奇的功效。纵观李清照的词作就不难发现,其几乎每首词,都能找到语言通俗,言浅意赅的例子。2.比喻贴切,生动自然。李清照词作常常运用比喻手法,而且既抓准喻体和本体两物有极其相类似点,又严格区分两物整体极其相异处。使其所运用的比喻句无不自然而恰当,生动而传神。除了《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形象富于创新,比喻贴切、生动自然历来被人们赞许。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如:“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程垓《摊破江城子》),然而它们都远不及“人比黄花瘦”精彩,何也?《瑯嬛记》提到赵明诚那位友人陆德夫,在谈到这首《醉花阴》词时:“三句绝佳。”他不是单拈出一句“人比黄花瘦”来,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是直接对“东篱把酒”说的,使“人似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有情思。“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像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如果没有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孤零零地打一个比喻“人比黄花瘦”,就与说“人与绿杨俱瘦”、“人比梅花瘦几分”一样,是简单的类比,没有多少深厚的意境了。《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比喻也一向被人称道。这句比喻的好处是用得新颖,自然妥帖,不着痕迹。就以形容“愁”和“恨”来说,词史上有不少名句,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这些优美的词句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
本文标题: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