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基本概念1.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2矿物: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天然形成的结晶状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绝对的纯净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这里的纯净物是指物质化学成分相对单一的物质。3.三大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有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形成的岩石。4.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喷出作用。5.侵入作用:岩浆在地壳内部活动、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6.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7.剥蚀作用:是将分化产物从岩石上剥离下来,同时也对未风化的岩石进行破坏,不断改变着岩石的面貌,这种作用称为剥蚀作用。8.外动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由地球以外的能——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9.内动力地址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10.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11.地下水的有关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剥蚀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是在地下进行的,所以又称为潜蚀作用。按作用的方式分为机械潜蚀作用与化学溶蚀作用机械潜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土、石的冲刷破坏作用化学溶蚀作用:地下水可溶解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又称喀斯特作用。搬运作用地下水将其剥蚀产物沿垂直或水平运动方向进行搬运。地下水主要进行化学搬运。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12.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13.海底扩张:由于地幔对流,玄武岩浆由洋中脊涌出、冷却,形成新的洋壳,推动早期形成的洋壳向两侧移动;同时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并返回软流圈的洋壳物质循环的过程。14.板块:地球岩石圈层被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不连续板状岩石圈块体。15.负荷地质作用: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16.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17.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18.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铝层即花岗岩层,地壳上部康拉德面以上的圈层。其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近,主要由铝硅酸盐类构成,故称硅铝层。硅镁层即玄武岩层,地壳下部康拉德面以下的圈层。其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近,也主要由铝硅酸盐类构成,而镁的含量与铝接近,明显高于花岗岩层,故称硅镁层。19.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20.丰度: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丰度,又称天然存在比,指的是该同位素在这种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占的比例。丰度的大小一般以百分数表示。人造同位素的丰度为零。21.克拉克值:每一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所占的平均比值。22.熔浆:23.熔岩:是已经熔化的岩石,以高温液体呈现,常见于火山出口或地壳裂缝,一般温度介乎于摄氏700度至1200度之间,虽然熔岩的黏度是水的十万倍,但也能流到数里以外后才冷却成为火成岩。24.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25.化石层序律:相同岩层总是以同一叠覆顺序排列着,并且每个连续出露的岩层都含有其本身特有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层区分开。通俗地讲,就是“含有相通化石的地层的时代相同,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同”26.新构造运动: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喜马拉雅运动(特别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来说,新构造运动隆起区现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区是盆地或平原。地质学中一般把新近纪和第四纪(前23Ma—现代)时期内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27.古构造运动:28.轴面:是由一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29.枢纽:,在褶皱的各个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做枢纽30.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31.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32.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33.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34.冰碛物及其特征:冰川堆积物叫冰碛物。其具有如下特征:(1)无分选性,大小岩块与沙砾混杂在一起:(2堆积物上下性质差不多,无明显层理:(3)岩块或砾石无定向排列现象:(4)碎屑多具棱角,磨圆较差:(5)冰碛石和冰飘砾表面上常可见到冰擦痕:(6)纯为机械堆积:(7)冰碛物内部保存的孢子花粉应是寒冷型的。35.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36.洋流:海洋中的水体研固定方向流动称为洋流。37.潮坪:一种沙质或泥质的几乎是水平的海岸沼泽化平坦地,这种平坦地随着潮水的升降而交替地被淹没或露出,亦称潮间带。38.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39.浊流: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高密度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40.泻湖: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41.波筑台:发育在滨海地区、通过海水对岸边的侵蚀、其崩塌的碎屑在水下堆积成的平台。二.简要总结1.风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是一种纯机械性质的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1)风蚀作用:吹扬作用风本身的冲击力及上升流产生的上举力将地面碎屑吸扬到空中或剥离原地的作用。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砂砾为工具,运动中对地表面岩石的碰撞、磨擦旋磨作用。(2)搬运作用:悬运很细小的砂粒、尘土,在紊流上举力作用下,悬浮在空中随风向前漂移。跃运沙粒在风作用下沿地面呈跳跃式向前移动。风的跃运与流水中的跃运不同。(3)沉积作用:A.风速减缓——风在前进中如遇到碍障物(土丘、大石块、树井)。B.遇阻堆积——受阻后,使得一些风运物迎风坡、背风坡均有沉积。C.降尘——风运物中的悬运物,当遇到温冷所团时,或降雨进,粉尘与水滴结合在一起降到地面(一般0.05mm)2.冰川的地质作用:冰川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形的破坏和建造作用的总称。包括冰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冰川地质作用在极地、高纬度和高山寒冷地区占显著地位。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冰川搬运作用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冰川沉积作用包括融坠、推进和停积等3种方式。融坠是指由于冰川表层或边缘部分消融,从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进行堆积的一种沉积方式。当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时,它会象推土机那样把铲刮的物质堆积起来,这种沉积方式称为推进。此外,若冰川在运动途中遇到障碍物,受挤压,融点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积,这种沉积方式称为停积。海岸带的沉积作用:海岸带的沉积主要表现为海相沉积物中经常夹有陆相沉积物。其沉积作用具体有以下及方面:(1)海滩沉积作用:海滩沉积海滩是在海岸地带由碎屑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坦地形。在山区河流的入海口或基岩海岸附近,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组成,这种海滩称为砾滩。砾石具有较高的磨圆度,扁圆形砾石常具定向性排列,砾石长轴基本与海岸平行,最大扁平面倾向海洋。主要由砂组成的海滩叫沙滩。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砂粒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成分单一,不稳定矿物少,以石英砂最为常见。沙滩表面具有不对称波痕,内部具有交错层理.(2)潮坪沉积在宽阔平缓的海岸地带,波浪波及不到只有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因而这里以潮汐作用为主,此地带称为潮坪。潮流动能小于波浪,仅能把细砂、粉砂和粘土搬运到潮坪上沉积。(3)沙坝及沙嘴沉积当海浪从沙质海底的浅水区向岸推进时,在水深约等于两个波高处,进浪与底流相遇。波浪的破碎使动能减小,所携带的泥沙便堆积下来,开始形成水下沙埂,沙埂进一步增高加宽,形成平行于海岸的长条形垅岗,称为沙坝。沙嘴也是由沙粒堆积而成的长条形垅岗,它一端与海岸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它的形成过程与沿岸流有关。由于海岸曲折,每一股沿岸流并不随之曲折,当沿岸流推动砂粒前进时,因惯性使砂粒进入海湾区,然后减速发生沉积。另外,两股反向沿岸流相遇时,能量相互抵销,也能使砂粒沉积形成沙嘴。3.地球的基本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4.地壳的化学成分:已知元素中大约有92种存在于地壳之中。主量元素有时也称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是构成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因此又常被称为造岩元素。地壳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顺序是:O>Si>Al>Fe>Ca>Na>K>Mg>Ti>H,若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个数),则原子个数最多的元素是:O>Si>H>Al>Na>Mg>Ca>Fe>K>Ti。Ti、H(P)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虽不足1%,但在各大类岩石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称为造岩元素。5.矿物的鉴定方法:矿物鉴定常规方法采用各种
本文标题:普通地质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3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