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1牵手诗歌,与美共舞——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从初中诗歌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并根据学生审美趣味依然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审美心理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的进展仍然比较迟缓等现状,提出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生活体验,在诗歌教学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一)营造涵泳明象佳境,培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二)品词遣句悟文明意,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敏锐性;(三)激发体验领情悟志,培养审美情趣的高尚性;(四)融情入境训练写作,培养审美能力的创造性。[关键词]:诗歌教学;美育;中学生;情感因素;生活体验[正文]:一、三大需要:凸显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和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的教育活动。在新课程中,是这样定义教材的: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也就是说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里共选有诗歌48首,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其中古诗30首,现代诗11首,外国诗歌7首,另外要求背诵课外古诗60首。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正是有效途径之一。但对于新课程中诗歌类教材,教师们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文章不在中考之列,就粗上省上,甚至不上,其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而另一些教师则是以教参为纲,死守教参,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精神体验。其实教材作为知识、情感、价值观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也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凭借,值得我们去研究、利用和开发。2(二)改变学生审美现状的需要据研究所做的调查问卷显示,由于受改革开放后潮水般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对其思维模式的限制,当前初中学生的审美趣味依然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审美心理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的进展仍然比较迟缓。对审美意识不知所云或一知半解。许多同学对“美”的概念模糊不清,误以为现在一些所谓的“流行”与“个性”便是美;“粉丝”、“玉米”等追星一族,就是追求“美”。对于所欣赏的艺术作品,大家普遍偏向缺乏艺术的卡通、漫画等通俗作品,而不是那些更能表达人类灵魂、深刻思想、智慧精华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是乐于标榜自我、急功近利;在审美感知力上,对天地自然的美,对平凡生活的美甚至对文学作品的美感觉不敏锐.。而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建构、人格发展,还是对于我们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养成,都是极其有害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要改造社会,首先要“洗刷人心”,要“怡情养性”;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那么人生美化的关键,就是要能欣赏美,感受美,让美深入心灵,从而陶冶心灵,美化心灵。(三)改进诗歌教学的需要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利用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而根源则是中考“默写”的背景。每年的考试说明中都明确地列出了三十多首诗歌背诵的篇目,考试要求也不过是默写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十几首古诗中的名言佳句。在中考中,诗歌考查的呈现形式也无非就是以默写填空为主。在这样的中考背景下,诗歌教学自然被教师功利地还原为纯粹的背诵和默写。不仅毫无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可言,更不必说教学策略、教学艺术了。学生对诗歌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背诵和默写,而失却了诗歌的审美欣赏和文化熏陶。教学陷入误区,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容忽视的。不但使学生厌学诗歌,还会对学生的健康3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灵如未开垦的肥沃土壤,播种什么就长什么。在这个时候,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出现迷茫,甚至手足无措,如果此时我们不利用诗歌或其他中介,给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而是只教给应考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那么将会使他们进一步模糊了美丑界限,偏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现在的诗歌教学,改变教学心态和方式,让诗歌教学真正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综上所述,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和开发诗歌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对于落实新课程理念,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牵手诗歌,与美共舞——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三大美育观:体现诗歌教学中美育的理论的哲理性(一)新课标中诗歌教学美育观。2003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对人格人品的一个概括性定义。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也包括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一方面是主体的体验,另一方面是客体的充分艺术化,尽量运用审美方式呈现。审美教育方式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美丑、是非的判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情感,如家国情、父母情、同胞情,由此培养健全人格,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有审美教育目标的分化和细化,尤其是情感态度。至于审美教育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强调,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呼唤初中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二)接受美学的审美教育观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在文学活动中,有着与作家、作品同样重要的地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4一般的阅读活动,是从文本到读者,而诗歌教学除了文本和读者(学生)外,还加了一个教师,比一般的阅读活动要复杂,教师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审美境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审美能力有三个层级,即(1)感知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审美意识,能敏感地捕捉作品中的美学因素。(2)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进入审美境界,深入体验和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逐步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3)创造美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独到、表达的生动。(三)初中生独特的美育欣赏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美育,能调节学生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三、初中课本中诗歌的美育因素分析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纵观现行人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材入选的111首诗歌(现代诗歌21首,古诗词30首,课外附录古诗词60首),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诗都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1.美在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①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②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的诗歌,往往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关雎》中的男女恋情,《乡愁》中的渴盼统一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报国豪情……诗歌美育教育讲究以情动人,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2.美在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5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3.美在形式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现为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具备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再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着,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4.美在意境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③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
本文标题: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