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景观生态模式浅析及生态格局规划实践_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
24小城镇建设2003/12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后,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蓬勃发展起来,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集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的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而对一个地区的生态完整性的认知,取决于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理解与尊重。对生态景观格局的分析,是进行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也是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基本依据。二、景观生态思想及模式“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杰出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宏观景观生态系统应具备以下不可缺少的成分:斑块(大型自然斑块、分散于人类干扰区域的小型斑块)、廊道、景观基质等。(一)大型自然斑块主要指的是大型的植被斑块,包括自然植被斑块和人工植被斑块,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发挥多种生态功能。大型的植物斑块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就如同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景观中斑块的物种多样性格局与斑块特征的相关顺序如下:S=f(+生境多样性,+面积,+年龄,+基质异质性,-干扰,-隔离,-边界的不连续性)注:“+”表示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表示与物种多样性成负相关。(二)小型植被斑块(次种群源)游离于大型的自然斑块之外,是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分散的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小斑块是大斑块的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它依托廊道和大斑块联系起来,相当于廊道中的驿站。(三)廊道廊道是线性景观单元,是斑块之间的通道。廊道有三种基本类型:线状廊道、带状(窄带)廊道和河流(宽带)廊道。线状廊道(如小道、公路、树篱、排水沟及灌渠等)是指全部有边缘物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带状廊道是指含有丰富内部种的内环境较宽的条带;有植被保护的河流廊道分布在水道两侧,其宽度随着河流的大小而变化。有植被保护的河流廊道是物种丰富的基因库和栖息地,在景观水平上,河流生态系统狭长,呈网状特性,是景观中重要的廊道。动、植物可沿河上下移动,在景观连接性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四)基质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因此在景观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能流、物流和物种流。在山东省邹平县,农田生态系统可以作为基质。在斑块布局方面,安全的生态系统格局应能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县区生态保护建设中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将大斑块、小斑块、廊道和基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生态景观综合自然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人为斑块。这是人类最佳土地生态组合,也是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三、邹平县生态景观格局规划(一)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建设不仅是维持生态格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维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进行大型自然斑块设计时,采用了与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同样的划分原则,对维持县区生态质量具有重要功能的大型自然斑块进行保景观生态模式浅析■于明洋卞学昌——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生态格局规划实践图1邹平县景观生态格局规划图Planning城镇规划小城镇建设2003/1225护。邹平县大型的植被斑块可划分为两个:南部低山丘陵区山地森林植被景观斑块和西北部黄泛区农田风沙防护林景观斑块。1、南部低山丘陵区森林植被景观斑块本区位于邹平县的南部,包括西董镇、临池镇、好生镇、邹平镇、青阳镇等5个镇的部分区域,土地面积224.9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本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发展林业有一定的基础,主要树种以刺槐为主,侧柏、毛白杨次之,经济林中以柿子、山楂、苹果、花红果、杏等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生产潜力大,适宜栽植树种多,传统林产品多,发展前景广阔。本区是一个大型的山地森林植被景观斑块,其重要的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水土流失。2、西北部黄泛区农田风沙防护林景观斑块该区位于邹平县西北部,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包括魏桥镇、台子镇、码头乡,总面积72.5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8%。本区地多人少,森林资源丰富,宜林面积大,大面积栽植了刺槐、泡桐、榆树等各种丰产林。目前林业已占相当比例,防护林的发展,使其成为本县第二大森林植被景观斑块。(二)城市生态系统斑块邹平县城区与其东部毗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连,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斑块,总面积达38km2。该区将原有的农田生态系统彻底改变成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地表覆盖层、景观及区内物流、能流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环境污染状况也有了显著变化。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创建完整的园林式绿地系统,新月河沿河绿化带、周边道路绿带廊道与区外农田生态景观及种群源相互沟通、交流。(三)小型自然植被斑块位于土地开发强度大的地区,土地类型以林地、草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大于30%以上,斑块面积不小于20hm2。本规划将村庄聚落、农田中的小片森林及果园与城市绿地作为小型自然斑块。(四)廊道1、河流廊道由于水系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廊道的选择主要以现有的水系网络和植被带为主,在河流廊道与主要的种群源之间选择生长茂盛的阔叶林植被设置高地廊道。根据资料,20m宽的廊道可以有效的保护水系的水质不受农业面源污染。本县区一级河流廊道规划是小清河、杏花沟、孝妇河,两岸100m设置为植被带,植被搭配以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乔木有层次地组合,尽量符合河流两岸自然植被群落结构,除了取得一定的生态效应外,还要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其支流为次一级的河流廊道,两岸50m设置为植被带,植被的搭配与以上相同。2、公路廊道公路具有分割基质、干扰和隔离自然生态斑块的作用。为尽量减少公路的干扰和阻断作用,公路两侧50m设为绿化带。林种搭配以乔、灌、草为主,保持自然林原貌,为生物的迁移和歇息提供足够的空间。(五)景观基质基质是异质性的,异质性表现为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者景观结构分布的非均匀性和随机性。异质性明显,景观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大,生态系统就稳定。农田生态系统是邹平县的景观基质。为加大景观的异质性,各地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林果业,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效益。四、结束语景观生态学为景观及城乡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在追求“秩序”和生态适应性的经典规划和生态规划方法论之上的又一次思维转变。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在对邹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景观生态的规划实践中我们知道,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要具备可操作性、综合性强、区域定位等特点,同时我们也能意识到同其他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现有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高的现状下,这种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在实践过程中对邹平县今后的生态建设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第一、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第二、通过控制人类活动的方式与强度,补偿和恢复景观生态功能。如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第三、依据仿自然原理,建设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的新型人工景观,如新的居民区与某些风景旅游区建设。作者: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编辑:潘晓棠)图2邹平县行政区图Planning城镇规划
本文标题:景观生态模式浅析及生态格局规划实践_以山东省邹平县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