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晴隆模式小册年鉴(2013)
1贵州省“晴隆模式”基本情况晴隆县是山区农业县,县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岩溶发育强烈,75%的耕地呈条状形小块坡地,气候属高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年降水量在1500—1700mm之间,年均日照时数4423小时,平均日照年百分率为33%,全年平均气温在14.7℃左右,气温最低的1月平均为4.6℃,气温最高的7月平均为21.0℃,极端最高温33.4℃,极端最低温-6.2℃,≥10℃的年积温为4070.1℃,全年无霜期287天,年平均霜日8天。特别适宜通过种植牧草和饲用灌木饲养草食家畜,家畜一年四季均能长膘,国务院研究室调查组在晴隆考察后的报告称,晴隆“籽粒农业”不如根茎叶“营养体农业”,“种草效益高于种粮”,所以晴隆的农户一直有饲养晴隆羊的传统,1982年以前晴隆羊的主要养殖区域在光照镇、莲城镇、沙子镇、大厂镇、碧痕镇、马场乡,随后养殖区域比较稳定,直到2001年,贵州省扶贫办向国务院扶贫办申报了晴隆种草养羊科技扶贫试点县,国务院扶贫办批准了试点县。2002年,在州、县领导的支持下,“晴隆模式”创始人张大权同志带领着他的团队创立了负责全县草地畜牧业的规划与开发、发展种草养畜、负责技术指导培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中心下2设办公室、财务室、市场营销股、生产技术股,各乡镇草地站等机构,为推动晴隆县草地畜牧业发展打下实体组织基础。中心建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技术管理措施和岗位责任制,高度重视草地畜牧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实施,着重落实以下技术的应用:优质牧草选育和栽培技术、草畜平衡技术;核心羊群的选育技术;种羊生产选配技术;适时配种技术,阶段饲养技术,羊羔早期补料和断奶技术;羊的重大传染病及寄生虫免疫防治技术。10多年来,国务院扶贫办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办党组把晴隆作为联系点。省扶贫办始终坚持把治理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种草养羊科技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扶贫开发为目的、农业产业化为方向,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学手段,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执行中心+农户、农户集体转产的模式联合农户养羊,以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晴隆羊纯种繁殖和优质杂交肉羊生产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岩溶石漠化难题的“钥匙”,在政府推动下,组织农民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晴隆羊,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较好的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拉开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序幕,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与扶贫开发、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南方喀斯特山3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晴隆羊的养殖区域也扩大到了全县14个乡镇,2003年,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作为全州种羊供应中心,晴隆羊养殖区域开始向全州辐射。2003年在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以种羊、商品羊的养殖为主要业务的晴隆县草地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心与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公司2005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6年被省政府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龙头企业。晴隆县的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逐步从“环境脆弱—生活贫困—掠夺资源—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2007年元月,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黔西南州视察期间,对“晴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以种草来涵养水土、以养畜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既做到了合理开发,又实现了科学保护”。2008年5月,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同志考察晴隆草地畜牧业时说“这是一个当代人挣钱,子孙后代享福的项目,对国家来说保护了生态,对农户来说脱贫,有一定的科技含量”,2006年6月8日,国家九部委及国务院扶贫办在晴隆召开科技扶贫(全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经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国工程院、中科院等27名专家到晴隆实地考察并提炼总结,把晴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既做到扶贫开发又兼顾生态建设及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让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做法命名为“晴隆模式”,国务院扶贫办于2010年再次在晴4隆召开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现场会,并在全国推广“晴隆模式”。全国先后有16个省到晴隆考察学习,“晴隆模式”在贵州省43个县推广已初见成效。2011年7月13~15日时任贵州省省委书记、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和时任贵州省省长、现任贵州省省委书记赵克志一行来晴隆县考察种草养羊情况和海权肉羊加工厂建设情况,对晴隆县的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的养羊积极性非常满意,并指出,“西南地区有着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空间,贵州“晴隆模式”则是先导,省委、省政府将大力支持晴隆县和黔西南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帮助建设更大规模的优质草场、快速扩大养殖规模,让“晴隆模式”不仅拉动当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5经过十多年艰辛的摸索与实践,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成功的总结了“五个模式”、“四个机制”,即“晴隆模式”,目前,晴隆县的草地畜牧业已形成规模,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农民基本掌握种草养羊技术,对种草养羊产业的认识提高了,市场意识增强了。随着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产业培训及羊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对种草养羊的综合效益有了直观认识,参与种草养羊的积极性高涨,由从原来的被动养羊变为现在的主动种草养羊,从原来的草地中心发放基础母羊转变为现在的自己贷款买羊,许多农户主动把土地拿出来参与种草养羊,“像养猪一样养羊”、“像种粮一样种草”。全县已形成了种草养羊的良好氛围,并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今的晴隆,当你走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乡村,青青的牧草和成群的羊群会映入你的眼帘,让你真切感受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让山区农民致富路子越走越宽阔,石漠化治理效果越来越明显。一个穷得连一年打下的粮食吃不到半年的地区,从从2001年至今的12年时间里,从事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农户,家家都盖起了新房。这一奇迹般的变化,是因为祖祖辈辈传续下来的玉米地弃耕不种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牧草和散放在山坡上的羊群,世代农民摇身一变成了牧民。晴隆草地畜牧中心是西部开发的实践者。晴隆人的生存,原来只依靠少得可6怜的耕地,现在广阔的荒地都成了生存基础,不但提供了食物,更提供了商品。弃农就牧将耕地也转为草场,使表土固地,一盘死棋由此变活。以前穷得卖血的村民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视,人们忙着把过去卖血对身体的亏空补回来。一、“晴隆模式”的内涵“晴隆模式”是因地制宜,针对晴隆县的实际情况,把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建设,把石漠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退耕还草,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让农户在石漠化治理建设中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破解了人们认为石漠化治理是一个无解方程式的说法,有效地解决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农户与工程治理之间的矛盾。“晴隆模式”服务“三农”建设“五农”。其特点:一是石漠化治理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相结合。通过种植人工草地,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0平方公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值含量每年增加2%,改良草地土壤有机值含量每年增加1%,25度以上坡耕地每年减少泥沙流失1260公斤,10-25度坡耕地每年减少泥沙流失686公斤,人工草地四季常绿。此外农户的劳动强度大辐度减轻,原来三个强劳动干的农活,现在一个弱劳动力就可完成,在同一块土地上,现在的经济效益是原来的5倍左右。二是大幅度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在生态治理的同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户把石漠化治理看成是对自己有利的事,积极主动参与,十余年来参与农户14800户,建设人工7草地45万亩、改良草地20.5万亩,户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最高达18.6万元。三是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网络式的技术服务。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展技术服务。中心培训技术干部、技术干部培训农民技术员、农民技术员指导农户生产,农户必须接受3次以上的技术培训才能参与项目建设,保证发展一户、成功一户、见效一户,每一户农户都与技术人员签定服务协议,指导和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晴隆模式”是赋予了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内涵,农民通过产业发展不但提高了经济收入还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绿茵茵的草地上,羊群自由的采食,农户在一旁哼着小调,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的美丽图画。在项目区很多农户购买整套的家用电器,尊老爱幼,一门心思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当人们与当地农户谈及草地生态畜牧业时,农户的笑声是爽朗的,从生产上、生活上、环境上、经济收入上、农民素质上构建了一个大和谐。二、“晴隆模式”的“五种发展模式”1、基地带动模式。成立晴隆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配备技术干部50名。建有能繁母羊、良种基地,作为农户学习种草养畜的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须有一定规模的草场和荒山作支撑,需要使用农民承包的坡耕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国家政策规定,对农民的土地评定等级8估价,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草地的生产经营,按股分成;另一种是对农户的土地评定等级后,按面积一次性给予补偿。其中对土地被占用60%以上的农户,优先培训和安排到基地管理草场和羊群,并根据管理效益兑现工资和奖励:每户管理50-70只母羊,羊羔成活率达到70%以上,每户每月领取300-500元的基础工资。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只羊羔奖励100元,减少1只扣50元工资,农民得到了租金、工资、奖金三项收入。对占用土地不到60%的农户,通过农户间土地转让或在基地从事季节性劳务获得收入。有的农民经过中心培训掌握种草养畜技术后,还被派到其他基地作为技术员,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2、滚动发展模式。即“中心+养羊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省扶贫办以种草养羊科技扶贫波尔山羊项目资金支持晴隆。县草地中心实施项目,扶贫部门牵头协调。中心用扶贫资金购买基础羊群,采取以羊投放形式,无偿向农户提供种公羊、基础母羊、草种、修建圈舍,并负责技术服务、销售;农民出土地、出劳力,自己建草场,在中心的指导下进行放牧、守牧和草地管理。增加的羊群按2:8比例分成(中心占2成,农户占8成),每年结算一次。当年不分成,第二、三、四年分成,待第五年农户自有羊达到50只或存栏年达90只时,中心根据农户脱贫情况,按原发放数量收回基础母羊群后,仍继续向农户提供种公羊和技术服务。中心把收回的20%的基础羊群发放给另外的贫困户饲养;通过这9样滚动发展,一方面扩大了项目对贫困户的扶持面,农户不出资金就能获得基础羊群发展生产,收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中心也在没有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规模逐步扩大。同时,中心帮助实施项目的片区建立养羊专业合作组织,养羊合作组织设社长、副社长、片区负责人、会计、出纳7至9人,社长和副社长由农户选举产生,专业合作社上联中心,下联农户,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农户之间的矛盾、协调搞好草场以及羊群的日常管理,并参与中心的销售,每销售一只羊,由中心提取4元,作为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费。3、集体转产模式。即整村推进,彻底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形式。主要选择比较边远、贫困程度较深、基础设施薄弱,但土地面积较大、荒山较多的地区,引导农民由种植业转向养殖业,由农民向牧民转变。具体做法为:发动农民将土地全部拿出来,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片区管理、分户饲养、分户核算,进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中心长期派技术人员蹲点,负责提供草种、种羊、配套技术服务和商品羊的销售;农户负责种草、放牧、守牧,按中心的标准管理草地。在利益分配上,中心第一年不分成,收入全部归农户;第二年以后利润按2:8比例与农户分成;中心所得分成,又用于扶持其他农户。联合期根据农户的发展情况一般为3-5年。如江满村就是这种模式。2001年前,该村187户,有80%的农户的靠卖血为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600元。200210年实施种草养羊科技扶贫项目后,到2007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4、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由中心向银行担
本文标题:晴隆模式小册年鉴(20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4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