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
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浅谈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及其教育对策林远毅(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2007级,园林072,200708350211)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今后发展中流砥柱的当代大学生,其生活方式在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他们对“艰苦奋斗”的态度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在江西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的近两个月的亲身体验和为期五天的专向调查,分析艰苦奋斗的内涵,指出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误区与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淡化教育对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批拥有知识和文化的大学生是强国富国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这是继“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之后的又一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表明了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弘扬和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1]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一、艰苦奋斗的内涵艰苦奋斗是指物质上要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一种文明的工作方式和态度。勤俭节约的实质是人与物的关系,即物如何为人所用。要珍惜爱护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和自然资源,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反对铺张浪费、豪华奢靡。艰苦奋斗还指精神上要有知难而进(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的思想品格;有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有不怕困难,白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自强不息(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核心所在)和与时俱进(这是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精神风貌;有勤奋工作学习(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形式)的态度。在艰苦的同时更要奋斗,艰苦的作风是奋斗的基础,奋斗的精神是艰苦的动力。艰苦是相对的,奋斗是永恒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艰苦奋斗不是为个人奋斗,而是要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为人民艰苦奋斗,其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当代中国,离开为人民服务这个党的宗旨去讲艰苦奋斗,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体现我们党艰苦奋斗的本质,保证我们的人民政权永不变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在他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所作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党的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和迫切回答的时代课题。[2]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的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也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冲击,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要么简单化,要么片面化,有的甚至背道而驰,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再提老传统就不是与时俱进了;认为“雷锋不懂生活,不合时代潮流”。虽然他们吟诵过“锄禾日当午”的诗篇,但没有尝过“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更没有“粒粒皆辛苦”的感受,只是将艰苦奋斗作为一个名词、口号讲过,或考试时背过,没有把它作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来掌握。一些大学生没有远大理想,追求享受,好高骛远,缺乏团队精神,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当中已经淡化,养成不学“艰苦”学“享受”,不学“奋斗”学“安逸”,不学“奉献”学“索取”的不良习气。一些大学生讲派头、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根本不考虑父母的沉重负担;一些女生热衷于赶时髦,其化妆品、时装也向“高档化”靠拢;一部分大学生不知劳动的艰辛,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爱惜,不随手关灯、关电扇、关水龙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了一半的馒头随手就扔,饭菜稍有不可口就倒掉,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长辈们的层层呵护下长大,他们得到太多的宠爱,心理比较脆弱,对公益劳动不感兴趣;一些家庭经济富裕而又受到家长溺爱的学生怕苦怕累,变得越来越懒,越来越娇,不要说为别人服务,就是自我服务的能力都很差,宿舍常常不打扫,乱七八糟,异味扑鼻,对劳动课、军训、“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则想方设法找理由回避;有些学生还嘲笑那些为生活奔波而兼职打工的同学。[3]而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连自己来自农村都羞于启齿,感到自卑,显得孤僻、内向,心情郁闷;一些可容纳几十人的自习室,稀稀拉拉地只坐了两三个学生,可里面的灯却一个不少都亮着。这些现象表明,艰苦奋斗的精神价值观面临着挑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既不利于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又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刻不容缓。三、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误区与成因分析在江西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是有总统家网承办,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营的前20天为生活特训期,学员要军训、远足,体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吃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馒头也是配合上述训练的一种方式,特训营注重在强化手绘、居住空间设计训练之外,生活特训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个学员经过艰苦特训的打磨,才能懂得把握生活、珍惜生活。特训营后勤人员介绍说,特训营是以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为宗旨,不以经营为目的,学生伙食费每天男生7元,女生6元,饭和馒头不定量,由你吃,吃饱为止,为了加强营养,每星期天晚餐还要实行额外加餐,可以吃上猪肉、鸡、鸭等食物。由于其艰苦的条件和大量的作业量(早、中餐只提供馒头,晚餐就两个素菜,每天都因为赶作业到深夜2点后才能睡觉),在特训营每天都有至少10位以上的学员坚持不住(据统计最多人数一天达到102位),收拾行李回家。该情景,让我不由地产生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的思想和精神淡化和缺失的深思。(一)对特训营学员的调查我们小分队对庐山艺术特训营里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500多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4份,其中家住城市、城镇、农村的学生分别占31.7%、28.2%、40.1%。1、调查对象按性别比例:2、调查对象按不同省份分:其中就消费倾向的问题,9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能挣钱会花钱”,选择“艰苦奋斗”的只占7%;75%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对高消费持肯定态度。他们的理由48.62%51.38%46.00%48.00%50.00%52.00%男系列148.62%51.38%江苏3.99%山东3.15%海南1.05%广东11.93%江西18.66%其他22.06%广西3.15%湖北6.51%浙江13.66%湖南28.24%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4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消费可以促进生产,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二是人活着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不能委屈自己三是我国己进入小康社会,再提艰苦奋斗己过时了。大学生对“能挣钱”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调查中我们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一家中介所以对顾客不实相告而收入颇丰,毕业后你正愁找不到工作,会留下来吗?结果被调查学生选择“留下”和“可以考虑”的分别占42%和16%。由此我们看到部分学生不劳而获的扭曲人生价值观。针对问题“学校要利用假期组织一次活动,花销约为500元,你首先想到的解决钱的办法是什么”,67.3%的学生选择“向父母要”或“不去”,选择“平时节余”或“自己赚”的只占1/3。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个人奋斗的态度不容乐观。(二)造成上述思想误区的环境因素分析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为驱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世界的矛盾冲突对大学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邓小平曾经指出“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艰苦创业,后来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于艰苦奋斗精神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4]这里,他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奢侈之风。18万元一桌的“黄金宴”、36万元一餐的“满汉全席”有人争着吃,上千、上万元一瓶的XO有人抢着喝,标价1188万元的奔驰轿车有人争着买。当代大学生活跃、热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热衷于追求生活的时尚和个性的彰显,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也决定他们具有一定家庭地位,于是面对琳琅满目的物欲天堂,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受时尚周刊和街头小报所宣扬的盲目主张误导,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思想认识偏差。[5]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越来越被我们所淡忘。2.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得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地位。在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机制中,升学率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授课能力的终极标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考分来说无疑是优中选优,而其道德水平能否达到同样的标准就值得商榷了。其次,艰苦奋斗教育脱离于时代精神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艰苦奋斗教育在学校搞了几十年,内容基本没有多大改变。一讲艰苦奋斗就强调生活上要艰苦,要节衣缩食,而忽视了思想和精神层面上的艰苦创业教育,缺乏时代感,不能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对学生缺乏说服力,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浙江林学院2009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3.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前年发表在媒体上《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描述,父亲一个学期共收到儿子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通篇字迹潦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清晰。这引起了社会长时间、大范围的讨论。舆论在批判大学生的同时,也呼吁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对孩子成才的定义就是考上好大学,找到体面工作,因此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择校、陪读等现象。只要孩子成绩好,父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加之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文体生活丰富多彩,没有经历过苦难和穷困,更没有饥饿的体验,他们对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书本,而缺乏实践的感受,再加上家庭的宠爱,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先天上的不足。高校既是先进生产力的策源地,又是先进思想理论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和社会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如果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成才,也会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6]首先是影响个人的成长进步。生活上奢侈浪费,思想上贪图安逸,不仅会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大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更不利于毕业后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其次是影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由个体组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艰苦奋斗的精髓正是通过一个个社会分子,映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经过时间的沉淀,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最终汇成不朽的民族之魂。如果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将会带来一系列连带反应,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的危害大学生生活不知节俭,铺张浪费,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浪费了社会财富;学习不努力,由你玩四年,学业不精深,导致将来不能胜任工作,即使有真才实学,如果不肯吃苦耐劳,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不仅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形势,还极容易被困难吓倒,被挫折击垮,在将来工作岗位上难有建树。上海煤气第一管线工程有限公司曾招进一名大学生,人到了施工现场,因为怕晒太阳,躲在树荫下远远地看着工人操作。西安一公司招聘十名大学生,仅两个月的时间,全部解聘,原因是这些人“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责任心不强,拼搏劲头不足。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
本文标题:浅谈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