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孔子与《易经》之间的关系一.绪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而且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弄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可见孔夫子对《易经》的喜爱程度,而《易经》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因此,孔子与《易经》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韦编三绝二.《易经》简述《周易》即《易经》,是我国古代研究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知道人类在社会生产、生产实践活动中权衡利弊、把握得失、决策进退、趋利避害的一部中华文化原点。《易经》素以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著称,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明的基石。《易经》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的传播不仅极大的发展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形成深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周易一书,并非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写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互补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易经,周行不易,读完后,唯留“中正”二字。不易者,中正之”道“也。三.孔子与《易经》东孔子是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和四书。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同时,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美学命题。根据太史公的说法,《易传》为孔子所著。然而,这个说话一直受到怀疑,数百年来,置疑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开始怀疑部分《易传》非孔子所作,直到认为整个《十翼》皆非孔子作品。20世纪上半叶,《十翼》非孔子作品已成了多数人的共识。然而,这一所谓“定论”,随着帛书《易传》及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而被彻底推翻了。《史记》所载不诬,《易传》为孔子晚年所作,这也大致是今天学术界的共识。但也有人认为《易传》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并非孔子一人之作。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无可否认孔子与《易经》帛书《易传》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易经》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占卜吉凶。然而孔子对《易经》的认识,与时人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利用《易经》的占卜功能,预卜行为的吉凶结果。因为我们看到郭店楚墓竹简孔子也曾经多次运用《周易》占卜,并且,从没否定过《周易》的占卜功能。不同的,也是凌越时人之处是,孔子并没有停留在《易经》的卜筮功能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其道德因素。此义帛书《要》篇记载的十分清楚: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因此,我们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其“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孔子作《易传》别开生面,并非是为了作《易传》而作《易传》,这与汉学家标榜的严守经文的疏释原则是绝不相类的。根据史料记载,孔子涉《易》大约在公元前496年,即55岁左右。孔子并不主张占卜,但他曾一度热衷于占卜,并且非常频繁。从孔子“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出他的占卜准确率为70%。不主张占卜的孔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笃信占卜了呢?也许这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事不顺有关。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异常复杂,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到处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得已搬起了《周易》,通过占卜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正应了“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频繁地占筮,很自然地使孔子对《周易》的文字细加玩味,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他如此喜爱《周易》的文辞,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形成了对《周易》的全新认识。他发现,《周易》有“古之遗言焉”。此“古之遗言”,当指文王遗教。因为在孔子看来,“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讳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这和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之叹,若合符节。在这“古之遗言”里,孔子发现了《周易》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故《易》刚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刚;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诈。”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周易》之“德义”。孔子发现《周易》的“德义”以后,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我观其德义耳也。”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后其祝卜矣”。从而,孔子将《周易》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赞”、“数”、“德”。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德”是最高层次,是《周易》本质的体现。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则为“史巫之筮”,皆未得《周易》之真谛。孔子学《易》后,虽然不否定占筮,但也不主张占筮,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和“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繁”的“它日”之教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孔子学《易》之前和学《易》之后是一以贯之的。其实,在孔子看来,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周易》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周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类文献。孔子晚年(很可能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周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四.《易传》的里程碑意义《易传》释《易》,开中国哲学史之先声。一是《易传》提出并使用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诸如:阴阳、乾坤、太极、太和、鬼神、道与器、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等哲学术语;二是《易传》在解读卦爻辞、探索起源、揭示规律、阐述应用等方面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诸如:阴阳思想、中和思想、人本思想、忧患思想、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对称平衡思想等。《易传》诸篇,构思严谨,旨远辞文,识见精辟,思想深邃,为人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1起源之解读(1)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八卦的发明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先哲长期感性实践与理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易传·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论述充分说明:八卦的创立来源于先哲对天地万物万象的观察与效法,实践出真知。由此可见,《易经》的学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观察是认识的源泉,任何发明创造都始于观察,并由此或产生联想、或出现灵感、或受到启发,于是发明了以阴爻(--)和阳爻(—)两个基本符号为信息载体、代表天地人、象征世界结构的八卦: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大自然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象征体系,它运载的是一套科学道理,并不固定代表某一事物,除基本象征物外,它还可以象征家庭、象征人体、象征动物等等。(2)生生之谓易阴阳是矛盾的,易是言变的,矛盾则是变易之根。太极孕育了阴阳矛盾,它是演生宇宙万物的本源。《易传·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卦名卦形取象卦德乾☰天健坤☷地顺坎☵水陷离☲火丽震☳雷动艮☶山止巽☴风入兑☱泽现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上述中的“太极”与“道”,犹如万物乃至生命的“种子”,生生不已。古代宇宙观认为天地未分开之前,宇宙是阴阳浑然一体的元气,称为混沌。元气混沌为一,即太极。太极就是事物大到了极点,物极则变,于是混沌初开,轻清者(阳)上升形成了天,重浊者(阴)下降形成了地。阴阳分开,天地形成,是为两仪、四象、八卦,生生之不穷欤。由此可见,《易经》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与“上帝创造万物”的认识论、世界观截然不同。《易经》不是迷信,而是破除迷信。4.2规律揭示(1)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机理,即自然法则。《易传》对道的论术述包括了天地之道、变化之道、层次之道、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夫妇之道等等。“一阴一阳”为互补关系,宇宙万物都是互补而依存的关系。互补即对立,阴阳互补而依存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科学领域,数学中有正数与负数;物理学中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向心力与离心力;化学中有阴离子与阳离子;生物遗传学中有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医学中有阴性反应与阳性反应。社会科学领域,讲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虚与实,正确与错误等等。这些概念都是根据事物相对立而存在、相依赖而生成的阴阳互补原则而确定的。(2)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是动态的,事物是发展的。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就是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代表着事物的物极必反规律。《易传·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刚柔相推,阴阳相制,由此形成了昼夜、四季、岁月及人类社会的吉凶。《易经》是研究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部元典。弄清本源,说明规律之目的在于应用。孔子说:“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显然,《易经》并不是空洞地说教和抽象的理论,而是开启智慧,成就事务,认识掌握自然的法则和事物的客观规律,用于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和意志,完成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事业,判断解决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4.3应用之阐述(1)人生指导《易传》对卦爻辞的释义,侧重于人文、人生、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之解读,目的在于提高人类的文化、智力水平和道德境界,拥有“乐天知命”的人生智慧。《易传》在为人生处世导航,为从政行为导向,为人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重视人文教化的先导性作用(2)注重精神激励作用。(3)鼓励正直诚信进步有为。(4)交友处世之道三步曲。(5)为人处事谨言而慎行。(6)正确把握与时进退。(7)严防“祸从口出”。(8)为相者要知人善任。(9)努力践行向善为善的因果观。(10)可持续发展的哲理之源。(2)尚象制器“制器者尚其象”,是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易传·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道”用于明理,“器”用于生产生活。将道理转化为制器用于生产和生活,从而使人民受益便谓之事业。(3)预测功能“以卜筮者尚其占”,是古人预测未来的一种理性认知方法。“以断天下之疑”,是借助于卜筮来实现的。《礼记·曲礼》:“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谋日’,旬之内曰‘近谋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
本文标题:浅谈孔子与《周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