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浅谈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对策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安徽省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城市化道路。安徽城市化产能滞后,加速推进城市化是本世纪本省前2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任务。本文先分析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和现状特征,进而提出一些发展时测。关键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现状特征发展时策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一、安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集约程度,而且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广阔的空间。因此,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新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也是安徽省“十一五”发展思路中的重要内容。2000年,安徽省最后两个地区宣城和池州撤区建市,同时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力度不断加大阁。对安徽省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化阶段性发展特征,针对主要矛盾,理清发展思路。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叶晓明曾将安徽城市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分析《2003年安徽统计年鉴》上有关数据,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政局变的稳定,经济得以恢复。从“一五”时期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1958年):低速发展阶段,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安徽省市镇人口比1953年增长12.4%,比同期总人口增长快3.6个百分点.但由于解放初市镇人口基数小,这种增长格局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影响不明显,1958年安徽省城市化率为8.96%,比1953年的8.96%只上升0.27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低速发展特征.第二阶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阶段,1958-1960年,因为“大跃进”,大量农村人口爆发性涌入城市,全省市镇人口3年净增191万人,每年平均增长38.2万人,是第一阶段年均增长8.3万人的4.6倍。城市化水平由1958年的8.96%骤升到1959年的12.46%,直至1960年的16.10%。1961-1965年,国家转入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为主线的调整时期,随着一大批建设项目停建、缓建,城镇人口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1965年,安徽省城市化水下降到11.59%,比1960年下降4.51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表现为大起大落特征。第三阶段(1966-1977年):徘徊停滞阶段。受“文革”影响,1966-1977年12年间,安徽省城市化率累计只上升0.8个百分点,即从1965年的11.59%上升到1977年的12.40%。城市化表现为徘徊停滞特征。第四阶段(1978-1999年):健康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健康轨道,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以每年0.62个百分点的进度发展,大大快于1953-1977年平均0.15个百分点的进度,到1999年底,全省市镇人口达161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26%。城市化表现为快速发展特征。第五阶段(1999年至今):城市化发展迅速,增长幅度放缓阶段。安徽城市化发展速度在1998年到2002年出现了一个高潮,四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3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9%,但是从各年来看,城市发展速度是下降的或上升幅度很小,1999年在1998年的基础上提高达3.67个百分点,而2000年、2001年及2002年的提高幅度分别为2、1.3、1.4(如下表)可见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后续力不足,致使城市化速度在绝对加快发展中,有相对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安徽省1998-2002年城市化水平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城市化水平(%)22.33262829.330.7二、安徽省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同全国城市化总体水平及其它省区相比,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特征:(一)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低2002年,全国城市化率达39.1%,比安徽省高8.4个百分点;1953-2002年,全国城市化率上升26.6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57个百分点;安徽省同期上升2.01个百分点,年均进度0.47个百分点。将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与其他部分省份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安徽省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二)新兴城市建制少,小城镇发展快到1999年,全省共有设市城市22个,其中地区级市17个,县级市5个(其中,50万以上非农人口城市5个,20-50万非农人口城市8个,20万以下非农人口城市9个),建制镇903个。同全国比较,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步伐不对称。1988-1998年10年间,安徽省城市数量增长37.5%,低于全国53.9%的速度,建制镇数量大约增长了1.5倍,大大高于同期80%的水平,1998年安徽省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比是1:1.6:1.8,全国是1:2.4:4.4,显然安徽省城市构成中小城市比重较小;由于小城市多由新兴城市组成,可见安徽省新兴城市数量增长偏少(目前在中部地区是最少的)。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小城镇建设数量相对城市数量显得偏多。(三)城市扩建速度较快,但人口聚集功能不强1999年,安徽省14个地级城市市区面积17647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8619平方公里扩大了1倍;但人口密度1999年为742人/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856人/平方公里下降13.3%(按非农人口计算更下降30%)。全国城市人口密度则是大幅度上升的形势,1998年所有城市市区人口密度459人/平方公里,比1990年278人/平方公里增长65%。(四)城镇布局呈低、小、散发展状态质性改善;所谓小,就是规模小,平均每镇的人口安徽省城镇布局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不到800人,有些还不到500人;所谓散,就是分乡改镇的步子。1988-1998年10年间,安徽省建制布散,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未形成气候,相对先进地区镇数量占乡镇总量的比例从1988年的九分之一(全城镇群也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沿江地区和江淮地区国五分之一)上升到1998年的近二分之一(和全国城镇发展的综合条件最充分,但城镇密度还低于皖相当);但这种改制短期内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北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城镇密度只相当全省平均和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因此,安徽省小城镇发展水平(1999年,安徽省城镇密度为每千平方公里6.7处于低、小、散发展状态。所谓低,就是水平低,没有个,其中,江南地区4.2个,沿江地区8.2个,江淮地质性改善;所谓小,就是规模小,平均每个镇的人口安徽省城镇布局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不到800人,有些还不到500人;所谓散,就是分乡改镇的步子。1988-1998年10年间,安徽省建制布散,中心城市卫星城镇未形成气候,相对先进地区镇数量占乡镇总量的比例从1988年的九分之一(全城镇群也不多。值得注意的是,沿江地区和江淮地区国五分之一)上升到1998年的近二分之一(和全国城镇发展的综合条件最充分,但城镇密度还低于皖相当);但这种改制短期内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北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城镇密度只相当全省平均和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因此,安徽省小城镇发展水平(1999年,安徽省城镇密度为每千平方公里6.7处于低、小、散发展状态。所谓低,就是水平低,没有个,其中,江南地区4.2个,沿江地区8.2个,江淮地经济要素聚集功能,“三农”问题没有因建镇而有实区6.7个,淮北地区9.1个,大别山区5.4个)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地区城市建设征用土地用地面积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地面积用地用地合肥市295.7798.7931.443.6741.715.4淮北市84.3729.356.4614.168.444.85亳州市46.5916.655.523.551.596.27宿州市64.519.99.48.095.921.99蚌埠市10837.88.645.48.6412阜阳市82.4542.667.9984.042.58淮南市96.2936.7210129.078.15滁州市80.1523.359.813.777.661.06六安市64.321.628.038.3610.721.98马鞍山市89.8623.389.4910.168.2721.26芜湖市145.533.5884820宣城市47.7514.124.752.44.86.37铜陵市47.85138.14.13.73.4池州市36.1513.884.230.483.30.78安庆市81.7728.687.645.436.224.45黄山市36.215.63.762.36.52.25桐城市28.575.922.995.32.692.06天长市29.718.851.94.23.60.5明光市23.49.382.483.321.390.96界首市17.557.652.692.370.980.29宁国市20.994.521.983.152.520.3巢湖市37.2912.94.61.64.70.63(五)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安徽省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非农人口比重最高的是铜陵市,高达53%,最低的是毫州市和阜阳市,该比重只有n%。最高三市(铜陵市、淮南市、马鞍山市)的平均水平是47%,而最低三市(毫州市、阜阳市、宿州市)仅有n%,前者比后者高出36个百分点。引人注意的是“马芜铜”地区,其非农人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及全省虽然如此,从非农人口比重较高的几个市来看,它们分布并不集中。如铜陵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芜湖市、合肥市、蚌埠七个市,其中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是沿江城市,淮南市、蚌埠市是沿淮城市,淮北市位于皖北地区,合肥市位于皖中地区,它们分散在全省,而不集中。三、安徽城市化的发展对策城市化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工业发展不足,更需要通过城市化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省的经济向前发展。当前安徽的城市化水平低,而且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探索城市化发展新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一)以大城市建设为重点安徽省大中城市发展重点不明、层次不清,表现为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足,无法发挥它们在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努力把合肥、芜湖培育成2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强其辐射能力,扩大其辐射范围,为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二)以“点”联“线”构建城市带安徽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应该是大力推进大城市建设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发展中型城市和小城市圈,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周边小城镇,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参照安徽省一些城市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认为应该以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和阜阳市等中心城市为中心,以“点”联“线”,在区域上构建城市带。依托中城市经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紧靠连接大城市的交通网络,依托合六高速公路和合宁高速公路发展六安-合肥-滁州城市带;依托宁铜线铁路和将建设的沪九线铁路发展马鞍山-芜湖-铜陵-贵池安庆沿江城市带;依托京九线铁路、阜淮线铁路和京沪线铁路发展毫州-阜阳-淮南-蚌埠-宿州-淮北城市带。以城市带为经络,以“线”构“面”。随着城市带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壮大,城市带周边辐射力大大增强,由带状转变为辐射状。届时六安-合肥-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贵池-安庆、毫州-阜阳-淮南-蚌埠-宿州-淮北三大城市带相互渗透、连成一片,形成安徽省城市化的新格局。(三)实施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战略从目前沿江城市对岸的实际情况看,马鞍山市对岸的和县县城,芜湖市对岸的二坝和沈巷,铜陵市对岸的老洲和土桥,安庆对岸大渡口等,虽然城镇经
本文标题:浅谈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4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