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扶正气2009-08-04什么是正气?中医学所指的“正气”,即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主要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用现代语言描述,正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防御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让人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减少疾病的侵袭,人体得病后更容易康复,故扶助正气是养生保健的根本任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外界的病邪侵袭人体而致。《素问•评热病论篇》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充沛,虽有外邪侵犯,但也能抵抗,使机体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较快地康复。所以,正气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最根本的因素。正气旺盛,则精力充沛,健康长寿;正气虚弱,则精神不振,多病早衰。扶正气从脾肾着手中医认为旺盛的正气,源于脾肾二脏,扶助正气,要从脾肾二脏着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功能的强弱是机体健康长寿与否的重要基础。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现代科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肾脏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和衰老。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保护肾精做为抗病延衰的基本措施。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进行濡养。脾胃、肾脏功能的健运是人体正气的根本,也是保持畅旺精气神旺的根本。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的健康是整体的,任何一个看似独立的脏腑功能其实都和其它脏腑关系密切。要保持畅旺的精气神,提升正气,必须从整体调理身体内在的脏腑功能。同时,也不能忽视健康生活细节,合理的运动和饮食、科学的睡眠等生活习惯、这些同样也是提升、保存正气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寒天暖体由内起2009-11-05四季轮替,气温的曲线值已渐渐进入一年中的最低谷。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天气一冷,身体出现不适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掌握一些“暖体”的技巧显得非常必要。阳虚则寒寒天取暖,人们往往会直观地想到厚重的棉衣、暖炉等,及时添加衣物、调节室内温度是必要的驱寒措施,但这只是驱走了“表面”的寒,如何让身体彻底地暖起来,还要从了解人体怕冷的内在原因开始。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中医阴阳相互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如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在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所以身体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阳气潜藏时,应该像农民育幼苗、妇人初怀孕一样,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能够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邪气才不易犯外扰内,才能够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在寒冷季节保护好“阳气”显得至关重要。饮食养阳法选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这对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冬日宜常进各类温性热粥,既能祛寒,又可给养,还能疗疾。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另切忌寒凉食品,以免“雪上加霜”,折伤元阳。饮食推介——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道驱寒保暖的食疗方,由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记载于医学经典《金匮要略》。经常疲倦乏力、恶风怕冷、头昏失眠、容易感冒、面色偏白的人,不妨试试。原料:当归45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本方的组成非常简单,只有羊肉、生姜、当归三味。其中,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药,性质偏温,有活血养血补血的功效;生姜可以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羊肉性质温热,能温中补虚。三者配合起来,具有温中补血、祛寒的作用。制作方法:将羊肉洗净,除去筋膜,切成小块,生姜切成薄片,当归洗净,用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好,一并放在锅里,加水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微火煨两小时左右即可。服用前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和其它调料,吃肉喝汤。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温馨提醒:患有皮肤病、过敏性哮喘以及某些肿瘤的病人,平时怕热、易上火、口腔溃疡、手足心热的人,以及感受风热外感,发热咽喉疼痛者,不宜服用。护肾养阳法中医理论认为,寒与肾五行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等不适。因此,注重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按摩疗法是冬季养肾的有效方法。以下三法有助于养肾:按摩腰眼腰眼穴在带脉(即围绕腰部的经脉)中间,位于背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是肾脏的位置。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经常按摩腰眼可以温煦肾阳、畅达气血。晃腰健肾自然端坐于沙发、凳椅或床边,双手叉腰,呼吸自然,缓慢向左晃动腰身36次,再向右晃动36次,晃动时划大圈,头部亦随之而缓慢晃动,一般早晚各练一次。摩耳健肾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浅谈调脏腑2009-11-05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是正气学说、阴阳学说和脏腑理论。正气、阴阳、脏腑对人体同等重要,不存在先后顺序。无限极主张无论是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还是患病人群,都应该在正气、阴阳、脏腑方面根据自身的体质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前几期我们重点介绍了正气、阴阳两个方面的调养,本期重点谈谈如何调脏腑。脏腑,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统称,脏腑功能正常是健康的基础。调脏腑即根据每个脏腑的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调养,以保证脏腑功能正常发挥。人体的脏腑各有不同的功能,担负不同的职责。所以针对一定的体质表现,可以判断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例如: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面色红润、皮肤光滑细腻、有光泽、没有斑点等,而说到容颜问题,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多是该选择什么护肤品,绝大多数人却都忽略了导致容颜失色的根本原因。传统医学则强调:有诸于内,必形诸外。就是说人体内在的各种问题,都会通过外部表现出来。外在的容颜跟人体的心、肝、脾、肺和人的情绪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想拥有健康美丽的容颜,可以从这几个脏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理。脏腑跟人体的四肢百骸、情绪等都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脏腑功能,可以从调理身体功能开始。例如:从“脾主四肢”这一描述,我们可以通过运动来加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了,营养物质吸收自然就增加,那我们的四肢就会变得更加强壮有力,两者相互影响。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也是中医所说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在调理脏腑的时候,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肝脏出现问题,从相生相克关系来看,我们就要综合考虑肝与肾、肺、心之间的关系,整体进行调理,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浅谈平阴阳2009-10-13扶正气、平阴阳、调脏腑是人体获得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前面已说过扶正气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一期,我们来谈谈平阴阳。阴阳、阴虚和阳虚阴阳,是组成人体及自然界整体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其最初的含义很朴素,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的为阳,背向日光的为阴,后来慢慢发展,将其含义延伸开了。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的根本。人体内阴阳平衡,是获得健康的关键因素。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者恢复到相对平衡状态,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而养生就是善于调理阴阳,使之与四时阴阳变化相适应,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世界万物,错综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均离不开阴阳两方面,从阴阳来归类,便能执简奴繁。中医藏象学说讲到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人体出现问题,首先考虑调整日常生活习惯,以此纠正人体内出现的偏颇现象。从日常生活起居平阴阳饮食:阳虚者应尽量减少进食寒凉食物,增加补气健脾温热之品;阴虚者则尽量减少辛温燥热之品,增加滋阴润燥之品。起居:阳虚者避免贪睡;阴虚者睡好子午觉。运动:阳虚者以户外运动、无氧运动为主,锻炼心肺功能,循序渐进;阴虚者以有氧运动为主,避免大汗淋漓、恣情纵欲的运动。情志:阳虚者多培养对事务的乐趣和参与感,可以鼓乐激荡士气;阴虚者多习练琴棋书画,喝茶放松。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理外,还可以配合滋阴或温阳的保健食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从日常生活和配合保健食品同时调节人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使机体各脏器功能达到阴阳平衡,恢复正常,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这也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秋扶正气以“和”为贵2009-10-13正如《黄帝内经》所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季扶正气,重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其原则应当重一个“和”字。情志合理秋风秋雨愁煞人,逐渐阴冷的天气往往也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影响,如果不善于化解,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影响到人外在的精气神。因此,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神志宁静,可减缓秋季萧杀之气对情绪的影响。秋冻有节和用强身民间自古就有“春捂秋冻”、“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秋冻”应用主要是在秋季到来的早期,气温有点下降,但又不至于超过人的承受范围。在这样的气候下,逐渐增加衣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感知自然气候变化,提高御寒能力。饮食调养干燥,是秋天的主气。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秋日饮食须防燥,人们每日应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以滋润脏腑。长夏过后,人体消耗很大,因此,秋日饮食要适当增补营养,可多吃鸭肉、泥鳅、西洋参、鱼、猪瘦肉、海产品、豆制品等既清暑热又补益的食品。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日常饮食往往很难配合季节的变化,及时调和。因此,适当的摄取保健食品,也是提升人体正气的重要途径。运动养生动静和谐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运动量不宜太大,也不宜剧烈,可以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像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散步、登山、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适合秋季的运动。秋日“扶正气”运动:【登山】我国自古就有重阳登高纪念亲人的风俗。其实秋日登山,除了可以体会古人的那份雅趣,又是很好的健身方式。但登山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科学的防护措施:登山前热身在做热身运动时特别要注意下肢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你可以先在原地慢跑几分钟,然后做有针对性的伸展练习。经过休息和适当调整,让心肺逐渐发挥全部功能,再做同样强度的运动,就能够适应了。姿势要正确登山时整个脚掌着地最省体力,而用前脚掌或脚后跟着地是不科学的登山姿势。还有,上山时小腿肌肉群已经得到充分锻炼,下山时若继续发力,容易造成下肢不稳定。所以,建议下山前要稍事休息,以作调整,让这部分肌肉得以恢复。另外,下山时不要走得太快甚至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如果坡度比较陡,可以沿“之”字形路线来下,以降低坡度。频率要科学对于没有运动基础的人来说,登山至少要间隔两三天,体质稍差的需要一周才能恢复体力。普遍的运动频率可以是:每周一次或隔周一次。浅谈内在美2009-10-10外在的美丽,是人体内在健康的直接体现。保养出白皙红润的健康肤色,不仅需要外在的肌肤护理,也需要内在气血的充足和脏腑的调理。由内而外,美得彻底,才是健康的美丽之道。中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指人体内在的各种健康问题,一定会有各种外在的表现。中医的望诊,即是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来判断和调理人体健康。对于爱美人士来说,了解各种身体的内在根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治美求本”,才是智慧的选择,也才能事半功倍,长久美丽。气血与美丽身材窕窈、肤色白里透红是每个女人一生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中却因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女性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其中最大的“敌人”之一便
本文标题:浅谈扶正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