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
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时代在发展,艺术形式也在不断翻新和变化,艺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我们周围,艺术是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幅精美的广告画、一座颇具风格的建筑、各种潮流的服饰等等。而在我们的课程中仅仅学音乐、美术这两门艺术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新课标下音乐课堂设计也应有所变化。在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音乐课也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一个时期内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高年级不如低年级,甚至于“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令我们深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古往今来,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都是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从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到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无不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们主动参与,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那么要如何保持学生这种长久的兴趣与参与性呢?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考虑的一个首要问题。一堂好的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也就体现了音乐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其中“生动”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同时也提高了学音乐理论的兴趣。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音乐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些教法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的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学习的。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更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在传统的音乐课中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意义。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当体态律动学诞生后,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比如,在讲节奏这一问题,当我加上了体态律动环节时,学生们不但显得非常兴奋,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律动自己找出节奏的特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那么想象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知识层面。好的音乐课要长足发展,也必须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相结合。例如在教律动时,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如果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认为经常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新形势下音乐课应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学生才会常学常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拓展学生艺术审美空间,增强音乐课堂趣味,激发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的目标。总之,教学设计的变化是为了提高学生体验、实践音乐艺术及多元艺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审慎的态度完美整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多元艺术整合服务教学的最终目的。一位老师曾说: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一个不懂得审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谈几点体会:首先,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心情感世界。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以前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其实,如一个人对一首歌曲有了审美的感受,自然也就在思想上得到教育。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还了音乐的本质。其次,加强创造性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敢不敢发表和别人(包括老师)不同的意见?”结果显示,年龄越低的做肯定回答的越多,有肯定回答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这说明孩子本来极具想象力,而我们的教育在阻碍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对音乐的理解,各人有所不同,老师往往以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忽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酒保、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最后,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教师要根据新的理念来改变教学方法。过去是“教教材”,现在应是“用教材教”。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改技能性的方法为审美性的方法,改灌输的方法为创造性的方法,改教师为主的方法为学生为主体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举个在教学中的例子: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不妨通过钟楼钟声、电子钟秒针跳动声和手表秒针跳动声来分别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我们教师来说也很重要。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关键的是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再次:教师要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随着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通俗音乐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起来,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中,还得由课本延伸出来,以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来。那么为什么把通俗音乐引进来?什么样的通俗音乐能引进来?怎样把通俗音乐引进课堂?这是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深思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传统的教育不适应新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仅仅学习课本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果能把通俗音乐引进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给我们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整个课堂只是老师在“唱”。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生实践活动,因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情感体验,没有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这种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沉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我们的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优秀的通俗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二、有机地将通俗音乐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通俗音乐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将通俗音乐有机的渗透到我们音乐课堂中,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几点:1、通俗音乐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由于通俗音乐还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流行歌曲大多是成人诉说自白情爱的爱情歌曲,而有的通俗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通俗音乐都适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适应身心健康发展,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让同学们从音乐中体验情感,生活中增进友谊,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抱负。2、通俗音乐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音乐不只是表达的艺术,它还是能引起激动的艺术。”这句话揭示出音乐艺术性的本质。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从艺术中领悟音乐。通过理解音乐,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从中受到启发。《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我们在选择通俗音乐时,要充分考虑到音乐在立意、情景、音韵、曲调、配器、伴奏等能增强学生的美感,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欣赏学生。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愿意听老师讲课,才会把
本文标题:浅谈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课堂设计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