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化学试题的审题与答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化学试题的审题与答题杨兵(如东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如东226400)近年来,为适应和推动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一方面突出了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对学生今后学习及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考查;另一方面注意了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注意挖掘试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意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以全面考查初中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由于试题强调对能力水平、运用水平、化学素养的考查,试题阅读量大、情境真实,导致学生在考试审题和答题时出现了较大的困难,中考化学均分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给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为此,本文结合近年来的一些中考化学新题型就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化学试题的审题与答题谈一些看法。1.不论试题所使用的背景如何生活化、社会化,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仍然是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问题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怎样将试题中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恰当挖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江苏省南通市2005年中考化学第25题为例。试题: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大体如图1所示。加入混凝剂图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示意图其中,过滤池中有活性炭层,活性炭起作用,该过程中发生——变化。氯化时,通常通人一定量氯气,它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实验室配制AgNO3溶液时不宜使用自来水,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剂,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电解水时,加入少量NaOH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gNaOH溶解在99.9g水里,接通直流电源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放出的气体是,当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变为0.2%时,有水被分解。(3)在河旁有甲、乙、丙、丁四座工厂(位置如图2所示),每个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只含有Na2C03、FeCl3、NaOH、HCl中的一种。某环保小组对河水监测时发现:甲处河水呈无色;丁图2工厂位置示意图乙处河水呈红褐色;丙处河水由浑变清;丁处产生气泡,河水澄清。请回答:①甲工厂排出的废液是一种碱性物质,检验该物质呈碱性可选用的试剂是。②乙处河水呈红褐色的化学方程式是。③丁处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4)保护水资源,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本题以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和工业污水的净化为背景,情境真实,图文并茂,阅读量、信息量大。但本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初中生应掌握的与水相关的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酸碱盐、电解、溶液的计算等初中化学主干知识,在体现试题基础性原则之下,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审题时首先要看清题意、明确要求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中文字和图中所提示的有用信息,如(3)问中“工厂的相对位置、每个工厂可能排放的污水成分、污水分析时的实验现象”等;最后,要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要回答的问题,如第(1)问中“氯化”的含义、第(2)问中“电解水的原理”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重组,使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准确地写出答案。2.不论试题如何开放、如何体现探究功能,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仍然是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问题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模式。如综合型实验题。近年来的中考化学综合型实验题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从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和评价的四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出发,结合相关的课本实验知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江苏省苏州市2004年的一道中考实验题为例(题见苏州市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本题以“验证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为实验目的,考查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的能力。要求明确,但文字信息量较少。对于这类较为开放的试题,最难的是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其实,实验设计和探究都是有序的,对实验目的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解实验题的关键。实验原理的确定、药品和仪器的选用、实验步骤的设计以及评价、实验的反思都是基于对实验目的的准确把握。研究问题和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的前提是合理提出假设或猜想,这种假设和猜想不是思辨性推测,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以已有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更要能在科学的观察中用实验来实证。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合理猜想、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实证、分析讨论、比较评价、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建立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从化学本身出发,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其他化学知识,靠船下篙而不离题千里,解决问题应从实际出发,而不应漫无边际。3.不论试题阅读量、信息量有多大,分析问题的落脚点仍然是读题和审题。问题是如何加强对学生读题、审题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以江苏省无锡市2006年的一道开放性试题为例。试题:今年6月1日,江苏省环保厅公布了2005年全省环境质量公报。公报显示,无锡市空气质量较差,为中污染级,其中二氧化硫未能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他们在课外活动时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有关问题。[查阅资料]常温下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设计实验](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他认为,若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2)小涛同学认为小雨同学的实验方案不严密。小涛同学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干燥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图3进行实验,在(I)、(II)、(11I)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两种现象。小涛同学认为,若(填序号)中的紫色小花变色。则证明假设成立。[交流与反思]小明同学对小涛同学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了酸”,其理由是。三位同学讨论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简述实验步骤和现象)。[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得出: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本题以2005年江苏省环保厅公布的江苏省环境公报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为研究课题,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题约520字,并有3幅图,文字阅读量大、信息量多,如果学生读题不慎、审题不清,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在平时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试题本身的意图,训练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往题目上靠,不要偏离命题的意图。从中考阅卷的情况看,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失分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学生审题时要“找出关键词语,划出已知数据”,“复杂关系简单化,文字条件图示化,抽象条件具体化,隐含条件显性化”;要敏锐地觉察题示的信号,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抓住问题的实质,理清方法和思路,准确求解;要排除定势思维的干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题的前提是读题,在读题中要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效信息、防止干扰信息,找出题干中的“已知、可知、未知”,还要联想“需知”。当然,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也是考试时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笔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要求用规范的文字将应试的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针对化学用语多、中考化学重视对化学用语考查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和复习中,应在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书面表达的训练,把想法变成话语,把话语变成文字,反复推敲,提高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本文标题: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考化学试题的审题与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