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他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一、传统教学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教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得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监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都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成为规律性的认识。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二)教师教学行为变化1、尊重、赞赏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海、专长;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帮助、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优秀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教的本质是引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三、致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地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学习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治理,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人士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主要目的。即是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拆阅,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得理解和表达,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一、模式解读:按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去构建,以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组织的主干线,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课改“双核”,彰显课堂的高效达成。二、模式结构出示目标,以标导航;自主学习,以学显效;展示交流,以展增效;点拨提升,以评促效;知识梳理,以理消化;检测验收,以测达标。三、理论支撑1.课改的理论支撑点: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义,一是学生的学法转变;二是教师教法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关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的总体要求: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2.课改的依据点: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3.课改的行动引领点:九龙坡教委提出“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4.课改的实施保障点:依托全校教师的大智慧,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课改团队,构建支撑课改的新“模式”。5.学习金字塔理念的应用:学生自己学会了并在课堂上再把别人教会,第二天能记住知识的90%,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展示环节应用。四、模式定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求知路径;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是“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是课改的基本原则;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生长,让学生、教师和学校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则是课堂改革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五、操作要点“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分解为“目标导航、自主学习、展示点燃、精讲点拨、知识梳理、检测达标”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呈螺旋上升态势。目标为主线、导航为方向、自学为前提、展示为核心、点拨为提升、梳理为消化、检测为达标,这一过程使知识的感性认知、理性思考、强化巩固、理解提升、消化完成的识记和内化过程。1.目标导航首先是出示目标,要求学习目标表述要体现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基本型指导、形成性目标是发展性指导、表现性目标是个性化指导,三者结合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如:行为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操作性、指向性和预定性,特点是:一是具有具体性、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如背诵课文中某某段落、掌握本节课9个短语与句法、学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二是统一性,相当于普遍性目标,适用于所有的人。体现三维(即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是学会;过程与方法体现的是会学;态度情感价值观体现是乐学),有可操作性,体现“层级性”,围绕目标组织教学,依托目标发生学习过程并解决目标;其次是依标导航,要求新课导入设计学习情境,激活学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明确知识有什么,明确知识怎么学,明确达到什么效果,学生通过导航,依据目标,从完成目标的达成率上获得成就感,“三激三明”成为高效课堂的“方向盘”。2.自学自学与对学。教师分发导学指南,学生依据目标和思维导航,限定时间学生进行自学,学生根据指南上的学法指导,认真研读教材,找答案,查找资料,独立思考问题,此环节要提出两项要求和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两项要求:一是对学生的要求。做好时间管理,关注全体;解决导学案上的基础类问题,要求人人过关的;自己解决不了善用双色笔做好标注,带着问题进行对学,也可以等待知识梳理集中上报“学情”进行群学。二是对教师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个体差异,适时点拨,巡查学情,心中有数,为展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阅读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示范和指导,阅读的活动则应是学生独立进行。这一过程应该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引读(教师的作用是由讲到引,任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出问题,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二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个体学习解决基础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要解决提高的问题,合作学习就是要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对学、群学和小组讨论、同伴互助、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合作即共赢。自学前置。由组长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根据本小组导学指南的完成情况,组织组内交流,小组内各成员的个人疑难问题通过组内对学和群学来解决,也可用“小展示”来解决组内部分组员问题,其组内共性问题组长统计集中上报学情,准备班内“大展示”。3.展示展示是“模式”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根据自学上报的学情和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形式。学生课堂展示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以小组为单位的“群组展示”,以小组精英为单位的“精英展示”,以弱势群体为单位的“激励展示”,以分层原理的“分层展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展示”;展示形式百花齐放,或演、或诵、或背,或交流,或互动,或提问,或板书等不拘一格,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教师关注其他学生的听课状态、思考专注性、主题质疑性、思维逻辑性、学生互动性、知识生成性、规律总结性、脉络梳理性等。此环节要关注两种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关注“四性”:一是要关注“问题性”即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生成点等;二是要关注“层次性”即关注全员参与度,既有“精英展示”,也要有“个体展示”、“弱势群体展示”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展示的机会;三是要关注“互动性”即合作解决、共同表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疑对抗等的互动交流与生成;四是关注“创生性”即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总结、规律呈现、学习心得、感悟提升等。对教师的要求关注“四环”:一是关注“学情调查环节”,教师巡查指导和学习组长“暗中”交流,把小展示中暴露出的问题灵活调整展示时间和人员,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和人员;二是关注“适时点拨环节”,对学生在展示中探究不够深的,偏离主题的,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精讲、引导、启发等,切忌一言堂,大讲特讲,只要
本文标题: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