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1浅谈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一,森林资源监测定义森林资源(forestresources)以乔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总称。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资源监测(monitoringofforestresources)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分析、观测和评价等工作。它是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服务[1-3]。中国于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该体系是以已建立的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由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地方森林资源监测和资源信息通信与管理系统组成。二,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原因我国林业建设三十多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林业职工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几十年来积累的重大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又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长,经济逐渐好转,木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消耗森林资源的数量已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据调查1985年消耗森林资源4亿m3,其中声材生产性消耗是2.5亿m3“,超过国务院批准的年采伐限额的一倍,每年森林资源赤字1亿m3“左右,目前森林蓄积量仍处于下降的趋势。虽然有一个宏观粗略的数字,但是对于制订非正常消耗森林资源渠道的控制措施,还感到数据不足,这对于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是十分不利的。对于各省(区、市)以及基层林业生产单位每年消耗森林资源数量和渠道更是不清楚,很难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正确的政策,控制森林资源消耗,这就是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首要原因之一。我国森林资源按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是少林国家,森林覆盖率只有12%,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都在危害着森林资源,为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必须及时地掌握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制定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措施,这就是建立森林资源监侧体系的第二个原因。根据1987年召开的林业厅局长会议的要求,林业建设应改变以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科学经营为主的轨道,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是挽救森林资源主要措施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造林、育林、采伐、加工利用等都是很粗放的,制定林业发展战略不切合实际,管理较乱,生产比较盲目,成效不高。例如,解放后近30年里,全国造林面积达14亿亩,而成活只有4亿余亩,成活率只有30%左右,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其主要原因,就是粗放经营,有的林业生产单位没有调查设计文件,有的有设计文件但不按设计文件施工,这就是盲目生产。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就是要查清森林资源,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作为制定实施年度计划的依据,按森林经营方案施工是扭转粗放经营为集约、、科学经营的标志之一。为贯彻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20号文《加强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管理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的指示》中关于“实行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森林资源消长应作为考核县级领导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的精神,林业部1987年颁发的295号文中规定:“县级领导目标责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造林绿化、执行采伐限额、护林防火,制止乱砍滥伐。”2这就要求地方各级领导在任期末要查清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以此为依据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决定奖惩和升降,而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能够监测森林资源消长,为考核地芳各级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政绩提供依据[4]。三,我国森林资源监测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起,在应用数理统计等新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建立国家级的森林资源清查体系,面积覆盖全国,按系统抽样的原则在地面设置固定样地,每5年对这些样地进行一次调查。80年代以后,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进一步健全,包括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一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5]。其中,一类调查以省为总体,采用地面样地和遥感样地相结合的抽样调查方法,每5年全国覆盖一次;二类调查按省进行,以林业局(场)为总体,以遥感图像划分小班结合抽样进行蓄积量调查,每10年一次,用于林业局(场)的经营规划设计;三类调查用于林业工程设计,根据具体需求进行[6]。这套体系一直沿用到现在,是目前最常用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为我国及各地区建立有效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定期查清全国及各省(市、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等状况,了解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分析经营管理成效,以及预测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等发挥了积极作用[7-8]。5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已经历了摸索起步、借鉴开拓、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目前进人了创新提高的新阶段。1.摸索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支援全国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建设,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应运而生。从1950年开始,在东北和其他区域相继组建森林调查队伍,借鉴前苏联的森林调查技术和规程,进行大面积森林资源航空测量和地面实测,并在较短时间内查清了我国主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情况,为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1955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调查技术规程《森林经理规程试行方案》,并于1959年颁布了《森林综合调查与总体设计纲要》,形成了以航空拍照为手段,目测调查为基础的森林调查技术体系。2.借鉴开拓阶段20世纪60一70年代,我国加强了对国外先进的调查方法的学习、消化和吸收,并积极开展调查技术、方法的广泛试验研究工作,特别是引进了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技术,在全国相继试验和应用了分层抽样、两阶及多阶抽样、回归估测、双重回归抽样等多种抽样方法,形成了以抽样实测为主的调查技术体系。同时,制定了《全国林业调查规划主要技术规定》,组织完成了第二轮森林资源航空测量和地面实测,查清了全国森林资源基本情况,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3.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逐步建立健全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等调查制度和以国家、地方监测体系为主体的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设立了东北、华东、西北、中南四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省级监测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构。颁布了《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以及作业调查设计规程等一系列技术规定规程。1989年后,开展了年度营造林综合核查以及征(占)用林地、采伐限额和“三总量”执行情况检查。逐步引进和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林业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4.创新提高阶段进人新世纪,为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要求,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进人了不3断调整目标,扩充内容,优化方法,全面应用高新技术,逐步提升监测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创新提高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了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全覆盖调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增加了反映森林健康、森林质量、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内容,为林业建设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二是完成了全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项目,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并在广东、内蒙古和福建等省(区)开展了生态状况监测技术方法试点。三是积极推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加大了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应用力度,基础建设工作得到了加强。2005年以来,全国有近40%的县开展了二类调查。四是有效整合核查资源,丰富核查指标,完善评价方法,核查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五是关于森林碳汇、生物量等各项监测的试验、应用工作在全面展开。实现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目标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四,森林资源监测发展现状级存在的问题1.发展现状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根据全国林业调查会议精神,国有林区逐步开展了森林经理调查,各省也陆续开展了森林资源调查。在60年代,我国在森林资源清查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试点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技术。1973年,全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森林资源清查全面展开,即“四五”清查。本次清查以县为单位进行,侧重于查清全国森林资源现状。经过四年多时间,至1976年各省先后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1977年,农林部决定建立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自此以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以连清复查为基础开展。1989年,全国设立了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四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构。从1999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开始,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到2003年为止,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监测范围已经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国土范围,整个监测体系也日趋完善。从2004年开始,新一轮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次清查除进一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外,将对清查内容作适当扩充,把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反映生态状况的内容纳入到监测范畴之内,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正朝着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方向健康发展[9-11]。2.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不仅提供资源数据,同时可以确保调查精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但是这条技术路线也有缺点,一是调查周期比较长,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的要求;二是抽样调查总体虽然有精度保证,但是不能落实到地块;三是因为一类和二类调查采用不同总体,虽然国家的森林资源总计与地方森林资源总计都在要求精度范围内,但是数据不同,造成许多麻烦。1)信息时效性差。全国森林资源一类清查采用每年调查全国1/5的省份、5年完成1次全国清查任务的方式。由于各省进行清查的时间不一致,全国的资源汇总成果无法统一时间基准点,由此形成全国和省级监测结果5年一套数据,市、县级调查结果10年一套数据的现状。2)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成果数据不衔接。虽然一类调查和二类调查的对象相同,但因采用的调查方法、时间尺度和基点不同,导致调查数据在时空格局和精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调查成果不能融合,客观上存在着不一致的2套数据,导致国家和地方的决策与实施断层、规划与计划不符、管理与经营脱节,直接影响国家政策措施的落实。3)2套监测体系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一类调查监测体系与二类调查监测体系各自独立运行,形成两张皮,未能形成合力。4一类调查只能服务于国家层面,二类调查仅服务于地方层面;一类调查监测成果能反应动态变化情况,但不能落到山头地块;二类调查监测能落到山头地块,但不能反映动态变化。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国家只关心一类调查、地方只关心二类调查,国家一类调查地方不配合、地方二类调查国家不投入的尴尬局面。资源监测工作非常被动和困难,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投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差。同时,监测成果的时效性和精度受到众多质疑。国家公布的有关地方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地方不认可;地方公布的调查数据,国家不认可。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用于全国森林碳汇监测的森林生物量计量模型,难以及时反映森林碳汇能力,服务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弱。同时,现有监测体系在森林健康状况和主要生态环境因子方面的监测指标不全面,不能满足林业部门和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或者参与全球评价的需要[12-14]。五,学习美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特点与优势美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森林面积占世界森林面积的6.2%。美国采用以各州的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统计全国总量的方法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它的森林资源清查和分析项目(ForestInven-toryandAnalysis,简称FIA)是美国林务局执行的定期对全美的森林及林下资源进行清查统计,并对清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一个全国性工程。该工程从1928年开始,已经执行了80多年。1.FIA特点FIA通过科
本文标题:浅谈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