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曹林新闻课|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弥漫的失败情绪
曹林新闻课|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弥漫的失败情绪曹林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内容提要无差错不报纸,媒体文字差错从不稀奇,报刊也有一定的容错率,可最近媒体所表现出的连环奇葩差错,超出了正常的容错空间,也绝不是个案上的荒唐,它见证着媒体人在广告发行受冲击的危机之下的漫不经心、心不在焉,见证着新旧权力转移的媒体大变局下部分媒体人缺乏新闻定力后的自弃心态,见证着传统媒体在人员流动下的失序、焦虑、失落和失败者情绪。(封面照片是本报前检校组长梅小璈老师,小璈老师是本报公认的检校堵错大师,他的敬业精神赢得了本报每个报社编辑记者的尊重,在业内享有盛誉。小璈老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之子,曾与人合著过两个法学方面的文集。)媒体的文字差错,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错得这么离谱、奇葩,错得这么低级和不可思议,错得这么丢人和让人心惊肉跳。而且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和魔咒:越重要的越错,越批评越错,越错越离谱――而且错误还像病毒一样在媒体间传染,一错再错,一错就是一窝,不断刷新报刊史的差错底线。过去从段子中才能看到差错,被以更荒唐的方式搬到了媒体版面和报道中。有些五笔和拼音输入错误可以理解,将奥巴马弄成“奥马巴”可以原谅,可将“市长致辞”写成“市长辞职”,将一个政府部门写成“贪污受贿部”,就无法理解了。无法想像,编辑记者和值班老总们得粗心到什么程度、整个采编流程得操蛋到何种程度,才会犯如此闭着眼睛都难犯的错误。无差错不报纸,媒体文字差错从不稀奇,报刊也有一定的容错率,可最近媒体所表现出的连环奇葩差错,超出了正常的容错空间,也绝不是个案上的荒唐,它见证着媒体人在广告发行受冲击的危机之下的漫不经心、心不在焉,见证着新旧权力转移的媒体大变局下部分媒体人缺乏新闻定力后的自弃心态,见证着传统媒体在人员流动下的失序、焦虑、失落和失败者情绪。一媒体人才的断层危机出现这些低级差错不是偶然的,首先暴露出当下媒体出现的人才断层危机,尤其是传统的、负责任检校编辑的缺失,使媒体失去一批严格的文字把关人,失去一道严格的把关程序。听老一辈报人讲过很多传统编辑是多么负责任的佳话,校出了多少埋着的“地雷”,怎么把版面改成“大花脸”,为了一个字的准确查多少次字典。可如今的媒体,还有这样负责任的校对和编辑吗?还重视这样的人才吗?还有这样的编辑佳话吗?敬畏文字、敬字如金的那批老校对老编辑一个个都退休了,网络粗糙文字和浮躁氛围中熏出来的年轻一代,能替媒体把好文字关吗?我所知道的是,一些年轻记者根本不好好写稿,文不通字不顺就传给编辑――反正后面有编辑。编辑呢,才不会替记者费心改稿,一堆错别字的烂稿直接就送去排版了――反正后面有检查校对和老总审稿。检查校对呢,我收入这么低、岗位这么低,怎么指望我能拿校对的钱操老总的心吗,差不多改改就行了。老总呢,我是老总,又不是校对,大方向上把把关就行了,前面都看了,我就不细看了,你们要仔细看噢。一个个奇葩的错误,就是经过这种漫不经心的把关程序放出来的。不是一两人的荒唐,而是一个采编把关程序的荒唐。有人把近来那些奇葩的文字差错跟体制弊病联系起来,这种过度阐释纯粹是胡扯,问题很简单,就是马马虎虎漫不经心。编校人才的断层从大学的新闻教育就开始了,新闻业弥漫的浮躁从新闻教育的根子上就已埋下。据说很多大学的新闻系根本就不重视新闻编辑课,编辑课根本不教学生如何检校堵差错,迷恋新媒体的花里胡哨,迷恋兜售那些新潮的理论和概念,而没有通过新闻教育让学生打好传统的基本功。过去很多人不理解中国新闻奖评选时为何那么重视文字,苛刻到对文字差错一票否决。现在想来,一片浮躁之中,这种文字洁癖上的坚守是多么的可贵。二媒体弥漫的失败者情绪前段时间给新华社新锐文字记者编辑评选当评委,看到一个编辑介绍说,他所编的1700多个版面,没有出现过一个差错――我真的受到了震撼,毫不犹豫地把我的票投给了他。媒体业弥漫着浮躁的氛围中,这种严谨太可贵了,太需要这种神话和佳话了。我所知道的是,一些记者编辑之所以那么不把文字当回事,很大一个原因是有一种“反正写了也没人看”的失败者心态。广告和发行在萎缩,年轻人不看报纸了,这让媒体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越来越缺乏成就感,没有尊严感和荣誉感,没有了“一纸风行”的自信。既然没有人看,干嘛要费心去写去编,差不多就行了。既然没人看,谁会在意那些差错呢?读者对报纸的抛弃,可能已经到了对标题上的大错字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地步。真的是这样吗?不是报纸先抛弃了读者,而首先是报纸的自弃。报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自觉,你写对了,可能没人注意――可一旦你写错了,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真的是这样吗?面对冲击,如果不是想奋力把报纸做得更好,不是想用优质的内容去争取流失的读者,不是用权威文字去证明自身的不可替代,而是破罐子破摔,那媒体――尤其是报纸,真会一溃千里,真会被读者完全抛弃。三迷恋速度下失去自我另一大原因是在对快速的迷恋下失去按规范和规律去生产新闻的“新闻定力”,既没有跟上新媒体的快,又失去了自己“慢”的品质,奇葩差错便成为这种价值迷失中看得见的硬伤。快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对于做新闻来说,快不是第一位,第一位的是准确。为了快,而不顾是否准确,很多时候“独家新闻”没抢到,抢到的是“独家耻辱”。传统媒体当下很大的问题上,一味去追新媒体的节奏,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感。没有耐心慢下来去打磨文字,去让事实更接受真相,去让自己的判断更权威,跟新媒体比“快”,而丢掉自己的“慢”,这不是找死吗?实际上,传统媒体的优势就是慢,慢下来做有附加值的深度调查和独到评论。媒体融合,本应该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加上新媒体的优势,可如今一些传统媒体融合却是放弃自我而想把自己办成新媒体,新东西没学到,却丢了传统价值,新毛病染上了一堆。一些媒体人以自媒体心态办着公共媒体,自媒体有很多优势,但一大问题是活跃有余而缺乏权威和准确,求快求新求刺激而不求准――这些错别字出现在自媒体,一点儿也不奇怪,因为缺乏严格把关程序,也没人太当回事,可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就会让舆论哗然。四失败感之下的随时走人心态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用在当下媒体身上可改为,无自信者无恒心。如果热爱这份工作,并有在这个岗位上退休的心态,自然会珍惜。可如今缺乏这种恒心,心态浮躁飘移,看到那么多同事走了,那么多名人离开媒体业,自己也准备随时离开。“随时走人心态”之下,可想而知会写出什么稿子,编出什么样的版面,犯什么样的低级心态。从那些奇葩错误来看,就是心根本不在工作上,走点儿心用点儿脑子都不至于有那样的错误。想着随时会离开,想着去创业,想着跳槽,媒体的人心散了,里面的人失去了责任心,表现在版面和报道中就是那些丢人的错。反正丢的不是自己的人,大不了走人。媒体业的人才断层和失败者心态下,谁知道还会犯多少更奇葩的错误?很多媒体人热衷于追逐独家报道,对这种文字差错一点也不在乎――可读者却很在乎!没有了新闻定力,没有了对最基本传统价值的坚守,媒体人自己都不敬畏白纸黑字,生产的报道能有多少公信力和权威性?
本文标题:曹林新闻课|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弥漫的失败情绪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