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谈琵琶武曲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
浅谈琵琶武曲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以《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水平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众多的民族艺术瑰宝。其中,琵琶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的佼佼者,而琵琶武曲欣赏价值也被众多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所肯定。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是琵琶作品中的典型代表。其两者都是根据楚汉之争这一著名的历史题材所编著。《十面埋伏》才用了我国传统戏曲模式与手法,其章回小说的写法充分的展现出了在古代战场中激烈壮观的场面;而《霸王卸甲》也是采用写实的手法对故事加以叙述。本文从琵琶乐曲的特点与风格入手,详细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版本,并且对两者的技法、特点、表现手法进行分析,进而对这两件瑰宝的艺术价值加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关键词】琵琶武曲;战争场面;分析与研究【引言】我国民族艺术的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体现。琵琶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艺术价值十分巨大的文化瑰宝。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琵琶一样具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琵琶的音色与已经都充分透露着戏剧的情节性发作与作品内在的动向。不管是在对喜剧情节内容的描述中,还是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上都表现的十分细致入微,淋漓尽致。这是其他民族乐器不能比较的。所以在琵琶所演奏的乐曲中出现各种风格迥异的叙事性乐曲作品也是十分必然的。1.琵琶乐曲与琵琶武曲1.1琵琶乐曲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多变,并且具有十分独特的表现力,在我国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早在唐代时期已经广泛流行,并且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弹”。琵琶,原意是在弹拨乐器上两种不同的弹奏手法。在唐代以前,琵琶的含义就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而琵琶发展到现代出现了多种乐曲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琵琶以形制划分类别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顾名思义,直项琵琶就的是直柄,共鸣箱是圆形的,又被称之为“秦汉子”,而曲项琵琶是在东晋时由波斯、甘肃一带所传入的,其共鸣箱与直项琵琶不同为梨形[1]。唐代时期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时期,而现代琵琶就是直项琵琶与曲项琵琶的结合体。1.2琵琶乐曲与琵琶武曲琵琶作为表现力丰富、演奏形式十分灵活的乐器,根据速度的快慢特点可以分为慢板乐曲以及快板乐曲;根据作品结构特点来分可以分为琵琶小曲与琵琶套曲;以演奏手法与乐器风格来分其可以分为武曲、文曲两种类别;与美学中的阳刚与阴柔之分有类似之处[2]。琵琶文曲的特点是其具有一定的写意、抒情性,往往以优美简朴的动人旋律将作品中灵魂与意境充分表现,展示了琵琶作品中最深处的内心倾诉,并且意境十分深远。或其以优美清新的旋律与曲调表达了令人十分向往的已经。其演奏技巧十分的细腻,存在许多细节化处理的部分。在演奏过程中,推、拉、吟、泛音等都是文曲十分常用的演奏技法。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品有:《月儿高》、《塞上曲》、《飞花点翠》等[3]。琵琶武曲其形态特征与文曲迥然不同,其对右手的其主要特性就是在于写实、叙事、在演奏技巧与力量较为注重,在乐曲中有一定的情节展现。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一样,具有戏剧的分幕分场,连续叙述等特点。其乐曲结构也十分庞大,在演奏技巧中有扫弦、煞音等,其声势十分壮大,气魄十足。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2.《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不同版本比较《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在我国传统的琵琶乐曲中是十分著名的两首琵琶武曲。这两首武曲描述的都是同一历史题材。在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互相斗争数年之后,在垓下进行生死决战的情境。在众多的演奏版本中,对乐曲的演奏表现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曲体结构均为综合型的体式,其都是以变奏原则为主,局部综合运用了对比原则。变奏原则在全曲部分得到了贯穿,从第二段到第八段都是采用的变奏原则。在第九段之后就使用了主题的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4]。2.1相同之处《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流传到今天有“浦东派”、“汪派”、“平湖派”三个主流派别的版本。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的特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曲的表现内容与基本演奏风格与旋律都相同,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差异;2)全曲所表现的的故事情节与节奏顺序基本一致;3)不同流派所使用的调式以及调性均为一致;4)定弦法一致。2.2不同之处(1)结构方面“浦东派”版本全曲共分为十一段,“汪派”版本全曲共十六段,“平湖派”版本全曲共十五段。三个版本在全曲的分段上面存在差异性。其出现在分段上第一个不同点就是在第五段上,“浦东派”将第三段称为[排阵],而“汪派”与“平湖派”将第五段称为[点将]。虽然不同版本在名称上不用,但是在第五段的处理技巧上一般都是继承了基本流派的基础旋律,仅仅只是在处理节奏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汪派”与其他两个派别的版本不同,其结构分段上多了[三点将]这一段。但是在整体的旋律处理上仍然与[整队]的段落旋律相似,相对于[整队]与[二点将]两段仅仅也只是在技法与节奏上作出了不同的处理。[三点将]这一段落所使用的技巧是扫、半轮、挑的技法,节奏型以八分音符为主,后配十六分音符。另外,“汪派”、“浦东派”“平湖派”在[楚歌][鼓角甲声]段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技法方面“浦东派”在全曲的第一个音就与其他两派存在差异。“汪派”与“平湖派”都是以满轮开始,而浦东派则是以轰的技法来体现本派的与众不同之处。浦东派在第一段段“凤点头”的处理方式与其他两派不同。第五段与第六段的“撇扫”、“大遮分”都与其他两派不同,第九段中“吟”、“挽”的技法处理来表现项羽与虞姬的悲痛感受,而其他两派没有使用特殊技法来对主角的心情进行表达,显得略过单薄。“汪派”对于楚军战后的情境描述更为细致,将其分为了[楚歌]与[别姬]两段,将[楚歌]、[别姬]中的悲痛充分体现。这两段的情调十分凄婉动人,与之前激烈的战争缠绵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汪派将《霸王卸甲》作为琵琶初学者的初学曲目,因为这首曲目中包含了许多琵琶弹奏中最为基本的激发。每段都有一种技法,并且这些技法的依次使用与稳定的速度十分适合初学者进行演练。“平湖派”的最大特点就是“马蹄轮”以及衍生的技法进行演练。[四面楚歌]、[卸甲败阵]段落中,左右的弹奏方式较为简单,推拉音的运用较少。主要演奏技巧就是三角马蹄轮。(3)旋律方面在全曲的第一段,汪派是以“la”音开始,而浦东派与平湖派都是以“so”音开始。旋律走向三个流派均为明显差异。在[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段落中“平湖派”和“汪派”在[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这几段上旋律音基本相同。而“浦东派”的[鼓角甲声]一段的旋律音也同以上两派的这几段是基本相同的,而且在[鼓角甲声]中同样表现了“出围”、“追兵”、“逐骑”等内容,只是没有用明显的标题将其加以区分。3.《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特点与技法比较《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这两首武曲都是对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情境的表述。《十面埋伏》较为侧重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描述了汉军摆下十面埋伏的阵法,将楚军一网打尽的历史事实,在乐曲中对战争情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汉军雄伟的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霸王卸甲》的侧重点则在于描绘楚霸王项羽在这场决定胜负战争中那悲壮自刎的场面以及在与虞姬分别时的凄美场面。两者内容题材方面是相同的,并且包含了所有琵琶武曲所使用的基础演奏技法,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炫丽瑰宝。从音乐风格上来说,《十面埋伏》激烈雄伟,《霸王卸甲》凄美悲壮。虽然两首乐曲在相同的形式背景下描述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在调性、结构与谱面的处理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差异[5]。首先,对两首乐曲的调性进行对比。两首乐曲都是使用了传统D大调,但是在《霸王卸甲》中的第三弦调却降低了小三度。虽然在调性方面有着细微的差别,但是在听觉上却带来了一种不同情景的感觉,《霸王卸甲》中悲怆凄凉的感觉显得十分自然,在调性的处理方面就与《十面埋伏》描写汉军打赢战争的喜悦心情存在着差异。另外,由于这两首乐曲都是描绘同一个情境故事,所以两首乐曲在情节性的标题方面会较为类似[6]。《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的段落标题比较详情见表1.表1《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十面埋伏》主要是对垓下宏大的战争场面进行描绘,激烈的战争、士兵英勇的士气综合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部分,作为进攻者胜利者的汉军士气勇猛的形象,将这一激烈壮观的战争场面的情感进行了进一步升华。而《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相同,虽然也对磅礴的战争场面进行了刻画,但是对战争场面的叙述并不是其乐曲的重点,《霸王卸甲》主要是侧重在霸王项羽的角度,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是作为失败者收场。而《霸王卸甲》乐曲的开头部分就是使用了暗淡的调性,暗示着这一结果的产生[7]。《霸王卸甲》整首乐曲都对项羽战争失败的悲壮以及楚军落败还乡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尤其是霸王项羽与虞姬的生离死别的场景是《霸王卸甲》表现的意境重点。所以在《霸王卸甲》的创作过程中,更多的将重点放在了乐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楚歌以及别姬中。这种创作结构的转换将乐曲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刻画,将项羽与虞姬塑造成两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在战争失败后又不得不分离的人物。其次,《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都是在不同的创作角度进行乐谱创作的。在《十面埋伏》中,第一部分叫做[列营],在创造乐谱时对这一名称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对战争场面中独有的战鼓声与号角声进行细致的庙会,并且叫战鼓声与号角声实现了典型化的音调处理,将激烈紧张的战争氛围进一步升华[8]。描绘战鼓声的节奏由慢至快,号角声在高音区实现,琵琶的旋律骨干音四度跳进充分展示了古代号角声音的特点。其音调十分高亢明亮,战斗性极强。这一系列创作手法的使用在乐曲的一开始就能够让听者想象出一副战鼓密点,号角嘹亮,刀光剑的场面。而《霸王卸甲》中第一部分叫做[营鼓]。对[营鼓]的描述就是十分低沉并且带着悲怆的钢琴,琵琶的低音区将这缓慢、朦胧的鼓声以及朦胧的号角声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也是项羽在垓下之战会失败的悲剧性预见。两首乐曲在开始部分对战鼓声、号角声的刻画就截然不同,也表现了两首乐曲的侧重点与不同立场。4.《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表现手法将乐器演奏的神形兼备是演奏者技巧与感情的充分体现。一个成功的演奏者要将作品的风格与神韵充分体现出来,而不仅仅只是将乐谱中的技巧完成。要充分体现作品中的意境与思想就应该用心来弹奏音乐作品,在充分理解作品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自身的感受与体会,用真情实感将音乐的灵魂表达出来。这样演奏的作品才会有灵魂与意境。在演奏琵琶时一般都是使用右手进行,所以在演奏琵琶时尤其注意“点”与“线”的结合。在进行乐曲作品演奏时也不能够单单只注重“点”的弹奏,而忽略了整体旋律的总体性,也不能够只追求整体的旋律要求而忽视了“点”的作用。只有针对不同乐曲的特点进而对演奏的方式进行寻找才能够充分体现音乐的旋律与动感。由此可见,在琵琶的演奏过程中根据乐曲的具体特点将“点”与“线”进行有机的完美结合,使得演奏出来的音乐不单单具有优美的旋律,还能够展现琵琶独特的演奏魅力。在《十面埋伏》中[列营]仅仅是全曲的一个引绪,在乐曲开始演奏时,使用“轮佛”的手法开始创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铿锵有力的战鼓声与号角声营造出扣人心弦的节奏,激昂高调的长音营造出嘹亮深远的号角声,将战争场面中独有的号角声充分展示。在“鸡鸣山小战”部分中,琵琶独特的“刹弦”技巧将楚汉双方在鸡鸣山的小规模碰撞情境描绘的十分生动。“刹弦”技巧所发出的的声音并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金属质感声音的效果,这种效果就好像在战场中刀剑相撞的声音,而逐渐加快的速度与旋律将战争的气氛营造的更加紧张。“九里山大战”中奖楚汉双方进行生死一战,刀剑声、马蹄声、号角声、厮杀声此起彼伏,在听者的耳边萦绕,十分的震撼[9]。尤其是在全曲的高潮部分,“呐喊”的作用更是将琵琶
本文标题:浅谈琵琶武曲中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