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人不是太了解,现在我们就来科普一下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存在着下列不同看法: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观点在1990年代后逐渐被边缘化。认为市场经济分为“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大类,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观点在中国社会相当有影响。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相结合一种经济。这种观点具有相当权威性,是中国政府和教科书常用的解释。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这种观点是1990年代后期最为流行的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讲效率、追求公平的经济。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将不断完善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其价值目标和内在机制构成的。关于其价值目标,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主要讨论其内在机制。由于受新的价值标准的约束,近30年来我们对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当然,由于这个结构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探索性特征,所以,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从发展的观点看,未来主要会在三个方面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所有制结构将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中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以,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实行这样的经济制度,完全是由自己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中国在1949年革命胜利后,曾经参照苏联模式而实行过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果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甚至停顿。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必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这是近30年来中国人民在改革实践中所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很长时间要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按照这样的思路,中国未来的改革也只能是在坚持上述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改革。这就是要继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但要对公有制的具体形式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说,公有制仍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和基础,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了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这种公有制是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格局中存在的。要使它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不断进行改革。第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同时加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2005年中国发布的发展规划表明,今后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领域,而进入服务领域。例如政府不再直接作为投资主体而从事经济建设,也不再对煤炭等资源进行统一定价,而是通过制定适当政策引导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进而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同时,还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转变政府职能,重要的一点是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改革,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第三,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形成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当然,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上述几个方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是中国人实现百年梦想——实现现代化的世纪。按照我们的目标,本世纪中国发展有三个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经济增长要翻一番;到2020年,经济再翻一番;到2050年以后,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突显期。未来5到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出现5大趋势,这同时也就是面临的5大机遇。一是消费结构改变加速。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必将发生快速变动,不断升级。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农村也将从量的增长发展到质的增长。恩格尔系数在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下降,城市从2000年的39.4%降到2005的36.7%;农村从49.1%降到45.5%。人们的住房、汽车、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将继续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进一步发生变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又必将进一步推进消费结构的发展。二者互动,必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3亿人口的需求发展是世界少有的,扩大内需有着广阔的空间。我国农民仍然有7亿多,如果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将大大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也将开辟广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3%,2000年以来,城市化在不断加速,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多。所以未来中国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的。三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科技发明到科技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无线、宽带、数字化、纳米等新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生物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形成与信息技术并驾齐驱的新的生物产业群。纳米技术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和生存方式。这将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将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如农村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股权分配制度的改革等,这些都是我们多年努力而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今后将要着力加以解决,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五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进一步提供机遇。国际经济的格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全球的贸易、投资、金融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随之国际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转移都在加快。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的跨国转移明显加快。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所以,这一时期将是我国的黄金发展期。但是,我们发展快,同时就意味着我国要把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问题压缩到几十年中来解决,时间压缩必然使矛盾集中。所以未来5-15年也是我国的矛盾突显期,我们将面对至少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资源环境问题严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也将进入一个高发期,今后5---15年,可能进入高峰状态。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从1978年在2000年经济翻了两番,到2020年再翻两番,增长4倍。很简单,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变,就意味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要增长4倍。就国际情况看,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发展阶段,资源竞争会更加剧烈。上个世纪进入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有15%,今后几十年到上百年间还有85%的发展中国家要进入工业化阶段。这就会在全球形成新一轮的资源需求高峰。石油等重要资源会价格上涨。中国正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所以化解资源环境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尖锐矛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现在矛盾已经很突出。比如这几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生产量很大,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我们人均拥有的资源总量只占世界平均数的79%。所以,怎样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中国今后若干年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二是社会矛盾突出。今后几年是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时期。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将使就业问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中国每年新出生人口1600多万。同时,还有一个新问题,即老龄化提前到来,叫未富先老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会养身,平均寿命达到71.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好事,但也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其他国家一般是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的时候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在1000美元时候已经出现,65岁以上人口超过7%,60岁以上的超过10%。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将使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并且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公,城乡和区域差别短期内难以缩小,这些都容易引起部分居民的心理失衡。改革又进入到新的阶段,触及到许多深层次矛盾。这些都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三是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参与全球化,也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一个新问题,即可能会形成国内竞争国际化,以及国际竞争国内化。竞争首先是科技竞争,中国的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对国外的科学技术依存度达50%,特别是核心技术还不能摆脱受制与人的局面。我国目前高新科技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都在60-70%。中国的核心技术基本依靠进口,比如2002年统计,85%的集成电路、9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70%的轿车制造装备等依靠进口。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很少,2004年仅238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13。如果长此以往,我国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四是经济安全存在隐患。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我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加大,同时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加大。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世界经济稍有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我国经济。而我们国内的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规避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我国的能源、资源等依赖世界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这不仅涉及到国际供给的格局,包括价格等问题,而且涉及到政治、外交乃至军事等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影响到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当然,对中国来说,总的形势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已经具备化解各种不利因素而继续前进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市场潜力和政治保证。只要我们发展思路对头,善于勤于谋划,政治措施得力,我们就能够乘势而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今后5到1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概括讲,就是五句话、六个必须。五句话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六个必须,就是必须保持经
本文标题: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7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