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自然观1自然科学哲学论文论文名称:浅谈自然观年级专业:商学院08级电子商务学生姓名:李丹丹学号:I50814026授课教师:赵妙法浅谈自然观2目录Chapter1历代自然观...................................................................................................3第一节古代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3第二节中世纪神学的神创论自然观..........................................................4第三节近代机械论与辩证唯物论自然观...............................................4Chapter2现代自然观...................................................................................................5第一节普遍联系单系统自然观......................................................................5第二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5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6Chapter3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6第二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7第三节可持续发展..................................................................................................7附录...............................................................................................................................................8浅谈自然观3引言:高中时学文科的我,就对哲学饱含浓郁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学期选择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也是自己的爱好所在。我是这样感受的,哲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体现了一定的哲学道理。生活中的细节是这样,那么推演到科学、社会甚至整个自然界,都会蕴涵着很多深刻的哲学道理。之前的我,对哲学只能说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而且仅仅局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以了解甚微。上了自然科学哲学这门课之后,听老师庖丁解牛,讲解诸家之言,生动而深刻。这让我对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哲学有了一个比较系统认识跟理解。所以,结合老师的讲述跟搜集的资料,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我想浅谈对自然观的认识。自然论又称自然观,或自然哲学,是人类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索活动而形成的对于自然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自然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自然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即自然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各种存在物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结构和秩序。第二,运动变化问题。自然存在物是永恒存在的,还是运动变化的,是循环往复的变化还是有一定方向的演化,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基本的规律。第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包括人类是否有能力获取自然界的知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其来源是否可靠;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问题。Chapter1历代自然观第一节古代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是古代西方世界自然哲学的实际发祥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按其自然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称为前苏格拉底时代,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是艾奥尼亚学派的“实体论”,即以自然界的某个实体来解释自然。两次波斯战争之后,自然哲学探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出现了“智者学派”以及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哲学探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成熟阶段。随着伯罗奔尼撒之战中雅典战败,政治上趋于衰落,古希腊自然哲学也逐渐由极盛而衰,学术中心转移到亚历山大城,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希腊化时期。二、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西周至秦汉可认为是华夏文明的奠定期,也是中国古代自然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进入,以及魏晋时期玄学的泛滥,道家的中兴,自然哲学探讨的主流开始走向了神秘化、形式化。松明理学、心学的兴盛,自然哲学愈来愈远离经验实在,走向形而上,新创建也就不多了。中国古代自然观中,认为自然的本原和属性有:五行、阴阳、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地结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浅谈自然观4第二节中世纪神学的神创论自然观一、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形成中世纪通常指罗马文明在拉丁语西方世界的终结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段历史。公元前6年~公元30年,耶稣创建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被统治者用来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基督教发展起来。教会利用国家政权机器对人的思想文化进行集权统治,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极大的压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直到文艺复兴封建制度的解体。二、神创论自然观的特点中世纪自然观的总体特点是神创论,即一切来自上帝的创造。在基督教传播的早期,一些教徒发现基督教的教义可与希腊哲学相结合,于是教父们致力于这种调和工作。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对自然知识的探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甚至认为世俗学术对人类的信仰有害,必须予以取代。第三节近代机械论与辩证唯物论自然观一、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文艺复兴是指在大约15世纪中期开始,以意大利为中心,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世界,以复兴古希腊文学艺术为口号的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之下,重视经验事实与理性的自由探讨成为该时代的一种风气,也促使一批有胆识的学者敢于挑战传统,终于促成了近代科学革命的诞生。二、机械论自然观的形成极其特点经过这场意义深远的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到17世纪,欧洲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自然界不再是由神的某种目的在主导其运行,而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去感知;另一方面,人类的存在不再盲目地依从自然的摆布,而是可以自为地的存在。人类意识到自身的伟大,一旦掌握了自然的规律,人类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支配和改造自然。在自然观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机械论自然观对促使人们抛弃经院哲学和神学的神秘目的论,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自然观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将自然界极其复杂多样的运动变化简单地还原为机械力学的运动,导致绝对的因果必然性和决定论,从而否定自然存在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和偶然性,否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演化发展。三、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形成文艺复兴之后,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意义深远的社会历史变革。资本主义兴起,取得政权后的资产阶级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鼓励科学技术研究,促使科技快速发展。在次背景下,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自然科学取得的长足发展,新自然观的诞生已经水到渠成。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全面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成就的基础上,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标志了新哲学自然观的正式成立。辩证唯物论自然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的存在方式及其多样,但多浅谈自然观5样性中有内部的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其中既有必然因素的作用,也有偶然因素的影响;物质处于普遍的联系和永恒的演化发展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中能量保持不变;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两者紧密联系,没有离开物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人与自然处于对象性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要受到自然规律和条件的制约。Chapter2现代自然观第一节普遍联系单系统自然观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焕发出新的活力。首先,在世纪之交,物理学领域发生了牛顿力学革命以来最重大的一次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继续建立。以现代物理学革命为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宇航技术、生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逐步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科学领域里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复杂学科的诞生,促使辩证唯物论自然观进一步深化,产生了新的形态,即普遍联系的系统论自然观系统论自然观的主要特征是,它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等级结构的整体,自然系统的各个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发展的。它要求突破过去将自然不断分析解剖、细化的观念,以相互联系、综合的观点来面对自然。由于各个部分的想干作用,使系统出现了新质,只孤立研究各个部分,然后进行累加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对整个系统的认识。第二节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自19世纪初以来,由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对热和功的关系的研究促使物理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支,即以研究具有大量粒子和大量自由度的系统为对象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在热力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19世纪30到40年代发现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之外,在50年代到60年代发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其所带来的哲学自然观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19世纪中期到整个20世纪,科学界和哲学界的讨论与争执仍延绵不断。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系统自发演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途径。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自然系统的演化有退化的方向,也有进化的方向。这在哲学上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一方面,它说明宇宙并不会走向“热寂”,宇宙的演化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并不是单一地朝向退化方向;另一方面,在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的不同演化方向上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以物理学、化学等手段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的进化成为可能。在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中,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每当环境参量接近临浅谈自然观6界值的关节点上,系统演化的方向出现多种可能性的分岔,演化的路径呈树状分布。系统最终选择了某一分支而不是其他,有许多偶然因素的作用。外界微小的扰动、内部偶然的起伏涨落,等等,都可能促使某一分支得以实现。复杂系统的长期演化是多次偶然突变积累的结果,这使得精确地预测一个复杂系统的未来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三节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自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渐行渐远。一方面,人文学者们不断呼吁人的尊严、人的理性、人的自觉意识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将人的权利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人类逐步成了统驭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可是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却只关注客观的物质世界,尽量避开涉及人类的世界和人类的精神领域。实证主义哲学尽力排除以个人直觉和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人类精神文化向知识领域的渗透,这也就贬低了伦理道德哲学等非实证知识体系的价值和意义。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人类对自然的干预、破
本文标题:浅谈自然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7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