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去世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去世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2015年09月04日19:47新浪新闻据央视新闻联播,9月3日下午5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去世,享年101岁。1955年,张震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一)简介——张震是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191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校长等职。1992年10月至1997年9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二)近况——张震系最后一位开国中将,不久前还撰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在不久之前,张震将军还为抗战胜利70周年撰写纪念文章。据环球军事报道,记者9月1日从相关出版单位获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上将撰写的题为《学习和研究论持久战》的文章在近日出版的《中国军事科学》杂志上发表。2015年两会期间,解放军二炮前副政委、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张震上将的前秘书邓天生中将曾回应张震将军现况:“他身体很好!今年已经101岁了,是我们1955授衔时候唯一健在的一位中将,我们希望老人家健康长寿。”最近有看过他吗?邓天生说:“见过,老人现在在医院里,年龄大了,但健康还行。”(三)履历——身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长寿将军1930年,张震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彭德怀的红五军团第二纵队特务大队任宣传员,后任红三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四连政治委员,长征前夕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历任红军宣传员、连政委、营长、团参谋长。曾参加一、二次和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及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参谋长,参加吴起镇、直罗镇、山城堡与东征、西征等战役。1945年抗日战争起,张震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参谋、科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六支队参谋长、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兼淮北军区参谋长,参与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协助彭雪枫率部挫败日伪军一九四二年冬季“扫荡”,并参与指挥山子头战役。后兼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兼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曾兼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一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53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作战部长的张震,奉命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四军代军长、代政委,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夏季反攻作战,经过大小40多次战斗。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7月毕业,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担任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71年1月,任葛州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1972年4月,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1980年1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四)执教——走过长征的开国将军,出任国防大学首位校长到201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将迎来建校88周年。1985年12月24日,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1986年1月15日,首任校长张震从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手中接过国防大学军旗。李德生出任政治委员,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这位曾经迈开双腿走过长征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从此带领国防大学教职学员开始新的长征。国防大学的前身,则可追溯到1927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办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官教导队。随着全球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国际战略格局的不断调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大学担负着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培养高素质新型高级军事人才的使命,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军事理论如何创新?高级指挥员如何培养?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如何进行?以国务院、中央军委139号文件和中央军委6号文件的形式为一个学校制定一个时期的办学方针、目标和任务,享此殊荣的只有国防大学!多年来,共有1万多名团以上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向战场”,全军95%的军职领导干部从这里毕业。我军第一位博士集团军政委高建国、第一位海军博士舰长范进发、第一位走进西沙的博士政委陈俨、第一个硕士女团长张可都是国防大学毕业学员的杰出代表。(五)反腐——必须实行军企分开,军队要“吃皇粮,开正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集中财力发展经济。军队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贯彻要“忍耐”的方针,军费减少,不足部分需自筹解决。于是以盈利挣钱、弥补经费不足为目的的经营性生产逐步发展起来。张震敏锐地看到,这虽然为部队解决了一些困难,但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在1991年底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张震在发言中就曾提出:“要充分认识搞生产经营对军队的危害。”1992年1月,他亲笔给一位军委领导写信,信中特别分析了军队搞生产经营的弊端,再次建议军队应该“吃皇粮,开正门。不然,认真查一下,不知多少人要犯错误”!1993年10月30日,《中央军委关于整顿改革军队生产经营的决定》正式下发。《决定》要求对生产经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军以下作战部队不再从事经营性生产,现有企业由各军区、军兵种集中归口,统一管理。《决定》提出实行军企分开,生产经营单列体系,使部队建设和生产经营按照各自轨道,分别运行。同年11月3日,全军生产经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张震代表军委讲话。他首先分析了军队生产经营的形势,指出得失利弊。讲问题比讲成绩篇幅多了一倍。他针对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军队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一定要做到6个“必须”:必须放在适当位置;必须坚持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这是我军从事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规模适度,范围适当;必须实行军企分开,按各自规律办事;必须严格限制经商。张震提高声音强调说:“从历史教训看,军队经商是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必须遵纪守法,防止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张震强调指出:“经商必然会引起军队的腐败,而腐败的军队都是没有战斗力的!”为做好整顿改革军队生产经营的工作,张震提出4点要求:统一思想,服从大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纪律,令行禁止;稳定队伍,提高素质。党的十五大后,1998年3月,军委决定非作战部队也不搞经营性生产。7月,党中央又明确作出军队、武警部队不得经营的决定。张震坚决拥护这一加强军队建设的重大举措。(六)保障——组建派驻驻港部队,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张震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后,摆在军委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驻军香港。然而,当时在香港问题上与英国当局的斗争还很尖锐。我国政府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同港英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积极周密地做好各种军事准备工作,力保香港届时顺利回归祖国。张震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十分重视做好驻军香港的工作。1993年新年伊始,军委讨论驻香港部队的组建问题,提出了要适当加快组建进度。经江泽民批准,军委发布了《组建驻军香港部队》的命令。3月底,军委又批准成立了驻香港部队筹备小组。1993年4月,张震到广州军区搞调研时,看望了这支部队。张震特别关注对驻港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以使这支部队在长期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特区执行防务而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优良作风。实践证明,这支队伍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考验,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1996年1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宣告:驻香港部队组建完成。1997年5月,张震再次来到驻香港部队检查工作,听取汇报,看望部队。6月30日21时,进驻香港的陆军地面部队从文锦渡、皇岗、沙头角3处口岸同时开进,准时到达指定位置,顺利地完成了防务交接。7月1日6时正,我陆海空主力部队先后开进,胜利完成了进驻香港的任务!7月1日零时,中英两国政府香港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2001年1月,离休后的张震和夫人马龄松获中央批准,去香港、澳门参观,期间分别会见了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董建华和何厚铧先生,并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张震还应邀到驻香港部队看了看。看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的繁荣景象,张震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深情地怀念毛泽东、邓小平,殷切地希望,台湾问题也能够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得到圆满解决,在他有生之年,能够踏上祖国宝岛——台湾。(七)家庭——4个儿子全是将军,三子张海阳上将曾任二炮政委张震有四子。长子张小阳少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次子张连阳少将,曾任总参军代局局长;三子张海阳上将,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四子张宁阳少将,曾任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张海阳,1949年7月出生,现年66岁。2014年底,张海阳卸任二炮政委。据公开资料显示,两人是解放军历史上首对“父子上将”。张宁阳,1950年10月5日出生。2005年7月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退休。2015年7月3日,四子张宁阳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此外,张震将军的女婿寿晓松也是少将。寿晓松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新浪新闻综合报道文章关键词:张震去世
本文标题: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去世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7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