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本节教学目的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本节教学要点及其重点·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节分三个内容来讲: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科学地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而要正确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问题的导出:什么是认识?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不可知论的代表任务休谟和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就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直觉”。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说到,“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分歧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由此,我们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引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这么说: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特点、形式及其对认识的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科学定义。要深刻理解其含义,还需要对以往的实践观点做一番梳理。对于实践,历代的哲学家们曾有过不同的解释。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曾这样或那样地谈到过实践,但都把实践归结为纯粹精神的活动。中国古代的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近代德国费希特认为,实践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非我”(即客观世界)的行动。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理念”而已,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再看旧唯物主义的认识,17世纪英国的旧唯物主义者培根就曾十分重视实践中的技术操作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培根认为,有许多科学原理是蕴藏在工匠的日常操作之中的,这些操作方法是科学知识的可贵源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三种方法,他说:“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认为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实践。毛泽东对此做了精辟的概括,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里我们要进一步阐述的是,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活动能力。要深入了解实践还必须深入地了解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换言之,还首先要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讲起。接下来,我们来看实践的主体。(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⒈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其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表现为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也使客体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完善,以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⒉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并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观事物。认识的客体和客观事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事物,而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到人的认识领域时,那它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因此只有与主体发生一定的认识关系,这时客观事物才具有认识客体的实际意义。⒊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人的肢体、体能及智力的延伸与放大。在认识过程中,中介系统使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起来。或者说,其为认识的产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呢?这些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⒋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也就是改造关系,表现为主体在物质形式上把握和作用了客体。反过来说,客体被主体把握和作用的关系。⑵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这也就是认识关系,表现为主体在观念形式上把握和反映了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主体所把握和反映的关系。⑶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即价值关系,表现为主体在目的和价值意义上指向了客体,以及客体在目的和价值意义上满足了主体的关系。也就是说,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及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和变革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二者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需要阐明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一些具体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生产实践推动科技发展。而社会的实践的需要始终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下面通过一个短片,我们来看社会实践与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短片:社会生产实践推动科技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当然,科学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理论兴趣等也对科学认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心理的因素始终是第二性的。这些因素只有与社会的实践需要相适应时,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因素。4★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从而也使人们的认识能够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就不可能在1608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聚合而成的;如果没有显微镜,胡克就不可能在1665年看到了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施来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同样,如果没有粒子加速器,人类就不可能深入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并发现新的粒子从而建立核物理学。正由于现代相应工具的出现,才让人们能够研究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现“夸克”。短片:欧洲高能粒子加速器(建立在西班牙,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轨道周长有40公里,庞大而先进,科学家们借用和利用这个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手段不仅探索了更细小层次的物质结构,而且已经颇有成就地发现了六种新的“夸克”层次的微观粒子)。因此,实践所创造出的这样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请看屏幕上的两句话。在中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无独有偶,西方也有同样的一句谚语,“如果想知道布丁是什么,那你就吃一吃。”(英国谚语)其实,就是那句名言“布丁之证明在于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句话揭示出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这就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古往今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古代数学的产生满足了丈量土地等生产实践的需要;近代蒸汽机技术及电磁理论的出现尤其是导致出的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化的大生产有了强大的动力保证。让我们来看一看蒸汽机产生的过程。短片:蒸汽机的诞生。(纽考门这个机子出来以后……)。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更将人类社会的实践惊人地推向了新的天地。理论认识转化为生产实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最终物化为人类第一座商业运营的核电站。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直指导作用更为显著。由此可见,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点都离不开实践的,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把实践看成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要深刻理解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及其区别。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原则的区别。5(一)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理解的完全不同⒈两条完全对立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相对应的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
本文标题:浅谈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8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