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有效互动促生成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北港朱娟芬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不是看教师如何教,而更应关注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也就是,一堂好课应该是互动的,是生生、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与情感沟通,只有实现有效的互动才会产生有意义的课堂生成,让课堂教学实现“轻负高质”。一、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正是实现互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互动交流意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1、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要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和谐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情感表现和投入,以自己的敬业爱生的情感去感染全体学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特别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在语言上狠下功夫。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要求简洁准确、富有逻辑性外,还应不时来点幽默风趣。并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给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感觉。第二,课下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活动玩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当这种情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学生由“畏其师”变为“亲其师”进而达到“信其道”,“乐其学”的效应,于是就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2、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前提。只有真正做到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欣赏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尊重、感受幸福、得到快乐,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便不再是童话,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与生成也将更具有效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特别是一些个别问题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关爱。在《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老师请学生在瓶子盖、圆规、系有绳子的铅笔等中选择喜欢的一件工具在白纸上画圆。学生独立画完圆后组织作品的展示和交流。交流时发现有一位学生很难为情地把自己的作品用书本遮盖了起来,于是老师走过去轻轻地问他:“你遇到了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吗?”学生出示一个还没画完且歪歪扭扭的图形说:“我是用系着绳子的铅笔画的。但是铅笔稍微一抖,画出来的图形变了形。”教室里出现了其他学生的哄笑声,这时,我们老师以手势和表情制止了学生的笑声,摸摸他的头说:“尽管你的画圆过程困难重重,但你的勇气却是令人钦佩的。我们应该向这种敢于尝试的精神致敬!”没画成圆的学生脸微微泛红,但得到老师的肯定,他还是欣喜地笑了。我们老师这样做,那么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成了他们的学习朋友,特别对于那些有学习顾虑的学生来说,会更愿意和老师接近,并敢于表现自己,把思路,方法,疑难之处坦诚地告诉老师。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交往,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二、创设互动的教学情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由师生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缺少合作,教师讲授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对学习问题的共同探究少,学习“主体”得不到充分体现,个性的发展也得不到强化。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与良好的交流行为,能促使教学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1、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情景。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上所创设的问题情景不宜过多停留于已知区与未知区,因为太易或者太难的问题不是使学生了无兴趣就是让学生丧失信心,使问题情景失去价值。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上,设计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特点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情景。开放性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不平衡,从而给学生以努力解决问题促进智能生成的动力。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我们是这样创设有效互动的教学情境的:1、引入(出示阴影部分占1/2的圆形)同学们,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圆形的几分之几吗?还能创造出其他分数来表示它吗?学生创造出2/4、3/6、4/8、5/10、6/12、8/16……,教师随机板书。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分,就可以用哪个符号连接?(教师板书“=”号)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分数中这种特殊的现象。2、探究(出示研究要求):各小组从上述分数中任意选取其中的两个进行研究,记录下你们小组的发现。组1:从各个分数的意义发现表示的阴影部分相同,即分数相等。组2:从2/4和3/6、3/6和4/8两组分数中发现,第二个分数与第一个分比较分子大1,分母大2;得出分数的分子加上或减去1,分母加上或减去2分数大小不变。组3:发现各个分数的分母是分子的2倍,得出当分子、分母有相同倍数关系时,分数大小不变。组4:选取2/4和4/8两个分数,发现分子、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大小不变。教师组织学生对组2、组3的初步结论进行举例验证,在充分肯定各小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沿顺组4的研究思路尝试扩大研究成果。在上述引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自己创造分数表示阴影部分,不经意的小环节却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挑战,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2、捕捉学生的即时生成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要解决的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遇到的问题。教学中把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问题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方能凸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一些个别学生所涉及到数学知识本质的想法,能挑战其他学生的思维,能为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提供丰富、宝贵的资源。【案例】在教学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们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题:“一个长方体纸盒高20厘米,如果高剪去5厘米,体积就减少50立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纸盒的体积是多少?”交流时出现了多种解法,其中有二种解法是算式相同,单位却不同。解法一:50÷5=10(平方厘米)10×20=200(立方厘米)解法二:50÷5=10(立方厘米)10×20=120(立方厘米)组织学生评议时发现同学们都认同解法一,因为他们都认为先是根据剪去部分的体积与高求出底面积,然后再根据原来的高度与底面积算出原来长方体纸盒的体积,所以第一步50÷5=10算的是底面积,应该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解法二的单位用错了。用解法二的学生也认为自己一时粗心用错了单位。可是,真的错了吗?“如果我说没错,你们能找到这样解答的理由吗?”我一出此言,原本平静下来的学生顿时一脸疑惑,教室里一片寂静,而从他们的神态中我读到,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内心又开始活动起来。学生们小声地讨论着,在争辩声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眉头开始舒展,举起的小手逐渐增多。“这样做可以理解为先求出高每减少1厘米,这个长方体纸盒的体积就减少10立方厘米,而原先的高有20个1厘米时,体积就为20个这样的10立方厘米。那么50÷5=10算的是体积,应该用体积单位。”是对还是错?同学们豁然开朗。上述案例中,学生对第二中解法在开始时并不认同,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判断以及同学间的互动交流,终于对问题有了深入认识。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教师应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深入到学生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发现,要以敏锐的眼光,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来自学生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要有教学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实现动态生成。三、指导互动交流的方法。数学交流是人们就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以数学符号与普通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互相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同学间的数学交流是进行生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才能使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具实效性。指导学生学会交流,我们的做法是:一是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的同学发表见解时做到不插嘴,专心聆听并记住他人观点的要领,同时能学会抓住他人观点的精髓充实、修正自己的观点。二是指导学生学会表述的方法。在表明陈述观点前要对自己所陈述的内容加以简单的整理,要明白采用怎样的方式既表达得清楚又让别人听得懂,表述时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三是指导学生学会归纳交流意见。在中心发言人陈述结束后,要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完善已有的观点或者生成新的观点,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同时,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控,或观察表情,或通过提问,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互动的有效性,促进课堂生成。应该说,互动的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互动,是一种想法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经验的提升,情感的沟通。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促进课堂生成,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智慧。
本文标题:有效互动促生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0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