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贵州望谟“20110606”泥石流灾害1灾害概况2011年6月6日凌晨1时许,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受高空切变和冷空气影响,导致境内复兴镇、新屯镇、打易镇、郊纳乡、坎边乡、乐旺镇、岜饶乡、打尖乡8个乡镇以及望谟与紫云县交界的部分乡村出现特大暴雨,打易镇降雨量达316.6mm,由于强降雨引发县境内的望谟河、打尖河、乐旺河流域山洪爆发,导致该县8个乡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灾害造成37人死亡、15人失踪。冲毁房屋数百间,直接受灾群众13.9万余人,交通、电力、通讯中段,直接经济损失20.65亿元。2由于这场灾害对当地影响大,所以就灾害系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四大因素对望谟“6.6“进行分析。2.1孕灾环境分析:2.1.1地形地貌: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山峦起伏,地形起伏大。总体地势为中心部位打易一带最高、南部、南东部、北西部低。区内最高点位于测区中部打易镇的跑马坪,海拨高度1718m,最低点位于南部复兴镇洛郎一带的望谟河,海拨高度473m。区内以石灰岩峰从山地为主,地形坡度较陡,多在45°~70°之间,地面平均坡度为45°,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高陡的临空条件。2.1.2气象水文:具有高原亚热带温凉湿润气候的特点,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4.42℃~15.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0℃~27.6℃,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65.7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5-10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3.01%,总降水量为1051.6mm,11月至次年3月份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6.99%,总降水量仅为214.1mm。降水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秋半年(雨季)降水多而集,降水强度大;冬春半年(旱季)降水量少,降水强度亦小。区内≥50mm和<100mm的暴雨日数平均每年有4d,以5-9月出现最多;≥100mm和<200mm的大暴雨平均3~4a一次。日最大降水量196.7mm。望谟县平均在04月21日进入雨季,10月21日雨季结束。雨季内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7.3%。暴雨天气过程均在雨季内发生,平均年暴雨日数为4.3d,最多年(1968年)11d,最多月达5d,暴雨高峰期出现在6月。1960-2010年期间累计暴雨日数为241d,其中大暴雨日数30d,日数的近八分之一,暴雨雨量占总雨量的28.8%左右。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发源于本调查区的最高处跑马坪一带的主要河流有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河溪属季节性(雨源性)山区河流,相对高差极大,河道比降大,河流上游与望谟县城落差达1200m;流域坡降大,多数河床的比降大于30‰,汛期降雨集中,河水暴涨暴落,其中望谟河在2006年的“6.12”,2008年的“5.26”,2011年的“6.06”的洪峰流量分别为1150m2/s、994m2/s、1700m2/s。高速水流产生强大的动能,冲刷力强。2.1.3地质条件:在大地构造位置上,望谟县地处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活跃。大致以乐旺-望谟-新屯-打尖一线为界,北部属扬子陆块,南部为右江造山带。地质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直扭型的北西向反排多字型构造及挤压型的东西向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尤以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本区大面积分布的中三叠统浊积岩中次级褶皱发育,形态复杂多样。北西向构造主要有总体上呈排列轴近南北纵排斜列分布的望谟背斜、大观背斜、打易向斜、郊纳向斜。望谟背斜、大观背斜由上古生界和三叠系组成并与之伴随着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发育。褶曲构造规模大小不等,长度20~50km,因与其他构造发生了不同的复合关系,而出现局部的弯曲和偏转现象。东西向构造分布于区内东南部的乐旺一带,主要有打狼背斜。与之伴随的近东西、北东东向断裂构造发育。灾区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其中以三叠系地层中统的边阳组、许满组和新苑组,下统的罗楼组至紫云组等碎屑岩地层分布广泛,夹有部分碳酸盐岩。三叠系的砂岩、粉砂岩,二叠系的泥岩、页岩,都是产生滑坡的有利条件。加上望谟县地处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的过渡地带,断裂构造和褶皱发育,地形坡度大。这些岩石往往与走向一致的大型节理极为发育,在重力作用下极易产生拉裂面,裂面在降水作用下逐渐贯通,从而极易产生滑坡。强降雨条件下,容易产生泥石流。2.1.4地震:根据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望谟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对应地震动峰值加速值高,地震基本烈度高。2.2致灾因子:2.2.1强降水是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诱发因素6月5日夜晚至6日凌晨,贵州望谟县中部以北地区出现短时强降雨,部分乡镇出现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从强降雨中心区域的逐小时降雨量来看,望谟北部降雨集中、强度大,其中打易镇6月5日23时至24时雨量达125mm,是小时暴雨标准的7.8倍。流域内强暴雨中心自望谟河上游打易镇向下游移动并逐渐减小。此次过程的降雨总量、降雨强度均超过了望谟县受灾严重的2006年和2008年。2.2.2特定地形地貌环境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背景望谟县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坡陡、谷深、河床比降大,特殊的地形、地貌是山洪灾害的重要原因。望谟县属山地,为低山中山峡谷地貌。北部沟谷纵横交错、山高谷深,切割强烈,汇水区跑马坪一带最大高程达1718m,县城高程一般在500~550m以下,相对高差1200m,运动距离只有21km,这是快速聚集山洪、形成强大冲击的重力势能条件。2.2.3地层岩石破碎是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基础虽然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由于土质疏、土层薄、坡度大、基础薄弱,高强度降水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高速水流携带石块、泥沙、树枝等,产生强大的动能,冲刷、冲毁河道及沿岸的农田、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冲毁或者堵塞桥梁,减小行洪断面以至洪水位上升,洪水后期从而抬高河床,进一步减小河道行洪能力。2.2.4防洪基础设施薄弱防洪能力低目前全县仅有两座小(1)型水库、9座小(2)型水库;防洪堤也仅局限于县城部分河段,而且20a一遇的防洪标准也较低,而其他乡镇仅有局部零星河堤,基本处于未设防状态。同时望谟河城区下游河段蜿蜒迂回,犹如肠梗阻,天然行洪能力低。根据水文部门对县城河段测算,2006年“6.12”特大洪水为50a一遇,2008年“5.26”洪水为40a一遇,2011年“6.06”洪水为200a以上。由于防洪设施少、防洪标准低,目前整个防洪工程缺乏系统综合治理,造成被动受灾的局面。2.2.5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重了灾害损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挤占河道、公路桥梁预留行洪断面小、避灾意识薄弱。望谟县中部以北打易镇等乡镇山地陡峭,可利用土地少,部分居民占河道建房,房后挡土、房前挡水,房屋既充当挡土墙又充当防洪堤,严重缺乏避灾意识和科学常识。县城至打易镇的209公路沿河道修建,部分路段挤占行洪断面,从而影响行洪。209公路虽在2008年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恢复重建,但还是因为原地重建,挤占行洪断面,所以本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又被冲毁,形成了建了又毁的局面。因此209公路不宜原线重建,而要选择主动避让改线建设。城区河段王母桥以下河段左岸临河建房,挤占河段行洪断面,房屋充当防洪堤,造成房屋被冲毁的灾害损失;宁波桥预留断面较小,不能满足20a一遇的行洪能力,造成桥梁阻水,抬高上游水位。2.3承灾体2.3.1人类本身此次泥石流危及望谟县的8个乡镇,直接造成37人死亡,15人失踪。直接受灾群众多达13.9万人。2.3.2建筑对望谟县8个乡镇的居住房屋、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用房、工业设施、工厂厂房等造成损毁。2.3.3交通、电力、通讯泥流洪灾发生后,造成公路毁坏,电力供应受损,通讯中断等。2.3.4以上各种各种直接导致经济损失20.65亿元。2.4灾情截止2011年7月底,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1处。其中,滑坡182处,占总数的90.5%;崩塌16处,占总数的8.0%;泥石流3处,占总数的1.5%。共有6所学校3128名师生,2638户16555人和25542万元财产处于地质灾害的威胁之下。2011年“6.06”望谟县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范围主要分布在望谟河、乐旺河、打尖河和油迈河流域,以流域划分为基础,兼顾乡(镇)、村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确定以8个受灾乡镇(复兴镇、新屯镇、打易镇、郊纳乡、坎边乡、乐旺镇、岜饶乡、打尖乡)和油迈瑶族乡为主的范围。本次受灾总面积为1499.60km2。共涉及8个乡镇57个行政村132个自然寨,存在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40处(其中核查点55处,均有不同程度变形加剧,新增点85处)其中滑坡128处,崩塌8处,泥石流沟3条,不稳定斜坡1处。共威胁农户1402户6585人、学校5所、乡镇政府办公楼1栋、乡镇医院1所。冲毁房屋数百间,直接受灾群众13.9万余人,交通、电力、通讯中段,直接经济损失20.65亿元。
本文标题:望谟泥石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2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