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1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浙江省经贸委《生产性服务业》课题组现代服务业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根据英国经济学家M.J.Healy和B.W.Ilbery的界定,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为其它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国内经济学界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上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描述,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现代服务业中专门为生产和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产业范围涵盖研究开发、工程设计、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营销、网络、运输、广告、物流、物业、房地产、人事、培训、保安等众多领域。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十一五”时期加速推进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一、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性服务业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从生产企业内部职能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产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大力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逐渐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发展特征。1.加速化发展。近二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新趋势。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不但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产出的主要增长点和就业增加的主渠道,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已由1987年的15.3%上升到1997年的17.6%,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9.4%提高到1998年11%;而属于生活性服务业的批发、零售、餐饮和住宿业产出占比则由15.2%下降到14.6%,就业比重仅提高0.9个百分点;而且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如我国已把“提高服务业比重”列为“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重要任务。北京、上海等地提出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目标,江苏省则出台了依托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2.知识化发展。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又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推动者,更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因而是一个集知识和技术于一身的知识化产业。高度知识化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始了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方面,以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化水平。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中研究开发费用的不断增加,也使生产性服务业本身越来越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服务业研发费用占全部研发费用的比重,荷兰、加拿大和意大利分别提高了12.2个、6.3个和4.2个百分点。3.集群化发展。大量相同或相互关联的产业集聚于某一特定区域,形成既相互分工又互相合作的产业体系,不仅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样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在现代服务业中,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特点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比之其它服务业更具有集聚发展的动力和可能。从国际上看,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有研究资料表明,1985年美国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大都市总就业的83%。而除了银行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从国内看,上海等地已正式启动中心城区内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旨在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撑。4.链式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由发展初期的向生产企业提供单一性或阶段性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服务。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国家中,围绕制造环节这个中心,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只要生产企业有需求,无论是生产环节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与之配套。在国内,不断延长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也开始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方向。链式化发展的趋势,不但大大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制造业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5.外向化发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快于货物贸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商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发达国家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连带输出了对制造业具有较强依附和跟随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了跨区域和跨境流动的频度和力度。目前,以金融、保险、软件、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如2004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合同金额达335.87亿美元,约占制造业投资2额的三分之一。在OECD国家间,其投资额甚至已经超过制造业投资额。6.融合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首先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2/3以上。其次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再次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趋于在特定空间上集群式发展。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生产性服务业伴随技术革命演进而产生、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壮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加速发展。浙江作为我国近代制造业最早萌芽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但在1978年以前的长时期里,由于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和企业办社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不少行业被置于生产企业内部,而无法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行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换”的方针指引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才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一)发展现状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约7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约5.6%和第三产业的30%。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已增加到约2050亿元(注1),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7%和45%左右。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不但高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也明显快于同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增长速度。首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注2),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达8.68万个,占全省二、三产业全部产业活动单位的18.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1.19亿元,约占全部第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9.7%。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新增长点。2004年全省共有约264万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分别比1978年和2000年增加219万人和60多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00年的7%提高到2004年的约8.8%。2.新兴行业大量涌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大量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大批新兴服务业随之催生和发展起来。其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证券业、现代物流、现代会展业、咨询业、创意产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大量新兴行业的涌现,加之一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和提升,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得以不断改善和优化。据统计,2004年,全省拥有软件企业数和登记软件产品,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3位,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6亿元,比上年增长52%;拥有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225家,累计为23464户(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总额315.32亿元;共有期货经营机构52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9.8%,完成市场交易额2.9万亿元,占全国的19.7%;实现电信业务总量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共有律师事务所530家,执业律师5503人;会计师事务所252家,注册会计师2478人;资产评估机构195家,注册资产评估师1171人。3.区域分布相对集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各地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当地国民经济比重最高的是杭州、舟山和温州市,其次为宁波、丽水和金华市,其余地市所占比重均较低。但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来看,除了杭州市仍为最大以外,其余依次为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台州市、金华市、嘉兴市、湖州市以及丽水、衢州市和舟山市。其中,杭州、宁波、温州是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中地,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几乎占到了全省一半以上。反映在从业人数上,2004年,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仅城镇单位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人员就分别达27.2万人、17.02万人和15.29万人,合计占全省城镇单位生产性服务业人员的52.1%。4.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行业效益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一般情况下,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高,行业效益越好。虽然行业间效益相差悬殊,但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从人均创利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创造利润35930元,相当于制造业人均创利11887元的3.02倍。从增加值率看,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的增加值率都在50%以上,不但高出全省工业增加值率一倍以上,而且明显高于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效益尤为明显,增加值率有的已接近或超过60%。从劳动生产率看,200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25.18万元,高出制造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3.2万元。其中最高的房地产业为66.61万元,最低的教育业仅为2964元。3(二)存在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我省虽然已一跃成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型经济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更难以与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日而语。总体上看存在以下问题:1.产业比重偏低。目前,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明显不相适应。根据对相关国家资料的测算,目前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产出和就业一般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一半以上。据此推算,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35%,其中,澳大利亚2000年服务业比重为80%,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上升到了40%左右。而我省2004年这一比重仅占17%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也远低于国内上海的29.3%和北京的43.1%。从就业占比看,我省大约只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200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1.4%和33.9%,约高出我省12.6个和25.1个百分点。我们说浙江服务业不发达,更确切地讲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2.行业结构欠优。生产性服务业中一大批新兴行业的兴起虽然有效地改善了行业内部结构,但总体上看我省生产性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金融等传统行业为主,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商务服务业、软件业、证券业、咨询业等新兴行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存在较大反差。据统计,1998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美国统计口径中不含法律服务)和法律服务分别占GDP的5.18%和1.33%,占服务业的24.7%和6.3%。日本商务服务不但发展最快,而且比重较高。1996年商务服务业企业数约占整个服务业企业数的20.2%,从业人员数占26.8%,其中东京两项指标更是高达35.6%和46.5%。而我省2004年商务服务业所创
本文标题: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3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