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浙江省绍兴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历史试卷
·1·绍兴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1.我国古代“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2.周武王主张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李斯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最恰当的评价是A.都是片面的B.都是相对进步的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D.有利于封建统治3.下面四幅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最准确的?ABCD4.清代诗人曹润堂诗:“不信中原力已疲,忍将和局误师期。谁知辽海消兵日,正是军民痛哭时。”与此诗有关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5.孙中山在1924年的演讲中指出“现在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崇拜马克思做社会主义中的圣人。”孙中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提出了A.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B.节制资本C.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D.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B.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7.“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于华东……巩固首都……”,下列抗日战争中的会战能够体现上述作战方针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太原会战④枣宜会战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8.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2·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开始资产阶级化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C.只是形式上的革命,但没有完全推翻封建秩序D.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9.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C.袁世凯复辟帝制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10.1950年4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说:“我党中央从来没有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下过命令。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法律命令都是党的创意,许多重要的文告都是先由党拟定初稿(不经过党的准备、考虑,是没有的),然后经过政协全国委员会或政务院讨论通过。”以上材料说明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政权②建国初期,中共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比较慎重③建国初期已经出现以党代政现象④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11.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12.《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一大片”13.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曾经给予这样的评价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位记者说会议时间及地点应该是A.1955年万隆B.1950年莫斯科C.1954年日内瓦D.1971年美国纽约14.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A.从根本上限制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民主不仅仅限于男性公民,妇女也同样享有C.阻碍了雅典社会的进步D.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15.罗马法博大而缜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②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内容为蓝本起草的③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法律制度和诉讼原则等源于罗马法④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6.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是·3·A.地域决定政治模式B.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方式不同而已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17.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期的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A.组织形式B.成员的组成C.社会性质D.民主化的程度18.美国人麦迪逊曾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根据这一想法,1787年宪法体现了那些原则?①中央集权原则②分权制衡原则③联邦制原则④民主原则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9.关于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B.议会在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C.议会拥有立法权D.议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0.西方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区别包括①政府产生的途径不同②政府、议会和国家元首之间关系不同③在国家权力体系中总统的地位不同④国家政权的政治本质不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1.“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公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22.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这段历史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A.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B.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D.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23.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4·24.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25.美国政治家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又不是超级大国。”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B.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计50分。)26.经济发展中,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选择,20世纪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材料一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时讲:“就这样看来,将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十年之后,社会问题便一天紧似一天了。这种流弊,想也是人人知道的,不过眼前还没有这现象,所以容易忽略过去。然而眼前忽略,到日后却不可收拾。”梁启超随后在报纸上写文章反驳孙中山:“吾以为策中国今日经济界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曾亦思自今以往,我中国若无大资本家出现,则将有他国之大资本家入而代之。”材料二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社会经济理念,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化初期,面对内外生存危机而遇到的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各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普遍性问题,又具有中国本土实际状况的特殊性。——李长莉《增长与公平:梁启超与孙中山社会经济理念之比较》材料三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材料一中孙中山和梁启超的观点有何不同?各自的理由是什么?(6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两种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8分)2,4,6·5·(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如何处理“增长与公平何者为先”的问题的?(10分)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主张立刻进行战争的另一个理由是我们签订和约在客观上就成了德国帝国主义的走狗,因为这样不但使德国帝国主义能从我国战线上腾出军队,并且还能获得数百万名俘虏等等。但是,这个理由显然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现在进行革命战争,会使我们在客观上变成英法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的。英国人曾经直接向我军最高总司令建议,只要我们继续作战,他们每月可以发给我们每个士兵一百卢布。。。。。。由于我们牵制了一部分德国军队,在客观上我们还是帮助了他们。列宁《谈谈不幸的和约问题的历史》(1918年2月24日)材料二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面列举的只是部分条约。时间中方签订者条约名称后果1885年李鸿章《中法新约》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李鸿章《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李鸿章《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李鸿章是希望中国富强起来的,他想通过朝廷的振兴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一定的爱国性,可是,他最后又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存在而和政府同一步骤,出让了国家权益,他在这时成为卖国的一员。——郑洁等《李鸿章外交之道》材料三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应时之人物,时势所造之英雄也,先时之人物,造时势之英雄也。——梁启超(1).依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力主签订的条约名称及其性质,并分析该条约签订的主要背景。(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爱国性”的具体事件名称;并分析李鸿章爱国不成反而“卖国”的主要原因。(8分)(3).若依据梁启超的人物评价标准,指出李鸿章、列宁的不同历史定位(2分),并结·6·合时势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CBBCBCBCDACAA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ACCCDABCBBC38.孙中山认为贫富差距问题不可忽略,必须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一旦忽略,日后不可收拾。梁启超认为当前中国应首先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因为没有经济的增长,过早地追求公平,将无力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1)(2)孙中山和梁启超的社会经济理念不同,孙中山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从民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希望中国能够避免这种这种现象;梁启超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看到西方资本侵略的威胁,希望能增强中国民族资本·7·主义的力量。从阶级立场上来看,孙中山代表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利益,梁启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英的主张。(3)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方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保障分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等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解析:本题围绕着“增长和公平”的主题,提供了孙中山和梁启超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孙中山认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应同时防范贫富分化问题,;梁启超则认为中国先应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只有积累足够的资本,才能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所以不能急于
本文标题:浙江省绍兴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4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