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海原县三河镇2010-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海原县三河镇2010年—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序言2010年—2012年,我镇将处于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的关键时期。做好2010年—2012年规划将是我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区、市、县重大决策及发展要求的三年。科学制定并实施好2010年—2012年规划,对实现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十一五”以来的工作回顾“十一五”以来,三河镇党委、镇府紧紧围绕“增服务职能,抓新区机遇,促工业经济,强主导产业,建和谐三河”的工作方针和“主攻草畜、葵花两大产业,扩大枸杞、蔬菜两大种植基地,狠抓劳务、非公有制经济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紧盯各项目标任务,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条主线,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一)镇域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加强2009年全镇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542万元,年均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42万元,占总体的46.8%,第二产业29950万元,占总体的39%,第三产业3420万元,占总体的13.3%,其它收入230万元,占总体的0.9%,农民人均纯收入3688元,较2005年净增长1498元,年均增长13.7%。(二)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形成了以葵花、枸杞、蔬菜、玉米为主的主导产业,到2009年全镇葵花种植面积达3.6万亩,枸杞留床面积1.2万亩,蔬菜0.9万亩,种植玉米1.1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累计建设移动拱棚面积3130亩,日光温室352亩,为推动我镇农业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草畜产业收益明显。“十一五”以来,累计种植紫花苜蓿1.0万亩,年均复种禾草0.6万亩。2009年末全镇羊只存栏2.0万只,生猪存栏0.4万头,牛存栏0.3万头,家禽存栏4.2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360万元。同时,引导广大养殖户积极改良品种,强化免疫,确保了我镇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以来,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4503.9亩,新区道路及机关单位绿化28万株,福银高速、银平公路两侧绿化2300亩,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劳务经济得到全面提升。“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建劳务信息中心、搭建信息平台,服务务工群众,加强对劳务技能的培训。累计完成中长期技能培训620名。在外从事建筑、公路工程的务工队达到25家,年均输出富余劳动力38236人次,创收4063万元,全镇年人均劳务收入达99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6%,新建内青化公司、石嘴山、庆阳公路工程等劳务基地5处,建立劳务输出示范村2个,参训人员达2844人,使劳务输出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09年全镇农业机械总台数达4303辆(件),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5辆,手扶拖拉机1434辆,四轮拖拉机925辆,三轮农用车796辆,播种机、旋耕机等其它农用机械2113件。新增灌溉机井8眼,使全镇机井总数达到262眼,农民劳动强度不断降低,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在农副产品销售领域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其中葵花购销大户27户,枸杞购销大户25户,为我镇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整修村级砂砾路面165公里,修建漫水桥6座,村级主干道铺柏油路面21公里,绿化村组道路51公里,客货车辆达到500辆。实现了银武高速公路在我镇境内如期完工和通车。——农田水利建设扎实开展。“十一五”以来,新打水窖615眼,维修1421眼,建集雨场620处;灌溉机井增加到262眼,农机总动力达到6万千瓦。实施扬黄扩灌渠系配套75公里,新增水浇地3万亩。实施危房改造2291户。4——办公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镇政府办公楼投入使用,院内硬化绿化,镇文化站各种设施购置齐全,为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新建镇卫生院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13所,新建苋麻、辽坡、六窑、黑城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非公有制经济提质扩量。“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以全民创业工作为契机,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使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有个体私营经济631个,从业人员达2450人,经济总收入达2.6亿元,新增工业企业26家,为我镇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支撑作用更加显现。非公有制经济总收入由2005年的14163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5542万元,非公有制数量达到268个,其中各类企业达76家。(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服务功能显著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水平、上台阶。“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结扎780例,上环1667例,实施“少生快富”264例,纯女户123例。创建合格村6个,村民自治村2个,创建“一无”达标村13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和困难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998户2303人。建成了苋麻、黑城、坪路三个安置点,安置农户1739户。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76731.5元。——安全生产监管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安全生产,预防第5一”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不定期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资存储、农用车载客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加强监管,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通过强化措施、加强管理,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使小学入学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达到98.4%。中学辍学率0.74%,小学辍学率0.26%,15周岁完成率达到99.3%,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5%。——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多彩。举办农民篮球运动会15次、秦腔自乐班演唱398场次,放映电影650场次,成立了镇民族乐队和现代乐队。筹措资金5000元为黑城村民族乐队添置了乐器,镇文化活动中心设立了阅览室、活动室、陈列室,丰富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新建卫生院已投入使用,建设村级卫生室15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千家万户,年均参合率达97%,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宣传工作有声有色。“十一五“以来,制作专题片5部,各种宣传横幅350余条,刷写固定标语500条,制作宣传展板120块,黑板报610期,掠影栏46期,对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全镇解决2300口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1.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6生活条件。贫困村累计新增及改扩建公路21公里。实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全覆盖,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落实,改扩建村级小学6处。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全镇贫困村。劳务扶贫培训560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个,扶持1.5万群众。(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群众生存环境更趋和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按照“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三河、法治三河、诚信三河”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水利、交通、铁路专项整治工作;坚持一月一次群众疑点难点热点问题公开解答制度。“十一五”以来,共受理信访案件32起,受理民事纠纷122起,均得到了妥善调处。——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对福银高速公路、银平公路、黑海公路两侧黑城段35公里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平整土坑129个,清理三堆802处,拆除残墙断壁118处,拆除烂危房126间,铺垫街道两道面积1.3万平方米,新建垃圾点5处,全镇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宗教事务依法加强管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工作的职能作用。依法对全镇31处宗教场所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了镇、村、组、场所四级管理网络。举办宗教人士培训班12期,召开座谈会4次,。坚持大型宗教活动报批制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维护了宗教和睦,保持了社会稳定。7(六)党管武装工作得到了加强。镇武装部基本设施配套齐全,民兵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积极开展民兵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民兵预备役在全镇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项常规工作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与区、市、县及毗邻乡镇的总体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还存在局限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强;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机关工作人员还存在作风不实、热情不高;党委、政府抓落实力度不大、工作亮点不多等。二、2010年-2012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十一五”相比,未来三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形势。从总的形势来看,随着新区建设的步伐加快,给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新区建设对我镇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我镇的发展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新区建设,失地农民的安置及生产生活,以及从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的转型将是未来三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二章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8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建设农村经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推动农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文明发展道路。二、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创建魅力三河”的主题,按照“增服务职能、抓新区机遇、促工业经济、强主导产业、建和谐三河”的总体要求,凝心聚力,到2012年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4亿元,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0元,年均递增11.0%。三、发展目标:在2010一2012年期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42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6100万元,第二产业13200万元,第三产业4570万元,其他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年均递增9.8%。第三章我镇主要发展任务及措施一、优化环境,狠抓项目,确保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全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镇创办各类经济项目。坚9定不移地实施民营经济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调整、大提高,推进民营经济上总量、上水平,进一步增强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将重点培植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二、狠抓基础建设,突出结构调整,实现“三农”工作的新突破。紧紧围绕“主攻枸杞、葵花两大产业;扩大畜草、疏菜两大种植面积;搞活劳务、非公有制、村集体三个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一是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点落实粮食直补等扶持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计划投资350万元,对以坪路为中心辐射六窑、小河、唐堡等村3万亩耕地进行渠系配套,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为重点,稳定葵花种植面积,适度发展蔬菜、玉米、枸杞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扩大养殖业规模,力争到2012年新增养殖户300户,新增生猪存栏1500头,羊存栏3500只,牛存栏800头,家禽存栏10万只。四是要大力培育农村运销大户、经纪人、专业合作化组织,力争到2012年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个,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典型示范,辐射带动,全面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三、进一步加快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主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10设。一是按
本文标题:海原县三河镇2010-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5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