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海口一中高三年级8月月考
1海口一中高三年级8月月考历史学科试卷命题人:郭兰霞注意事项:本试卷为试题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末王室衰微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2、“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3、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4、《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5、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6、官僚集团以皇帝为首,他们的决定最后要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可实行。一次汉文帝出行,有人惊了他的马,这个人被送交廷尉治罪,廷尉张释之只让他交纳罚金,文帝认为处罚太轻。张释之说,假如你当时把这个人杀了也就算了,现在在我这里,那就得依法办事,最后文帝只好让步。这表明()A.廷尉做到了依法治国B.官僚集团的抗衡制约了皇权2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皇帝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7、《唐书·百官志》云:“自开元以后,常以[宰相]领他职……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为转运使。”其目的是()A.兼职兼用,提升宰相特权B.架空相权,使之徒有虚名C.按需定权,加强君主专制D.侵夺相权,直至废除丞相8、“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9、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冒籍”,打击“科考移民”,目的是()A.维护分封制B.复兴宗法制C.削弱地方势力D.加强专制集权10、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1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12、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指出:“理论上讲,……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B.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C.雅典人仇视外国女性D.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13、《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有关《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A.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B.保护了自由人的利益C.强调司法程序的严格D.突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4、在全部罗马法的内容中,“私法”部分是精华,其特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承认个人人格。“私法”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人人都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B.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C.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D.促进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315、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16、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A.英国责任内阁制成熟B.议会与内阁相互制约C.英王违反了《权利法案》D.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17、1933年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宪法是简明扼要的,总是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而在重点和安排上有所改变,而无需动摇其基本形式……,但愿正常的行政和立法分权完全足以应付我们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重任。然而,史无前例的要求和迅即行动的需要也可能使我们有必要暂时背离正常分权的公开程序。”材料中的“基本形式”指的是()A.资本主义制度B.宪法实施的程序C.宪法的基本内容D.三权分立18、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B.君主派力量的强大C.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19、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C.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20、“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后B.中日甲午战争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国民大革命时期21、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修这段材料说明()A.作者是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4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2、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B.洪秀全已看到内外勾结的趋势C.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D.洪秀全幻想与洋人合作2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5、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文,写道:“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材料主要说明了()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A.辛亥革命是一种民众的联合B.辛亥革命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C.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D.辛亥革命与民众没有关系5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本卷包括4道必考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二、非选择题(50分)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材料三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列宁《国家与革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2分)6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希波战争期间,雅典的民主制不断深化。公元前461年,通过法案剥夺了贵族会议的参政职能,使得雅典的3个民主机构——公民大会,500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独立担负起管理国家的责任;公元前457年开始,第3等级的公民也有权担任执政官。公元前443年伯利克里开始担任首席将军,进一步完善民主制。——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这次议会改革(注: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而曾经与中等阶级并肩战斗的工人阶级几乎一无所获。尽管如此,中等阶级加入政权,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它标志着英国迈出了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选自齐世荣、钱乘旦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制不断深化的表现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为民主发展所作的贡献。(7分)(2)根据材料二对1832年议会改革进行评价。(5分)(3)根据上述材料你对民主发展有什么认识。(2分)7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唐朝中央机构图二古代雅典政治机构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
本文标题:海口一中高三年级8月月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57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