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第一节概述⒈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⑴食管:连接咽和胃的通道,全长约25cm。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送到胃内⑵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四部分①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且为其生物活性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盐酸能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维生素B12被回肠末端吸收。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因内因子缺乏,可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②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参与蛋白质的消化③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可中和胃酸和保护胃粘膜注: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蛋白质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是在胃内开始。幽门括约肌的功能是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并能阻止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反流入胃。一餐内含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混合性食物从胃排空约需4—6h⑶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构成,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⑷大肠:包括盲肠及阑尾、结肠和直肠三部分,全长约1.5m,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并未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贮存的场所⒉肝胆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⑴肝脏的主要功能:物质代谢、解毒作用、消化吸收⑵胆道系统开始于肝细胞间的毛细胆管,毛细胆管集合成小叶间胆管,然后汇合成左右肝管自肝门出肝。左右肝管出肝后汇合呈肝总管,并与胆囊管汇合成肝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汁经胆道系统运输和排泄至十二指肠,胆囊的作用是浓缩胆汁和调节胆流⒊胰: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胰液中的碳酸氢盐的含量很高,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以使肠黏膜免受酸的侵蚀,也给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pH7——8)⒋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⑴粪便检查:对腹泻与肠道感染的病原学、寄生虫病和消化道隐形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①采集粪便标本时注意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②盛器应清洁干燥,做细菌检查时应用消毒容器盛接粪便③采集标本置无菌试管或特殊的培养器皿内送检。④一般检查留取蚕豆大粪便即可⑤用集卵法查找寄生虫卵应取鸡蛋大小标本⑥涂片或培养病原体时应取粪便的黏液或脓血部分,如粪便外观无异常,则自其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以提高检出率⑦做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粪便标本⑵血液、尿液检查①肝功能试验如血清酶学、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及其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等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②血、尿胆红素检查可提示黄疸的性质③血沉可反应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或腹膜结核的活动性④血清、尿液淀粉酶测定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⑤各种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测定用于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⑥肿瘤标志物监测第二节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和护理㈠恶性与呕吐⒈上消化道出血咖啡色甚至鲜红色⒉消化道溃疡并发幽门梗阻时呕吐常在餐后发生,量大且含酸性发酵宿食,呕吐后症状减轻、引起代谢性碱中毒⒊低位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带粪臭味⒋急性胰腺炎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㈡腹痛;㈢腹泻:腹泻伴里急后重常见于累及到直肠的大肠病变,腹泻的饮食护理:饮食以少渣、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㈣吞咽困难;㈤.嗳气;㈥.反酸;㈦.灼热感或烧心感;㈧畏食或食欲不振;㈨腹胀;㈩便秘;(十一)黄疸: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umol∕L,胆红素在34.2umol∕L以下时,黄疸不宜察觉,称为隐形黄疸;超过34.2umol∕L时临床出现黄疸;(十二)呕吐与黑便第三节胃炎㈠急性胃炎⒈定义: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病变可局限于胃窦、胃体或弥漫分布于全胃⒉病因:①药物:最常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②急性应激③乙醇⒊临床表现:多数可发现急性糜烂出血的表现,但这些病人大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的表现,或症状被原发病掩盖。临床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病人多表现为突发的呕血和(或)黑便而就诊⒋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⑴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⑵胃镜检查:因病变(特别是NASID或乙醇引起者)可在短期内消失,胃镜检查一般应在大出血24—48h内进行,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表面附有黏液和炎性渗出物⒌诊断要点:近期服用NASID类药物、严重疾病状态或大量饮酒者,如出血呕血和(或)黑便应考虑本病,但确诊有赖于胃镜检查⒍治疗要点:⑴针对病因和原发疾病采取防止措施。⑵处于急性应激状态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使用抑制胃酸分泌或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以预防急性胃黏膜损害的发生⑶药物引起者须立即停用⑷常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或硫酸铝和米索前列醇等保护胃黏膜㈡:慢性胃炎⒈定义: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增生、胃酸减少⒉病因与发病机制⑴幽门螺杆菌感染⑵饮食与环境引述⑶自身免疫⑷物理和化学因素⒊病理:慢性胃炎的实质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使黏膜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消失⒋临床表现:⑴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症状⑵大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嗳气、反酸、恶心或呕吐等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⑶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⑷自身免疫性胃炎病人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⑴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⑵幽门螺旋杆菌检测,⑶血清学检查,⑷胃液分析⒍诊断要点:上腹反复腹胀及消化不良,确诊依赖于活检⒎防治要点⑴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一种胶体铋剂或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⑵对症处理⑶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⑷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⒏⑴疼痛:腹痛与胃黏膜炎性病变有关,发作时休息,缓解时适当锻炼,针灸内关,合谷,用药—枸橼酸铋钾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抗菌药)。⑵健康指导(疾病知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预后(长期持续存在)第四节消化性溃疡㈠定义: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㈡病因与发病机制⑴病因:①幽门螺杆菌感染;②非甾体类抗炎药;③胃酸和胃蛋白酶;④其他因素:吸烟、应激、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①②是损害胃粘膜屏障,导致该病的最常见原因⑵并发症:①出血(最常见);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胃溃疡并慢性穿孔);③幽门梗阻(多由十二指肠溃疡引起);④癌变;大便隐血试验呈持续性阳性提示:胃癌⑶实验室检查: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②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对溃疡诊断有确诊作用;⑷好发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且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早于好发于中年人的胃溃疡约10年㈢临床表现⒈腹痛:上腹部疼痛时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甚至剧痛,或呈饥饿样不适感。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右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餐后3-4h开始,如不服药或进食持续到下次进餐,即疼痛—进餐—缓解,又称“空腹痛”,胃溃疡餐后1/2-1h,为进餐—疼痛—缓解。⒉消化性溃疡并发症:⑴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大约50%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是由于消化性溃疡所致⑵穿孔:急性穿孔、慢性穿孔、亚急性穿孔⑶幽门梗阻:上腹部空腹振水音、胃蠕动波以及空腹抽出胃液量﹥200ml是幽门梗阻的特征性表现⑷癌变㈣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⒈胃镜和胃黏膜组织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⒉X线钡餐检查: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⒊幽门螺旋杆菌见检查;⒋粪便隐血试验㈤诊断要点:根据本病具有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中上腹疼痛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依据胃镜和X线钡餐检查结果㈥治疗要点: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病因、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⒈降低胃酸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和抑制胃酸分泌药两类⑴抗酸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使胃内酸度降低,对缓解溃疡症状有较好效果,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铝碳酸镁及其复方制剂,但很少单一应用抗酸药来治疗溃疡,抗酸药在饭后和睡前服用,避免与奶制品同用。⑵抑制胃酸分泌的两种有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两大类,前者是主要通过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后者使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关键酶失去活性。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最重要措施是:制止胃酸⒉保护胃黏膜治疗::硫酸铝和枸橼酸铋钾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推荐以PPI或胶体铋剂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在根除HP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复查HP,判断是否有效)⒋手术:对于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及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可选择手术治疗总结:幽门螺杆菌致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㈦消化性溃疡的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⒈进餐方式:指导病人有规律地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在溃疡活动期,以少食多餐为宜,每天进食4—5次,避免餐间零食和睡前进食。进餐时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具有稀释和中和胃酸的作用⒉食物选择: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脂肪摄取应适量,应避免食用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性强的食物㈧健康指导(讲病因,情绪,避免劳累,指导正确用药)、预后(治愈率高)第五节胃癌㈠病因与发病机制:饮食与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癌前状态㈡病理:⒈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的转移;进展期胃癌是指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为中期,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则为胃癌晚期⒉进展期胃癌,根据其形态分为Ⅰ型:又称息肉型,最少见;Ⅱ型:溃疡性;Ⅲ型:溃疡浸润型;Ⅳ型:弥漫浸润型,癌细胞弥漫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胃壁增厚、僵直,即皮革胃⒊胃癌的四种扩散方式:⑴直接蔓延侵袭至相邻器官;⑵淋巴转移;⑶血行播散;⑷种植播散㈢实验室:内镜直视下可观察病变部位,性质,并取黏膜做或组织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㈣诊断要点:Ⅰ早期确诊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条件,有下列现象者应提早进行胃镜检查(1)4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性不良,或突然出现呕血或黑便者(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3)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4)胃溃疡经内科治疗2个月,X线显示溃疡反而增生者(5)X线检查胃息肉大于2cm者(6)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ⅡWHO镇痛三阶梯疗法选用镇痛药必须从弱到强,先以非麻醉药为主,当期不能控制疼痛时依次加用弱麻醉药剂强麻醉性镇痛药,并配以辅助药,采取符合用药的方式达到镇痛的效果(1)非麻醉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2)弱麻醉性镇痛药:可待因、布桂嗪等(3)强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4)辅助性镇痛药:地西泮、异丙嗪、氯丙嗪等第六节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⒈感染途径:经口传播、血性播散、直接蔓延⒉症状⑴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也可因回盲部病变引起上腹或脐周的牵涉痛。疼痛性质一般为隐痛和钝痛,进食易诱发或加重,出现腹痛与排便,排便后疼痛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⑵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腹泻与便秘交替是由于肠结核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所致;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⑶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溃疡性肠结核常有结核毒血症及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维生素缺乏、脂肪肝、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表现⑶结核性腹膜炎:腹部揉面感;常见病理类型:渗出、粘连、干酪、混合第七节炎症性肠病㈠定义:专指原因未明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⒈UC: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⒉CD: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㈡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可延伸至降结肠⒈症状:⑴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黏液血便是活动期的重要表现;⑵腹痛:轻者或缓解期的病人多无腹痛或仅有
本文标题: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6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