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江苏省201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1
1江苏省2011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本卷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轧.钢/倾轧.折.本/折.变数.说/数.典忘祖B.里弄./玩弄.校.对/校.场重.镇/重.峦叠嶂C.弹.弓/弹.簧露.相/暴露.拾.级/朝花夕拾.D.寒伧./伧.俗复辟./辟.谣薄.技/薄.利多销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健康的文化观念长期缺失有重要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是合法却不合理的利益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结果。B.博土教育一旦以满足社会对“具有博士学位人才”的需要为目的,就必然会走向规模迅速扩大而质量急剧下滑。C.专家表示,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将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D.残奥会如同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不仅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更让我们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责任感。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作者不愿意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三个原因(三点原因每点不超过15个字)。(4分)我一般不太愿意在毕业典礼这么隆重的场合演讲。今天在座的各位都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来,方帽子拔穗才是真正的期盼。大学毕业典礼被认为是人生的重要时刻,一个演讲者如果要背负这么超负荷的意义,我觉得难以承受。场合太严肃、太隆重了,我就会想起马克·吐温在这种场合的做法——他会在最庄严肃穆的一刻,让一只脏兮兮的小狗突然蹿上去对着演讲者“汪汪”叫,让这个人手足无措。(节选自龙应台《心灵的X光》)(1)(2)(3)4、以下是从某中学生的作文中摘录的片断,它可以代表近几年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请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性质的角度,评论这种语言现象。要求观点鲜明,有说服力,不要超过70字。(5分)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2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元岩,字君山,河南洛阳人也。岩好读书,刚鲠有器局,以名节自许。仕周,累迁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言甚切至。帝大怒,将戮之。朝臣皆恐惧,莫有救者。岩谓人曰:“臧洪同日①,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若乐运不免,吾将与之俱毙。”诣阁请见,言于帝曰:“乐运知书奏必死,所以不顾身命者,欲取后世之名。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落其术内耳。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运因获免。后帝将诛乌丸轨,岩不肯署诏。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岩进继之,三拜三进。帝曰:“汝欲党乌丸轨邪?岩曰:臣非党轨,正恐滥诛失天下之望。”帝怒,遂废于家。高祖受禅,拜兵部尚书,进爵平昌郡公。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上及公卿,皆敬惮之。时高祖初即位,每惩周代诸侯微弱,以致灭亡,由是分王诸子,权侔王室,以为磐石之固,遣晋王广镇并州,蜀王秀镇益州。二王年并幼稚,于是盛选贞良有重望者为之僚佐。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由是拜岩为益州总管长史。及岩到官,法令明肃,吏民称焉。蜀王性好奢侈,尝欲取獠②口以为阉人,又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岩皆不奉教,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惮岩为人,每循法度。蜀中狱讼,岩所裁断,莫不悦服。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上甚嘉之,赏赐优洽。十三年,卒官,上悼惜久之。益州父老,莫不殒涕。岩卒之后,蜀王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于天子。又共妃出猎,以弹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僚佐无能谏止。及秀得罪,上曰:“元岩若在,吾儿岂有是乎!”(《隋书》卷六列传二十七)【注】①臧洪,三国时人,与张超、陈容为挚友。曹操围歼张超时,臧洪曾泣求袁绍救张超而遭拒,遂与袁绍结怨,以微弱之力抗击袁绍,粮尽兵败被擒而不降,与陈容同日被杀。袁绍说:“如何一日杀二烈士!”②獠:蛮人,泛指边疆少数民族。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正颜之仪切谏不入.入:(被)采纳B.汝欲党.乌丸轨邪党:偏袒C.每惩.周代诸侯微弱惩:处罚D.物.议称二人才具侔于高颎物:人们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的一组是:()(3分)A.于时岩与王韶俱以.骨鲠知名B.陛下若杀之,乃.成其名以.勇气闻于诸候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C.臧洪同日,尚可俱死,其.况比干乎D.排阁切谏,王辄谢而.止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赵予秦璧而.秦弗予赵城,曲在秦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后周宣帝嗣位,为政昏暴,京兆郡丞乐运抬了一口棺材,进见周帝,以必死之心,条列周帝八项错误,言词颇为激切。B.元岩亦以必死之心营救乐运,他直接支援乐运的言论,以攻帝之过的方式来唤醒周帝,他的刚直性格,由此获得证明。C.元岩不顾一切为乌丸轨辩冤,不以昏君之暴而缄口不言,虽遭罢官,但他正是凭这一类行为在前后朝获得骨鲠名声。D.元岩生前,对蜀王杨秀的举止严加节制;元岩死后,蜀王就渐渐胡作非为到了违背法令的地步,隋文帝对此感到非常遗憾。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不如劳而遣之,以广圣度。(3分)⑵岩性严重,明达世务,每有奏议,侃然正色,庭诤面折,无所回避(4分)。⑶其有得罪者,相谓曰:“平昌公与吾罪,吾何怨焉。”(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更漏子①王夫之②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注:①更漏子,词牌名,本意为夜半滴漏之声。②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及抗清义士,学界称船山先生。⑴漫长“秋宵”作者彻夜难眠的情状是如何表现的?(4分)⑵词人为什么长夜难眠?(2分)⑶由“清寂”写到“清劲”,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请试作阐述(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4(4)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5)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五、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黄昏刘绪源①有一年春天,我因胃疾,成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透过窗口,看见远处屋顶上一大群白色的鸽子时不时地飞起来,在天空中一圈一圈地盘旋着,翱翔着。我的心常会有些失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是因为鸽子的自由自在,反衬出了我的无奈?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更重要的,大概是从鸽子们那种自然的永恒的充满韵律感的行动方式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与人生的短暂。尤其是,病情好好坏坏老不见转机时,每当黄昏来临,鸽群散尽,当天空由淡蓝变为深蓝,晚霞由暖色调转向冷色调,沉沉的暗夜终于一步一步地无可挽回地降临并覆盖了整个大地时,病人的心,常常会在这种美丽而无望的变化中,悄悄地抽紧,过后又不知不觉地松下来,人便在冷寂中无力地睡去。②一天,也是在黄昏时看着鸽子盘旋,我忽然记起了一本著名的小说《牛虻》。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那位无比坚强的意大利革命者,却极其害怕看到黄昏落日。那是因为,他曾在起义失败后逃出境外,在异国受了致命的伤害,曾一天天孤独地在野外的黄昏落日中等死。后来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怎么也不能承受旧日恐怖情绪的袭扰,偶见窗外的黄昏景色,他的脸就会变得惨白。但他并不从此走向畏怯,相反,他比过去更勇敢了。这似乎十分矛盾,小时候读这本书时我最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一点。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进头脑里的英雄的概念,是不能有缺点和任何使之害怕的东西的。这位“牛虻”不仅那样地真实..,而且那样地迷人..,他在经历了死之绝望以后,竟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了更加义无反顾的英雄。③我当然不是英雄,却有一点是与那位异国的“牛虻”略有近似的——我在终于告别了医院和病床、告别了那扇曾无数次让我看到黄昏和鸽群的窗口之后,并没有变成小心翼翼的生命至上主义者,却变得更为超脱和勤奋了。我仿佛已经意识到自己极有限的生命力应该用在哪些地方,我的几本自己比较满意的书,差不多都是在那场大病之后写出来的。另外也有一点是与“牛虻”很不相同的,就是我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④人们是习惯于将人生的老年比喻成黄昏的。我离那样的年龄还很远。可是,较早地体验一下生命有可能渐渐离开自己时的心情,我想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从医院出来后,完成的第一个作品,是那本薄薄的《人生的滋味》。这是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我当然知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显得老气横秋了;可我还是愿意为他们写这样的书。我觉得,即使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也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们也应该有一点短暂的时间,想想未来,想想黄昏,体验一下人生的各种不同的风景。这会使他们紧张而喧闹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也会使他们的性情,变得深刻而美丽。⑤不仅是黄昏,我以为,人甚至还应该体验沉沉的黑夜。前不久,我和一群友人坐船5到一个南方沿海城市去开会,深夜,我们围站在甲板上,对着满天的星光,唱一支又一支我们难以忘怀的老歌。我忽然记起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高龙巴》,其中写到一位老水手,孤独地坐在船头,唱了一整夜忧伤的歌……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顿时浸透了我的全身。我想:高龙巴的时代,海上曾飘过老水手的歌;今天则飘过了我们的歌;几百年之后呢?一定又有新一代人的歌在海风中飘浮荡漾了。想到这些,我丝毫不觉得悲切凄凉,我只感到宇宙和自然的伟大;当然也想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同时,也就更感到了人生的珍贵和美丽。11.第一段中写道:“我的心常会有些空落,常有一种寂寞乃至荒凉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12.阅读第②③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⑴第②段中“牛虻”的“真实”和“迷人”各指什么?(4分)答:⑵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越来越喜欢看黄昏的景色了”?(2分)答:13.本文题为“黄昏”,却在最后一段写起了“黑夜”。这是不是一种“跑题”?请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14.文学作品往往避免平铺直叙,“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在思路布局上的妙处。(7分)答:六、论述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5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下这5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舞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5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4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4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6过其他4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被谋刺的4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
本文标题:江苏省201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0320 .html